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州区农业科技人才的调查与思考

2012-04-13李如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5期
关键词:巴州区科技人员农技

□李如平

(通联:四川省巴州区九三学社 636600)

当前,各地正在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优质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农业按照“最需要加强、最需要扶持、最需要加快”的效益农业要求去建设和发展,关键在于人。对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农业科技人才状况究竟如何?近期笔者对巴州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就如何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谈一点浅识。

一、现状及问题

1.现状 巴州区共有农业科技人员484人(财政拨款388人,占80%),其中区级248人,占51.2%,乡镇236人,占48.8%。从职称看,全区高级农艺师28人,占总人数的17.3%;农艺师62人,占12.8%;助理农艺师115人,占23.8%。从年龄结构看,45~50岁以上的占75.8%,40岁以下的占24.2%,表现出青黄不接的现状。从知识结构看,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占84.8%,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1.9%,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3%,大部份知识都趋于老化,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从知识更新看,据巴州区农技站调查,在职职工42人,其中中专毕业(农校)的13人,占总数的31%;专科毕业(院校)的2人,占0.048%;本科毕业的2人,,占0.048%;非专业的25人,占59.5%。高级3人,占0.07%;中级11人,26.2%;初级21人,50%。建站50多年来,在大专院校进修学习1年的仅1人次(1985年)。通过全区乡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近几年完成了国家、省、市、区科研课题48项,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86项,其中有6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区科技进步奖,连续6年赢得了全省“农业看巴中,巴中农业看巴州区”的美誉。2006年被四川省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2007年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四川省粮食生产单位,2009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及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2010年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四川省粮食丰收杯奖及产粮大县奖励。对促进巴州区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从指令型推广向指导服务型转变,将传统的说教式推广变为引导式、示范式、咨询式、服务式、指导式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为巴州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存在问题

(1)科技人才断档 原来全区共建有村级服务站810个,科研小组4400个,乡级服务站78个。因诸多因素的影响,村社服务站、组被迫解散,乡级因撤区并镇减少为48个,减少61.5%。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区总人口108万人的0.0057%,远低于全国平均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仅靠区乡两级承担全区78万亩、28万多农户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2)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员中文化水平高低差距大,非专业人员占有一定比例,年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技术老化,大部份农业科技人员都是50年代大中专毕业,现有文化知识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45~50岁的科技人员占 76.3%,35~40岁的占 20.3%,25~30岁以下的仅占3.4%,科技人才正处于青黄不接阶段。

(3)分配不合理的局限性 专业不对口,培养与需求脱节,专业人员进得少、非专业人员进得多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管理体制上,多属部门制,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体制,知识更新难以跟上;改行现象十分突出,一到改革,先从农业部门“减员、断奶”,科技人员力不从心,导致“跳槽”改行现象十分突出,科技人员改行占总人数25.8%。

(4)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按照农技推广法规定,农林水第一线科技人员上浮一级工资,满8年固定一级工资和各级财政筹集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及各单位按照职工总收入的4%~5%的比例筹集培训、教育费,由同级财政拔付到单位等,因各种原因难以得到落实。

(5)科技投入不足 据调查,全区资金无保障的占76.3%,无办公场所的占95.3%,无科研设备(投影机)占100%,无计算机的占89.4%,没有下乡用的交通工具占100%,有钱养兵,无钱打仗,而今的农技体糸有名无实。

(6)把基层农技推广市场化 正如农民说:“远看是个背煤炭的,近看是农技站的”。“测产凭经验,千粒重按常数算”是大多数农技推广人员的苦衷。

二、几点思考

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即要有能人领导,有能人去推广应用,有能人去指导服务,有能人抓示范,有能人抓先进技术传播。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产业,但农业生产具有先天弱质性,比较效益低,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提供农业公共服务和经费支持。

1.强化组织领导

(1)坚持“三个”明确 一是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技推广体糸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业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成果的转化都要靠这支队伍来完成,缺一不可;二是政府要明确农技推广体糸是向农民传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纽带,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质量的有生力量;三是各级政府要明确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不可少的队伍,哪里科技创新、示范工作抓得好,农业生产质量就高,农民增产增收就显著。

(2)坚持“三力” 一是各级政府用力组建好农技推广队伍。按照区域设置公益性人员编制,健全完善好农技推广队伍,强化区级、扩大乡村级队伍,每个乡保证有公益性农技推广员3~5人,村级2人,只有这样,农业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希望;二是用力理顺管理体制。区乡农技推广站的人、才、物归县{区}农业主管部门统管,所在区乡政府参与考核,这样既有利工作,也有利政府与部门衔接;三是用力强化服务职能。按照区域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人,能进能出,尽快解决“缺钱养兵、无钱干事”的问题。

(3)提高“三个认识” 一是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增强领导的科技意识,领导要带头学、带头管,带头做;二是要充分认识科技是改造农业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科技农业就不能发展,农民就不能增产增收,农业科技显得极为重要,决不可忽视;三是要充分认识科技在“三农”工作中起到的真正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耕制改革、农业的进步都要靠农业科技人员来实施和完成,农技推广队伍的建全完善好与坏,直接影响农业增与减,各级政府决不可轻视。

2.建立专家联系制度 为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强大的农技推广队伍,要拓宽政府与科技人员的联系渠道,改进和加强知识分子工作,各级政府每年至少要召开3次以上科技人员座谈会,与科技人员广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声,切实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经常听取科技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与科技人员共商发展之策。科技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和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科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培训、外出学习等方面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加以解决,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顾问的作用,当好政府科技工作的耳目、参谋。

3.完善推广机制

(1)知识更新机制 按照发展需要,科技人员每2~3年要有3~6个月知识更新时间,要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知识更新空间,各级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真心爱才,善于护才,广为求才,精心育才,大度容才。

(2)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用人单位每年按照职工总收入5%~10%的比例安排人才培训、继续再教育经费,由同级财政拨付到单位,解决知识更新经费不足的问题;二是各级政府要按照每年财税增长比例提取2%~4%经费,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技推广事业。

(3)健全管理机制 在管理体制上,按照“机构不乱,人员不散,网络不断,经费不减”的原则,人权、物权、财权由县区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推广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农技推广体系管人不管事的问题。

4.加速改善机构条件 各级政府要尽快解决“三无”(无办公场所、交通工具、科研设备)的农技推广站,做到推广机构有规划、有制度、有经费、有办公埸地、有科研设备、有交通工具,为农技推广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维护现有农技推广机构的同时,要尽快恢复村社技术服务站,实行低偿服务与财政补助相结合,按照岗位购置计算机,开办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和信息网站,努力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巴州区科技人员农技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巴州区:强化服务保障 让退捕渔民端上“新饭碗”
巴州区重点药用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再论巴州区二季玉米开发前景
巴中市巴州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