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中“小心X”的生成机制研究
——以“小心 NP”为例

2012-04-13武琳晗

关键词:听话者意向小心

武琳晗

(郑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 ,河南 郑州450000)

现代汉语中“小心X”的生成机制研究
——以“小心 NP”为例

武琳晗

(郑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 ,河南 郑州450000)

“小心X”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作祈使句,表示“提醒或警告某人”,在该结构中,动词小心后面的X表示的是一个句子,但在语言形式上是由NP、VP、AP来实现的。X表达的意思之所以由词组来实现,是因为说话者的意向态度影响了其意向内容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指引说话者通过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出一个高层级心理模型,以表征其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同时再将此一心理模型映射到句法结构的表达上去。

小心NP;自主——依存;心理模型

一、引言

祈使句多用来表示命令、要求等,国内外学者对此语言现象均有研究。“小心X”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多作为祈使句来使用,表示“提醒”或者“警告”某人,主要以三种句型出现,即小心NP,如小心小偷,小心你的脑袋,小心玻璃;小心VP,如小心把你腿打断,小心警察抓你;和小心AP,如小心高,小心烫,等等。仔细观察发现,动词“小心”后面出现的虽然是个词组,但其表达的意思却是个句子,如“小心小偷”是要提醒听话人“小心小偷偷东西”,“小心把你腿打断”是警告听话人要听从说话人的命令,否则“小心我把你的腿打断”。在使用该结构时,是什么促使说话者选择词组来代替句子?词组又是如何表达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本文运用徐盛桓提出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以小心NP为例,尝试对该结构的生成机制做出解释。

二、现代汉语中的小心NP

小心NP用作祈使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非常普遍,如上例所示,主要表达提醒或警告的意思。在这个结构中,NP表示的是个事件。如“小心小偷”,“小偷”表达的不仅仅是具有某种身份的人,更是一个事件,即小偷偷东西这一事件。所以,NP代表的是一个由动词形成的论元结构,即NP=Vn(NP1……NPn),NP在论元结构中的语义角色不同,形成的小心N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就不同。根据NP充当的不同语义角色,小心NP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小心NP施事、小心NP受事、小心NP施事/受事。

本文对小心NP的论元结构不做深入研究,该结构的生成机制是文章的研究重点。无论充当哪种论元角色,NP都表示的是一个事件,即一个SVO的缩略形式,或是NP发出的动作和动作的承受者未在语言层面显现,或是施于NP的动作及其发出者未被显现。下文将对为什么在该结构中,只有NP出现却不影响理解,及促使说话者只在语言层面留下NP而省去其他成分的原因做出解释。

三、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包括两部分: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前者分析语言的语用推理,后者用来解释语言的生成。

Craik认为人们可以由视觉经验、想象或对话语的理解,在头脑中建构起小型的知识模型,这就是心理模型。心理模型是人类对现实或想象情景的心理表征(Johnson-Laird&Byrne2000)[1]。徐盛桓认为心理模型是人们心智中知识结构的组织形式,心智中的知识是人们对事物间的常规关系的认识,体现为以相邻/相似关系的抽象知识为维度组织起来的类知识,并分解为小型知识集[2]。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有三点假设:1)话语表达是表达意向,2)话语表达一般是不完备的,3)话语的不完备依靠常规关系补足或/和阐释[3]。该理论是用来解释语言运用的一种理论假设,关于话语生成的基本观点体现为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其主要内容是,话语表达的语句是显性表述,是不完备的,而相对完备的表述是隐性表述,是大脑想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意思。隐性表述体现为自主成分,自主成分以交际的意向性为导向,以相邻/相似关系的认定为主要手段,推衍出依存成分,发生“粘连”作用;依存成分的存在和运作是以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为其导向的,依存成分的运用要体现自主成分的意向性;依存成分在需要时原则上可以反溯出自主成分[3]。

四、“小心X”的生成机制——以小心NP为例

袁毓林将“小心X”划分为提醒或警告类[4],范晓(1998)在对现代汉语句型的研究中,将“小心X”划分为祈使句,以表达警告某人之意[5]。本文认为,“小心X”结构的“警告或提醒”之功能由动词“小心”来实现,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向态度,并影响说话者的意向内容,即“X”的表达方式。Grice认为,语言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说话人向受话人表达其意向,而说话人则要辨别其意向[6]。Sperber&Wilson也认为语言交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表达和辨别意向,而话语会自动让受话人产生指向说话人意向的期待[7]。所以,当“小心”由说话人说出后,其所表达的“提醒或警告”的意向态度便得以传达,并被听话人所理解,需要“提醒或警告”的意向内容也在“小心”的影响下被以最合适的语言方式表达。Keller在研究语言的变化时说,人们用无需花费额外能量的方式说话。刘辰诞在研究心理模型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时提出,句法表达式的发展历程即是把多个小的知识集或者说较低层级的心理模型,浓缩为一个较高层级心理模型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人们在不断地寻求更为经济、简洁的表达方式,以适应交际需要[8]。指示性的祈使句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而表示提醒或警告的“小心X”一般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使用,所以X会以最经济且最能代表说话人意向内容的方式表达。其具体的生成机制如下:

自主成分包括两个部分:说话者的意向态度和意向内容。前者作用于后者,并对其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在意向态度的作用下,说话者通过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出一个高层级心理模型,该心理模型包括很多小型心理模型,说话者意图表达的完整意思也被覆盖其中,说话者将此高层级心理模型投射到句法表达上,就生成了语言的显性表述,即依存成分。依存成分可以通过相邻/相似关系反溯并体现自主成分,自主成分对依存成分发生粘连作用。

现以小心NP为例,具体解释该结构的生成机制。说话者之所以在显性表述中只留下NP,是因为NP是能表达其意向内容的高层级心理模型。如小心小偷,说话者实际上想要表达小心小偷偷东西这一层意思,但在语言层面,只有小偷被显现。因为当说话者注意到周围有小偷存在的可能,而且知道听话者身上带有贵重物品时,他想要提醒听话人,使其避免被偷的可能,所以先以动词小心表达其意向态度,并在其作用下,在大脑中搜索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心理模型里的知识集是由许许多多涉及若干层级的小型知识集的支系统和分系统纵横交错连通在一起构成的[9]。小偷也包含很多的小型知识集,即低层级心理模型,如违法职业,偷东西,被偷者,警察,损失/伤害,提高警惕等等。

小偷与其所包含的很多小型知识集之间是相邻/相似关系,因此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2],也就是说,提到小偷,其他与之相邻/相似的心理模型就会被激活,并在一定的语境中得到正确理解。因为说话者与听话者有着相同的心理模型,前者相信选择将小偷这一高层级心理模型投射到句法表达,在当时的语境下是能够被听话者理解为小偷偷东西而非其他,并且能够满足简洁的表达要求。其他成分如偷,东西或偷东西,则无法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向内容。

当NP在小心NP中充当受事角色时,其生成机制也是如此,如小心钱包,说话者并未真的感觉到有小偷,只是知道听话者身上带有钱包,而且里面有贵重物品,所以他想提醒听话者“你的钱包可能被偷”这一层意思。小心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向态度,并决定了其意向内容将以最简洁的语言形式实现。通过相邻/相似关系,说话者推衍出钱包这一高层级心理模型,并将其投射到句法表达,因为钱包包含很多小型心理模型,其中就包括钱包被偷,而且他相信听话者能够理解话语的指向,所以“你的”无需在语言表达中显现,在语言表达中只需保留不能靠高层级模型的下向因果力推导的知识[8]。听话者与说话者有着相同的心理模型,所以能够辨别后者的意向态度,并激活钱包所包含的所有小型知识集,同时在当时的语境中找到正确的解释,即“我的钱包可能被偷”。如果换个语境,说话者在钱包前面加上“你的”,则可以表达其“警告”的意向态度,其他例子如小心你的小命,小心你的脑袋,小心你的儿子等。

其实所谓的NP有歧义,既可作施事,亦可作受事,是将其单独来看,实际上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果说话者意识到可能会产生歧义,给听话者的理解带来困难,他会加一些语言语境。如小心机器,说话者有可能是要提醒听话者小心机器伤着你,也可能是小心你把机器弄坏,所以,为了避免误解,他会再加上“那都是进口货,不懂一定要先问清楚”一句,这样意思就很明确了。

四、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说话者之所以选择词组代替句子来表达其意向内容,是受其意向态度影响,若是有意用冗长繁琐的语言表达,将会生成不同的语言表达。词组可以代替句子表达说话者的意向内容,是因为该词组是想要表达完整意思的高层级心理模型,通过激活该模型,让其中包含的所有小型心理模型能够被激活,并在当时的语境中获得正确的理解。“小心X”的其他两种句式小心VP和小心AP的生成遵循同样的机制,同样可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详谈。

[1]Johnson-Laird,P N,R.Byrne.The Mental Model Theory of Thinking and Reasoning.[EB/OL].[2011-04-12][2000-05-12]http://www.tcd.ie/Psychology/other/Ruth_Byrne/mental_models/theory.html.

[2]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

[3]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形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外语学刊,2007(2).

[4]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91(1).

[5]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56-60.

[6]Grice,P.StudiesintheWayofWord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117.

[7]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607-632.

[8]刘辰诞.心理模型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兼论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的形成动因[J].外语研究,2007(3).

[9]徐盛桓.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责任编辑 海 林]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xiao xin X”

WU Lin-han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

“xiao xin X”is mostly used as an imperative in modern Chinese,expressing the meaning of“warning or announcing a warning”.In this structure,the part X is actually a clause,but is linguistically realized by an NP,a VP or an AP.The reason why the meaning of a clause represented by X is expressed by aphrase is because the speaker’s intentional attitude impacts on the way in which his intentional content is to be realized by language and directs the speaker to derive a higher scale mental model through the relations of similarity and proximity,and then maps it on syntactic expression.

xiao xin NP;Autonomous-dependency;mental models

H146.1

A

1000-2359(2012)01-0225-03

2011-07-12

猜你喜欢

听话者意向小心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有些话
小心感冒!
吃我们,就要小心,我们的果实会爆炸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谁之误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
敬语解惑(4):两种自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