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微博舆论非理性因素

2012-04-13黄加运朱晓兰黄国武

关键词:本体舆论意见

黄加运 朱晓兰 黄国武

(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2.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3.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淄博 255000)

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微博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网民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1]微博给人们的信息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微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一直伴随着对其舆论非理性的质疑。

一、微博舆论非理性因素的界定

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是自发产生的,带有非理性的成分,它在表达公众意志的同时,也集中了各种短见和偏见。[2]舆论非理性指的就是舆论主体在表达个人意志时,带有短见和偏见,把个人情绪带进意见中,从而带动公众的非理性舆论出现。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微博舆论非理性,既包括舆论主体非理性,也包括舆论本体非理性。即微博用户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公开发表个人的偏激观点,发泄个人的私心,并通过和其他网友的交流互动使负面舆论快速、大面积扩散,从而形成非理性的舆论。

二、微博舆论非理性因素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因素。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带来整个社会生活的明显变异。经济高速发展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与过去平均主义完全迥异的利益差距,从而使公众形成一种忙碌浮躁而又莫名所然的生活状态。难于把握未来、价值准则的失落、利益调整中的种种不公正、社会角色分工被打乱等等,不仅整体环境,而且每一个具体涉及利益的问题,都有可能积蓄和引发大众舆论非理性因素的出现。

(二)网络商家的助推炒作。2009年8月,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在新浪的带动下,综合门户网站微博、垂直门户微博、新闻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微博、SNS微博、独立微博网站纷纷成立,甚至电视台、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涉足微博业务,凸显出目前各大网站角力微博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3]无限商机引来众多竞争者,有了竞争必然诱使各商家采取各种手段为自己赢得利益。微博中并不存在传统媒介中较为严格的“把关人”制度,传播内容缺乏审核和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家对舆论把关的放任,零门槛让舆论本体非理性准入,诱使了更多的用户参与舆论互动,达到为商家树品牌和创收的目的。

(三)微博使用群体的媒介素养原因。微博的使用群体遍布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其中学生占多数。由于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虚拟的网络世界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发泄自己的情绪。即使有些舆论事件的本身确切或真实,但由于情绪化的舆论更有感染力,因而可以更快地在网络中散布,导致集体情绪愈来愈激昂,引来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大多数微博用户面对这样的消息,很少质疑其真实性和辨别真假,而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4]

三、微博舆论非理性因素的出现过程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公众心理、舆论客体等多方面影响。总的来说,微博舆论非理性因素的出现过程是伴随着正向舆论而出现的,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一)问题、事件的产生,即舆论客体的出现。舆论的发生总是起因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上至政府官员腐败,下到平头百姓犯罪,都能成为公众的舆论话题。微博的迅速发展,给公众提供了更大的发表意见空间。一个普通博友将自认为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发在微博上,也完全有可能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热点话题。

(二)意见领袖引领公众积极参与,引出舆论主体非理性。舆论客体一旦出现,公众在舆论领袖的带领下,意见在一定群体范围内开始趋同,逐渐引领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其中。最初由个人把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言论发表在微博上,随后志同道合的博友参与讨论,逐渐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大家的情绪都失去控制,使得舆论主体都带有非理性成分,造成各种直截了当的情绪发泄、对当事人的谩骂和侮辱、无所不用其极的刻毒语言在网上俯拾皆是。

(三)舆论主体非理性意见的互动与整合,促使舆论本体非理性出现。当一种意见得到多数人响应,就产生了社会讨论,随之形成议论圈。不同议论圈持有的观点互动与整合的结果是不同的。在不同意见求同的过程中,各意见群不断吸收新成员加入,使意见认同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小的意见群在互动整合中逐渐合成大的意见群。它的极端表现就是形成众多对立的意见群,舆论本体非理性就在与舆论本体理性的对抗中出现了。近年来一些腐败案件或突发事件而引发的盲目、偏激、冲动、缺乏理智的微博舆论本体,将微博舆论非理性因素及其危害问题推到了公众的面前。

四、微博舆论非理性因素对社会的危害

(一)造成舆论的畸变,即谣言的出现。谣言是舆论的畸变形态,是一种缺乏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和舆论,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向。微博谣言因传播更快更广,危害也更大。近年来多次发生肆意捏造的事实、编造的谎言在微博上传播的事件,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规定的47号公告,广西贺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煮粉,西北某大学3名女生被强奸,校方为封锁消息承诺保研等,事后被查明均属编造。就连大名鼎鼎的金庸先生都在微博传播中两次“被去世”。这种在微博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不仅给当事人带来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也给广大网民获取信息带来困扰。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谣言一旦泛滥开来,将使人们失去对网络、对他人的信任,严重破坏社会诚信,损害了我国互联网的形象和公信力。

(二)导致各类网络侵权现象。目前,网络侵权行为主要涉及肖像权、隐私权和名誉权。首先是肖像权。网络数字化信息的传播及多媒体图像的生动再现,为肖像在网络上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常常有人在并未获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在网上发布他人的照片和视频;或者在网上恶搞他人肖像,明明是某人的肖像,却被改得面目全非;更有甚者,将个人肖像肆意修改后发布到色情网站。这种严重侵害肖像权的行为,必然造成严重后果,包括财产损失和精神损伤。其次是隐私权。由于网络空间的广泛性和信息传输的迅捷性,公民隐私在网上被披露后,将对作为舆论客体的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影响。个人信息被收集和泄露、个人账号被盗、个人电脑被非法入侵等侵权隐私权的网络行为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最后是名誉权。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快捷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侵犯他人名誉权所将造成对被侵害人即舆论客体极大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在微博上散布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的舆论主体是侵权人,即使侵权人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也抹不去作为舆论客体即受害者心中的创伤。

(三)媒体审判代替司法审判,从而影响司法独立。针对某些案件,如果先有个体在微博上发表感性的意见,然后有人煽风点火、夸大是非,很快就会引来众多盲从者从而汇集成千上万的意见,最后形成几种不同的舆论态度群体。不管是哪一种舆论群体,都希望案件的判决结果与自己的预先倾向相同。由于舆论主体的自身素质存在重大差别,在案件没有审结时就先入为主地判断案情,并作出定论,追求的是满足个人及群体的道德审判结果,对不符合主观意愿的现象持批判态度,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舆论本体由于它内容的非理性和形式的民意性,越过了监督的边界,造成对刑事司法活动的粗暴干涉,形成法律、事实之外的第三方势力,使刑事审判演变为网络舆论审判。[5]

(四)网络舆论非理性因素上升为违法犯罪活动。由于舆论主体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不同,他们的思想可能有偏差或激进,他们的言论和意见带有非理性色彩,从而引发了舆论本体非理性爆发。如果微博舆论由显舆论上升为行为舆论,那就会有更大的危害性。如个人的极端行为、自发狂欢、群体的集会及游行示威等,这类行为常伴随着个人和群体的口号呼喊和标语的悬挂张贴,目的是个人和群体观念的传播或情绪的发泄。在群体失去理智的情况下,社会感染、信息传播中的暗示会较快地激发参与者强烈的情绪,并使其行为更加非理性化,最终上升为违法犯罪活动,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以人肉搜索为例,顾理平教授认为,人肉搜索最开始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两个方面,然而人肉搜索激发出人性魔鬼的一面时,个人的从众心理、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盲目煽惑等人性中的弱点就跟着被激发,甚至于窥伺欲、暴力欲等也很快被煽动起来。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借助于高科技手段,人人都可以揭发他人、审判他人,使得人肉搜索已经在社会中制造了恐怖。[6]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11-25].www.news.cntv.cn/20110725/116797shtml.

[2] 陈力丹.谈谈当前舆论的特点和引导方向[J].新闻界,1997(2):38.

[3] 任奇.微博在报网互动时代的传播力[J].新闻传播,2011(9):77.

[4] 王军.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25.

[5] 傅勇辉,刘志栋.网络舆论对刑事司法的影响及应对实证研究[EB/OL].[2011-11-16].www.lawtime.cn/.zui/2010110476580.html.

[6] 潘玉娇,王宏伟,贾梦雨.人肉搜索:网络舆论的双重性格[EB/OL].[2011-12-10].www.news.xinhuanet.com/ontent8443532.htm.

猜你喜欢

本体舆论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评“小创”,送好礼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