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2012-04-13赵潘
赵 潘
(河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赵 潘
(河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优化中原经济区空间、产业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有着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中原经济区具有初步的城市群-经济产业带雏形、区位、资源和政策空间四个方面的发展优势,但与此同时,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城市定位不足的问题。中原经济区要协调发展,必须在构建新的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主体作用,构建新型生态经济等方面下功夫。。
中原经济区;和谐;区域经济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变革,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正在逐步成为现代区域生产力分布与劳动地域分工中一种崭新的组织形式。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辐射周边,支撑中部,承东连西,继南依北,具有独特优势的经济区域,它承载着华夏历史文明的继承和缔造。建设和谐发展的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形成区域上新的“经济增长点”[1],并支撑未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中原经济区
“中原”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辞源》对“中原”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张维宁认为:“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辐射周边区域的一个地理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喻新安认为:“中原经济区就是以郑州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省份部分地区的经济区域。”[2]宋向清认为:“中原经济区就是指以振兴中原为宗旨,以发展经济为主导,以河南省域为主体,涵盖周边省份部分市县、具有鲜明中原地域特色和发展共性的跨省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发展区。”[3]朱夏炎等认为“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东承长三角,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笔者认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中原经济区是广义上的区域,是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等5省29市部分地区组成的综合性经济区。但本文所研究的中原经济区是指狭义上的区域,即河南省境内的中原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
二、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优势
(一)城市群-经济带初现端倪
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从交通区域上看,省内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均位于交通便利的枢纽线上,呈现出一个明显的“黄金十字架”形态。纵向上,新郑许漯(新乡、郑州、许昌、漯河)构成了“黄金十字架”的纵向城镇密集带;横向上,郑汴洛(郑州、洛阳、开封)构成了“黄金十字架”的横向城镇密集带。
根据《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原城市群九市功能定位》,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定位是:要求努力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的基地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4]。
一是承担发挥陇海铁路欧亚大陆桥优势,打造欧亚丝绸之路的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这是我国陇海产业带上城镇和产业密集度最高的区段之一,也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西部地区资源输出以及实现中国欧亚一体化的战略通道。二是承担国家南北资源、人力和产品技术转移,贯通大陆南北的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这是我国京广产业带的重要区段,这一产业带有着良好的工业、农业基础,人力资源丰富,陆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批如双汇集团、三全食品等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三是承担河南省京广-陇海产业带南北两翼中北翼的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带是我省豫西北地区重化工工业密集区,产业基础比较好,背靠山西能源基地,紧揽晋煤外运通道,水资源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集中连片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四是承担河南省京广-陇海产业带南北两翼中南翼的洛—平—(许)漯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带以洛阳—南京高速公路、省道、焦枝线中段、孟宝铁路为依托,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潜力很大。
中原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带具有独特的中心区位优势,再加上公路、铁路交通,人口原材料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陇海-京广产业带为主体,以南北两翼为翼展的一体两翼格局,具有较强专业化、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生产单元。随着中原的崛起,这些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必将成为继长、珠、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之后,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二)区位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凸显
河南省位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处于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的过渡地带,东承东南沿海和长三角经济区,西连关中-兰新经济区,南接广东沿海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北临晋-陕经济区、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区(并延伸至大东北经济振兴区),同时还辐射着西南的成渝-西南经济区。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特征告诉我们,中原经济区起着承接国际和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带动内陆经济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河南省会郑州是全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位于四横三纵中间的京广-陇海线上,陆路有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通过,陆路交通和现代物流十分发达,是中原经济区交通运输网络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为中原经济区承东启西、连南临北、辐射周边、实现国际和沿海发达产业跨越转移提供了有力地保证。
(三)矿产资源在产业转移中的优势明显
根据河南省政府2008-2015年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报告,截至2007年末,河南省境内已发现的矿种为127种,其中优势矿产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钼矿、金矿、银矿、铝土矿、天然碱、岩盐、耐火粘土矿、水泥用灰岩、蓝晶石、硅线石、红柱石、珍珠岩矿等。在各种矿产资源中,能源系列煤炭的保有资源储量排全国第8位,产量长期保持在全国第二或者第三位,为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油、天然气产量在全国排第5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资源系列中的氧化铝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38%;钼精矿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26.8%;金矿保有资源储量目前排全国第8位,黄金产量连续多年排在全国第2位,灵宝为全国第二大黄金产地。非金属矿产资源系列中的水泥产量排全国第6位。中原经济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力地保证了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四)政策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厚积薄发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食充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荟萃,科技成果丰富,政治影响较大,历史上中央对中部地区政策上的“缺位”[5],与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区位不相称。中原经济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素有“中国粮仓”之称,但其人口将近1亿,居全国的1/13,显然中原经济区的“饭碗”作用在全国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建设中原经济区、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试验示范区、创立资源环境约束型新型城镇化实验区、建设中原经济区主要粮食保障和生态功能保障区、创新混合型经济政策试验区、率先实现农业的初步现代化等,有利于保持稳定、拉动内需,有利于在国家层面上保持政策的平衡,实现我国东-中-西梯层区域跨越式转移的均衡发展。
三、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劣势
目前,中原经济区的城市群-产业经济带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诸如联系沟通不畅、产业重复建设、以及“经济的高增长,环境的超恶化”等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首先,虽然群带明确,但是各个区域只有在涉及经济发展的实质利益时才会联系,缺乏固定的沟通协调组织。例如郑州正在集全省力量构建新郑州,却未能有效地反哺区域经济,这样较大的经济差异必然会减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能会形成“核心因核而突,区域因辐而散”的局面。
其次,缺乏统一的区域发展布局,产业重复建设严重。根据河南省政府公布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原城市群九市功能定位》的规划定位,在河南省九大城市群中,定位为旅游城市的有五个,高新产业技术为主导的有四个,着重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城市有四个等等。如此可见,我省诸多产业中,产业发展的重复性较高,中原经济区内缺乏一个“互利共惠、和谐发展”的协调性区域产业布局。
此外,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品尝到了因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所带来的种种苦果,如沙尘暴、洪水、干旱、酷暑以及雪灾等等。这些是我们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是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瑕疵,我们需要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精神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四、构建中原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整合优势,构建互利共享机制
中原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的各城市之间,甚至所属县区之间复杂的隶属关系,使其经济上往往自成体系,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存在较大的难度。笔者认为,我们势必要加快破除体制障碍,健全协调机制,推动展开城市与省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以协调中原城市群建设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我们势必要进一步深化城镇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努力在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稳妥有序地调整行政区划,着重抓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和实施,促进区域内资源共享与产业协调发展。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主体引导作用
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中,各区域间政府服务的导向,扮演的岗位角色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政府是主体,起着导向、融合、催化的作用,在各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之间同时扮演着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管理者角色。以河南郑州为,郑州没有必要和“长三角”、“珠三角”比肩,而应在如何提升核心城市的竞争能力方面下功夫。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起到的应该是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是在有限的领域内的“引领式灯塔”。郑州的核心地位,应定位于形成中原经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其自身固有的区域聚散优势为空间载体,有重点地培育金融、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中原经济区高端创新制造中心。
(三)努力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新型生态经济
中原经济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但是却汇集了全国1/13,将近1亿的人口,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的超负荷增长、人类活动区域的迅速拓展以及开发改造活动的加剧,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急剧降低,同时也导致了诸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灾难,这些生态灾难对人类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中原经济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前提,培育涉农支柱产业为重点,科技投入与政策完善为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保证,实现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河南模式”应得以持续。河南省的煤炭、黄金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8位,但是产量多年来却一直名列前矛,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具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这种超负荷运行的方式应该加以矫正。中原经济区应依托科学发展观,注重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保育、恢复与建设并重,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
中原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是中原经济区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必须发挥城市群和产业经济带的联合优势,整合资源,加强分工和协作,以重要的交通线路为纽带,以城市群-经济带为载体,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区域中卫星城市和小城镇的吸引力,形成中原城市群-经济带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格局,进而带动中原经济区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
[1]冯德显.我国区域发展空间重组与构建中原经济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10).
[2]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5).
[3]宋向清.河南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前瞻性分析[J].决策探索,2004(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大产业带助推中原崛起[EB/OL].[2006-07-31](2012-01-25).http://www.sdpc.gov.cn/dqjj/qyzc/t20060731_78690.htm.
[5]刘勇.中部崛起战略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3).
[责任编辑迪尔]
F127.61
A
1000-2359(2012)04-0079-03
2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