APP下载

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综述

2012-04-13王书明高晓红

关键词:海南生态建设

王书明,高晓红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综述

王书明,高晓红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主持人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标识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背景、问题意识与问题出路。从革命时代到所谓的“后革命时代”、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争论到所谓“中国发展模式”的自主探寻、从对西方文化资源的排斥到所谓的“批判性借鉴”,等等,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下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及其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范式”所展示的研究范式,其本原当属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当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可以粗线条地归纳为“面向文本”与“面向事实”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向。前者表征着一种学术超然于现实的向往,在古今中西文本中任由思想驰骋。后者则从现实问题的根基处入手,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予以解决。无论标榜问题意识还是文本意识的学者,实质上都在“文本—现实”这样一个框架中周旋,只不过在理解上有所差异罢了。能否把“文本—现实”做一沟通?“联系”是沟通的桥梁,“创新”是“联系”的目的。中华文明悠悠,承载着“中国性”独有的问题结构。如何用一种将“文本—现实”构架中的现实置换为一种蕴含“中国性”的“真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问题的关键所在。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栏,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一块研究中国问题的理论阵地。应主编之约写段栏目主持人语,特摘录本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辑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创刊词中的几句话,共勉。

(王明初)

国内研究者梳理了生态省基本概念的内涵、理论导向与主要内容,并在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研究中突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成就、问题以及发展定位的地方化特点,针对生态省建设研究的普遍性问题和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区域性特点,提出我国生态省建设研究在理论上需要开拓创新,实践上需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生态省;生态经济;生态特区;国际旅游岛

自1999年海南作为第一个生态省份试点以 来,我国目前已经建有14个生态省。生态省建设的实践证明,它是我国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为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切入点,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海南的实践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对生态省建设的研究兴趣,本文回顾了学术界对生态省尤其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的主要进展,希望对今后的研究能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

一 生态省基本概述

(一)生态省概念界定

生态省建设是我国特有的概念,《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将生态省定义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态省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学者分别从不同研究视角对生态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朱孔来、李正欢等根据我国关于生态省的界定认为,生态省就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省份。[1][2]何文傅指出生态省是以一个省的行政管辖区域为空间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建立起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从而实现平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3]7张永春认为生态省是一个以省域为单位,以人为生物主体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符合生态学原理的生态巨系统,即生态省是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高度融洽,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行政区域。[4]60他注重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对生态省进行界定。

以下学者则主要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省进行阐述。季昆森认为生态省实质上是“生态经济省”,是在一个省域范围内,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环境质量,同时遵循三大规律(经济增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生态规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10关琰珠指出,生态省的内涵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方法,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在省的区域范围内建立科学合理的良性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6]7祝光耀认为,生态省(市、县)建设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工作为手段,把区域(省、市、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推进,努力消除现阶段条块分割,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掣肘的管理体制弊端,将区域(省、市、县)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时限化、具体化和责任化,把区域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行动。[7]8他在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进行阐述外,从另一角度对生态省含义做了补充,即生态省建设还要从政府职能方面进行创新,这便将生态省建设的主体——政府的能力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展了生态省的外延。

综观学者们的研究,对生态省的定义很多,但都对生态省概念的本质理解有共同之处,即认为生态省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省份,是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可以说,生态省建设的提出和有效实施可以解决两大难题,“一是解决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二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脱节、相互矛盾的两张皮现象”。[8]

(二)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中明确指出生态省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建设。《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指出,要“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生态省建设要“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浙江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生态省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海南省的《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动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从国家政策文件以及各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的规划纲要来看,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主张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作为生态省建设基本理论指导的学者比较多,如张力军、[9]傅发春、[10]蔡守秋、[11]王政、[12]111刘新宜、[13]20-23凌欣、[14]21-26季昆森、[5]10祝光耀[7]8等。张永春认为生态学及由生态学衍生出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对于生态省建设都有重要价值,而最具指导价值的原理应该是生态系统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物质再循环原理、负反馈原理等。[4]61-62关琰珠认为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除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还要包括生态承载力理论、系统论和区域论等。[6]7有些学者从其他学科角度对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如王如松认为,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管理与建设的系统方法。[15]62-88王辉丰针对海南生态省建设,提出海南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依据。[16]57吴榜华指出建设生态省要遵循“人—自然”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17]

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探索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生态学及经济学分类学科越来越多,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学等,另外一些学科如生态伦理学、系统论、生物科学等也开始进入生态省建设的理论视野,这些学科的称谓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由于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具有相似性,在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多交叉及重合,这也为生态省建设的不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三)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广泛而又深刻、科学,其指导下的具体建设工作也具有很详实的内容。刘宜新指出生态省应当满足“生态环境质量领先”、“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兼顾”、“绿色GDP最大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及“一流生活质量的创建”五项基本诉求,这是实现生态省建设理想目标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要素。[13]20-23王如松论述了生态政区建设必须具备三个支撑点,即生态安全、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这也是生态省建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18]凌欣也提出了相似的基本条件,即生态省建设要达到具备良好的生态产业、优质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人居。[14]31-43一些学者对生态省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如马世骏所主张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19]以及王明初等提出的绿色发展模式,[20]这些要求与模式的提出也构成了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贲克平认为从宏观把握我国生态省,至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全面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建设、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的生态产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建设。[21]王松霈强调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生态省建设,以实现发达的经济、良好的生态和文明的社会。[22]45何文傅也通过以上三方面对生态省建设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指出“生态保护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省的主要特征和结构。[3]8颜家安提出海南作为生态示范省的带动作用,要努力做到保持生态环境质量领先、生态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一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协调。[23]26王松霈强调生态省建设还是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但是生态省的经济建设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建设,即从原来的传统型经济转变到新的生态经济协调型经济的基础上,并且要将体现循环经济原理的六大体系:生态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环境承载体系、城乡建设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能力建设体系渗透到生态省建设过程中。[22]45

从生态省建设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来看,内容是生态省建设要求的体现,是在贯彻生态省建设要求下的具体实践活动。生态省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而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强调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从体系构建来看,涉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三个不同层次不同内涵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生态省建设涵盖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

二 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

从生态省建设的基本理论指导、发展模式和主要内容来看,生态省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其特点表现在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和高效性,这对海南生态省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海南自1999年建设生态省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循环经济发展显现成效,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村建设蓬勃发展,[14]46-47这也被证明是海南建省以来最佳的发展模式。在海南这一首个生态示范省份,其区域性特点要求生态省建设要因地制宜,在基本理论指导下创新性地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实践活动,学者针对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实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以及发展趋势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一)海南生态省建设主要内容

1.海南生态体系构建

王明初认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主基调是“绿比金贵”,核心战略是环境立省,发展模式是绿色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模块:(1)热带森林岛建设;(2)绿色产业格局建设,其内容涵盖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3)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法制、文明生态村建设。[20]46-48这三个模块基本涵盖了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海南生态省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工作内容。王如松通过总结海南建省以来的各种发展成败经验,探讨并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平衡、协调、持续发展的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三赢”模式和规划管理方法。并分别对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区域生态保育与景观建设”、“生态省的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构架”、“人居环境建设与城乡环境保护”、“生态文化与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措施。[15]62-88从生态省体系构建来看,各位学者的论述焦点都集中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因此其发展内容也是从以上三方面展开。

2.海南生态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对固有矛盾体,尤其对于海南这样一个生态比较脆弱的省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值得研究。黄邦升认为,保护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无可厚非,但是生态省建设不排斥发展工业,国内外实践证明,新型工业完全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问题。因此得出结论:海南要建设生态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作支撑。作者通过丹麦卡伦堡共生体系所体现的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典范,为海南建立和促进生态省建设提供了借鉴。[24]王松霈从宏观上对生态省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生态省的建设是建立在“经营生态”的基础上,追求生态经济系统的总体结构最优。尤其要根据生态省(市、县)各自生态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建立具有自己的地区特色和生态经济优势的生态经济产业。[22]47这也是为防止生态产业盲目建设和大搞面子工程。吕康东指出推进生态经济建设需要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与生态服务业。[25]陈坤从生态经济学阐述生态省需要建设包括生态农业、林业、有机食品产业、生态制造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一批生态产业。[26]

在生态省重点产业建设方面,许多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如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旅游业,开展生态贸易等。张治礼认为海南要实施热带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大的生态农业并要处理好西部半湿润半干旱草原区、东部山区和中部大中城市密集区三大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问题。[27]林媚珍认为海南的林业发展要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林业应作为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28]汪素芹指出海南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生态贸易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应围绕绿色产品的开发、消费、包装、销售,营造绿色企业、创建绿色品牌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生态贸易发展策略。[29]曹天禄指出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根据海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而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为此,要采取环境保护、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与生态省建设和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相结合等措施来实现这一战略。[30]张建萍提出了开发海南生态旅游产业相关的策略,尤其是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编制等相关建议的提出值得深入研究。[31]生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生态省建设带来了经济利益,同时也促进了本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生态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起到双赢的效果。

3.海南生态文化建设

从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来看,海南生态文化建设要从四方面着手:(1)建立公民生态意识与生态法制教育体系;(2)开展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普及活动;(3)营造促进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4)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32]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要予以特别关注,王家忠认为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全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改善村容村貌的沼气“三联通”生态环保模式,改善人居工程的庭院生态模式,培养新型农民的科技生态文明村模式,发挥地区优势的特色经济文明村模式等方式手段都应该是继续发扬并要持续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并着重提出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注重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33]152-155法制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法律保障,王政提出了生态省法制建设的原则:(1)统筹兼顾,循序渐进;(2)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点。[12]111蔡守秋则提出了生态省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提高对生态省建设及其法制保障的重要性的认识;抓好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生态法的实施和法律服务;实行严格、公正的行政执法和司法,切实发挥生态法的法律调整作用和保障作用。[34]学者在法律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上把握,对于海南等地方性法规建设的研究缺失,这既有我国法律政策在全国性统一而地方法规建设不健全的原因,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术界对我国生态省建设的法律研究还有待于继续深入。

(二)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海南在生态省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其制约性因素和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解决策略将对海南生态省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江泽林等通过调研,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省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生态省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三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四是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较弱。[35]颜家安也总结了海南生态省建设中的问题:一是重大决策的综合评估机制尚未建立;二是重大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尚未开展;三是产业规划及相应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四是生态省建设缺乏相关的理论及科技支撑;五是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体制欠缺;六是生态文化尚未真正深入人心。[23]26-29这些问题既有生态省建设的普遍性现象,也有海南自己突出显现的制约性问题。另外一些学者从不同学科出发,以专业性视角对海南生态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深入研究。韩宁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角度进行研究,他认为海南的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众多障碍。在金融支持上,由于对循环经济认识不够充分,还没有出现专门的金融政策,因而导致在资金投入、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不足,形成金融支持链上的连锁反应。[36]因此要通过采取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建立市场化的金融支持机制与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制基础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海南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建设。海南人口压力和人才储备是海南生态省建设急需解决的人文问题。刘新宜指出人口因素是生态危机的重要解释因子,可分为数量和质量两大问题,海南生态省建设面临令人担忧的人口形势——数量增幅长期居高不下,质量提高则进展缓慢。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生态省建设将难以顺利展开。张三夕认为建设海南生态示范省,精神性要素比生产性要素更为重要。这些精神性要素,即专家系统的作用、全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产要素的不足,并将对海南生态示范省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37]徐丽芬主要探讨了海南人力资源总体不能满足生态省建设,需要作为生态建设主要力量的环保系统人力资源明显不足等问题。[38]为了解决海南人才不足问题,海南首先要构建高层次人才竞争机制。其次还要在强化吸引人才软环境上进行全方位建设。针对公民生态意识的薄弱,有学者提出了要在以下方面全面提升生态文化建设:(1)建立公民生态意识与生态法制教育体系;(2)开展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法律、法规知识普及活动;(3)营造促进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4)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32]11吉洪从巴西生态城市建设中得出启示,强调通过强力发展低碳经济把文明生态村和低碳生态城镇建设结合起来。[39]

海南生态省建设在政策法规上的问题尤为突出,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森林、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由于部门利益的差异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政策失灵。如王峰认为在自然资源产权管理与价格定位机制上,资源产权不明晰,“自然资源无价”等都有待于政策调整。[40]王家忠研究了在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城乡发展差别的二元化结构致使生态文明村建设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的建构上与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原则上严重错位,这是长期的政策失误造成的。[33]154黄晓林、[41]关琰珠[6]165-182等对生态省建设的法律保障进行了研究,在法律法规上主要表现在由于强调法制的统一性,而没有在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对特殊地区实行特殊的法律规范,导致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全国性法律法规缺乏实际操作性;在现有的地方立法框架体系下,大都是以部门立法为主,难免带有部门利益倾向;由于区域性地方综合立法的缺失,因地制宜的专项立法也不健全,如清洁生产法规、重点区域整治法规、地方资源保护法规等都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因此,针对以上政策法律方面的障碍,在资源产权和价格定制方面提出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内在机制,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和解决资源价格合理化。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要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全面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海南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要进行积极的探索,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制订的具体对策都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也是对海南政府能力建设的考验。

(三)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未来展望

海南在生态省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很多不足。我国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国家正式启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其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这些政策方针的提出与实施对于海南生态省建设是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是海南如何在新时期突破生态省建设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挑战。放眼未来,学者对海南未来的生态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王明初认为海南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应该转变思路,将生态省建设与经济特区相融合,建设有生态特色的经济特区,简称“生态经济特区”。海南在未来的发展中主要关注点应该是进行绿色GDP的积累,创建具有人类生存示范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和谐社会示范区特色的生态经济特区。[42]创建生态经济特区在王明初的多篇论文中都得到论述,如《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跨越——对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思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生态省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海南诠释》[21]45-48等都表达了对未来海南生态省建设应转向生态经济特区建设的新思路。颜家安创新性地提出了要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特区。[43]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南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正在弱化。我国正在建设的生态省份已经达到14个,海南岛作为首个生态省的优势正在下降,政策优惠也在逐渐扩散,海南将处于生态省建设与经济特区发展的尴尬境地。因此,颜家安认为在海南经济特区创新难以进一步突破,环境保护仍需大力加强的情况下,不如索性抛弃经济特区这块“鸡肋”,从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的生态省转向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建立特色的生态特区,将海南省作为示范生态特区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推广生态特区是生态省的继承和创新。[44]创建海南生态特区,将国家体制授予的特区定位与自身所具有的特别优势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真正形成海南自我发展的特区优势,有利于减缓本地区发展经济的压力,使其放开手脚更好地保护环境,推动海南真正实现在生态优良的环境中取得经济发展。王明初所提出的生态经济特区是要在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下更好地实现海南生态省建设,后者更加强调海南作为我国特殊生态省份的重要性,强调生态保护在海南未来发展中的首要地位,这二者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耦合,都体现了海南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社会发展,只是在字面定义上存在差异。

探讨海南未来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在国际旅游岛规划这一大背景下,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国家在新的发展战略下对海南发展的全面提升,学者就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背景下对海南未来的生态省建设做了论述。杨英姿认为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既是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实践载体,又必须服务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既要秉承生态文明内涵谋划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方方面面,又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落实、充实、深化生态文明内涵;既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使生态文明产业化,又要使国际旅游岛成为生态文明的具化。一言以蔽之,生态文明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国际旅游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形式和实践载体,国际旅游岛是生态文明岛。[45]作者主要从生态文明与国家旅游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国际旅游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生态省建设则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因此国际旅游岛作为区域性的发展规划,因而也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实践载体与实现形式。熊安静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海南生态省应该利用新契机,在创建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建立低碳产业体系方面发挥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优势,先行先试,努力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46]王明初从旅游业出发,指出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规划这一利好政策,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政体制、出入境能力体制和交通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在实现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47]

三 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生态省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以及海南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总结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生态省建设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理论创新需要继续深入。从理论基础上来看,生态省建设的理论支撑还是非常薄弱的,虽然大多数学者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其他如生态伦理学、区域论、系统论、循环经济学等能够真正作为理论指导渗透到生态省建设中的理论很少或者只是泛泛而谈;生态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构建包括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自然等体系下的多项内容以及生态省建设最终目标达成的具体指标和评价体系,有关学者进行了论述,但是从所查阅参考文献来看,现有研究显然不足以支撑全国性和地方性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因此理论创新以及生态省建设的基本问题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从区域性着手。

(2)参与主体研究需要多元化。我国生态省的建设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动,主要是在国家环保部和各试点省份的省级政府的号召之下开展的。从学者所研究的领域来看也大多为对政府行为的领域,这也是我国生态省建设实践在学术研究上的反映。但是作为一项关乎人类社会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实践活动,脱离了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参与这一重要的群众基础,生态省建设战略的实施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怎样调动企业和公众参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关键。特别从海南生态省建设来看,海南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省份,生态文明村建设又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目标的重中之重,农民生态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性因素,因此在生态省建设中企业与公众的角色定位等研究还需要学者的探索。

(3)新背景下海南生态省建设需要新思路。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省建设是我国在贯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下的创新,没有国外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只能通过自身的发展过程,参考各试点省份的经验摸索前进。生态省建设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海南作为特殊的生态省建设省份,既有发展经济的迫切期望,又面临保护特殊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困境。海南如何在新的发展时期进行制度安排与完善,如何更加详细地制定达到生态省建设目标的各项具体要求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借鉴与实地研究。尤其是国家给予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优惠政策,在这一发展新时期,在学术界几篇文章涉及国际旅游岛建设下海南生态省发展方向与定位,学者关于海南生态省建设还没有展开新的研究,将海南生态省建设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基本还处于空白,这一状况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讨改进。

[1]朱孔来.对生态省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9):52-55.

[2]李正欢,郑向敏.福建创建生态省的若干问题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2(5):289-291.

[3]何文傅.关于实施生态省建设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1999(6):7-8.

[4]张永春.关于生态省建设的理论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2003(4):60-62.

[5]季昆森.循环经济与生态省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10.

[6]关琰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65-182.

[7]祝光耀.生态省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4):8.

[8]季昆森.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几点思考[J].安徽科技,2003(6):12.

[9]张力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J].环境保护,2005(10):17-21.

[10]傅发春.福建省生态省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21.

[11]蔡守秋.建设生态区的法制保障(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8-52.

[12]王政,马品懿.论建设生态省的法制保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2):111-112.

[13]刘新宜.生态省建设的基本诉求评析[J].环境保护,2001(8).

[14]凌欣.生态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21-26,31-43.

[15]王如松.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62-88.

[16]王辉丰.海南建设生态省的理论依据及其长期性和艰巨性[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7-61.

[17]吴榜华.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哲学基础[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0(S1):30-34.

[18]王如松.生态政区建设的系统框架[J].环境保护,2007(3A):44-47.

[19]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

[20]王明初,陈为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选择—生态省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海南诠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5(12):45-48.

[21]贲克平.中国生态省建设实践与理论探索[J].学会月刊,2004(6):40-42.

[22]王松霈.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生态省建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45-47.

[23]颜家安.推进生态省建设再释放能量——“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省建设暨纪念生态省理论提出十周年”回顾与展望[J].今日海南,2008(12):26 -29.

[24]黄邦升,黄锐.海南生态省建设与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7-41.

[25]吕康东.论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67-68.

[26]陈坤.生态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态省建设[J].学习与探索,2003(2):80-81.

[27]张治礼,张银东.海南省实施热带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2):30-34.

[28]林媚珍,张镱锂.海南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经济地理,2000(6):97-100

[29]汪素芹.海南发展生态贸易及其战略[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7-19.

[30]曹天禄.论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琼州大学学报,2000(1):48-51.

[31]张建萍.生态旅游与海南生态旅游开发[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3-7.

[32]海南省林业局.生态文化促进海南生态省建设[J].中国林业,2007(10A):11.

[33]王家忠.海南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理论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51-155.

[34]蔡守秋.建设生态区的法制保障(下)[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48-51.

[35]江泽林.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海南和谐海南[J].经济管理,2006(11):81-83.

[36]韩宁.金融支持海南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6):268-269.

[37]张三夕.论海南生态建设的精神性要素[J].新东方,2000(1):7-9.

[38]徐丽芬.生态省建设与海南人才竞争机制[J].新东方,2009(8):42-44.

[39]吉洪.从巴西绿色经济看海南生态省建设[J].今日海南,2010(6):20-21.

[40]王峰.自然资源产权、价格与环境资源保护[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2):32-34.

[41]黄晓林.生态省建设的法制保障[J].理论学刊,2004(4):91-92.

[42]王明初,陈为毅.实现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经济特区的跨越——对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7(8):44-46.

[43]颜家安.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7.

[44]颜家安,颜敏.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海南特区发展面临的第二次历史性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5(3):29-33.

[45]杨英姿.生态文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定向与定位[J].生态经济,2010(5):135-137.

[46]熊安静,邓立松.“试水”低碳经济:海南生态省建设新使命[J].今日海南,2010(4):34-35.

[47]王明初,陈为毅.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海南绿色崛起[J].求是学刊,2009(20):45-47.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Eco-Province

WANG Shu-ming GAO Xiao-ho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Domestic scholars have explored the basic concepts,theoretic guidanc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eco-province,and have highlighted the feats,problems and localized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n stud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eco-province.Moreover,in view of univers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the eco-provinc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Hainan’s eco-province construction,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tudies on the eco-province construction needs innovations in theory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joint participation involving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in practice so as to realize its great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he eco-province;eco-economy;an eco-special zone;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D035

A

1674-5310(2012)-01-0001-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的环境社会学研究”(08BSH034)。

2011-11-04

王书明(1963-),男,山东蓬莱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社会学。高晓红(1984-),女,山东烟台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政策与管理。

(责任编辑:田 原)

猜你喜欢

海南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