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多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2-04-13田造宇
田 造 宇
(沈阳市服装艺术学校,沈阳 110032)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如全国各地的职教园、万人校、实验区,校园规模宏大,硬件设备先进,但是随着几年运作下来,质量与规模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适当调整发展规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才的质量上,提出中职学校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与之相适应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研究已是职业教育实践者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多维教学模式的建立对于促进职校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的背景
教育是人的教育,其对象是人,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教育性”,无论是为了学生就业谋得一份工作而学习生存的技能,还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中等职业教育都承担着特殊的使命。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脱胎于发展并不充分的职业高中,历经几十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已经跟不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里提到的“终身教育理念”、“高素质劳动者”恰恰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战略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职业教育其实是面临着最直接的社会检验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培训、技能教育,更需要发挥职业学校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部长鲁昕曾经说过:今天的中职生就是明天的技术工人,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其素质与素养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从宏观上说,直接影响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进度。从此意义上说,他们的素养关乎长远,决不仅仅代表工人素质这一表象的问题。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教育任务,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而多维的教学模式将能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多维教学模式的概念框架构建
2.1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包含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材与教学内容结构、教学过程结构、师生关系结构、教学程序与方法等其本元素。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有项目教学、综合实训、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训基地产业化等,这些教学模式得到职教同行的认可,已经收到一定的效果。
2.2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不仅涉及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更多地涉及课堂内外结合的教学和培训模式。
(1)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就我们的学校而言,1980年创办职业教育,成立了职业高中,在教学模式上、管理形式上还延续着普通教育的模式,还基本实行着教师、黑板,按部就班。文化课要上,体育课要上,结果忽略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能有一技之长、顶岗工作的实用人才,虽然最近几年有所改进,但是还没能达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结果是学习周期长,浪费时间多,缺乏一定的教育效果。
(2)偏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校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偏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富士康的流水线工人源于培训三个月的农民工及念职校三年的毕业生,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只关注技能的形成,不注重理论课,使学生只能成为一条流水线上的零件,造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失,磨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得不到系统训练,忽略交往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生存的高层次要求,这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3)偏重专业课,忽视文化课。一些中职学校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热衷于专业课,而对于提升人文素质的文化课采取“能不上就不上,能少上不多上”的态度,美其名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其实质是文化课为专业课让路,削弱了对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法制规范、社会规则、历史常识等他多方面素养的培养,这也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教法也出现了偏重于实操课而轻理论的局面。
(4)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有着普教的影子,在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的条件下,过多的课堂教学采用符号学习居多,不利于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实操的技能学习。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以记忆和理解作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这种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职教“做”的初衷。
(5)偏重于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学生持续发展。对于学校培养人才的观念还是以就业为主,基于服务区域经济,从学校出发,关注学校的特色,诸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采用的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即“短平快”,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利益,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2.3 中等职业学校多维教学模式的概念框架
多维教学模式反映在教学实践中赋予教学模式新的内涵。在多维教学模式下,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构、师生关系结构、教学程序与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教学目标是多维的。它不仅突出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注重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还关注过程和方法。
(2)教学内容是多维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课程教材,还包括学生的生活所涉及自然、社会、文化、自我等内容。教材形式不再只是书本形式,电子文本、网络教程、影像视频、虚拟动画等,是集符号、文字、图像、颜色、声音等为一体的多维的体现。
(3)教学过程是多维的。教学场所不再限于教室、实训室,而是在企业的工作场景顶岗实习,专业技能大比武。通过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
(4)师生关系是多维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教师是学习的助学者和导学者、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同时,教师也是情景中的元素。
(5)教学程序、手段和方法是多维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对于教学重点、难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学习程度、主要兴趣、热情等多方面进行思考。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内容,提升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中等职业学校多维教学模式的实践范例
在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西装制作”实践课教学中,通过多维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专业知识,同时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笔者以此为例介绍多维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在多维教学模式中最根本的是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西装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选面料、自己找对象、自己定款式、自己设计、自己定标准、自己进行质量检测。
(1)教学目标是多维的。学生在这个项目教学中产生了极大兴趣,通过购买面料,锻炼了他们的公关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识别面料的质量色彩、价格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为作品选对象时,大部分学生都在为自己的父母做服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通过自己设计款式,制定标准,又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了创造力,更加掌握了具体方法、工艺标准、造型标准,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西装做好了他们进行质量检测,这样又在检测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质量检测水平,增强了遵守良好职业道德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
(2)教学内容是多维的。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西装工艺知识及操作、学会量体、目测、培养想象力、学习服饰设计的内容、学会社会认知能力、学会交往能力、学会合作、学会沟通、掌握一些服装心理知识、掌握服装面料知识、商品买卖技巧等。
(3)教学过程是多维的。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实训室,还延伸到企业的车间、设计室、面料商店等。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掌握各种工艺环节,如:量体、目测、选料、裁剪、制作、熨烫、定型、试装、改制等多种工艺步骤,也可以安排到企业实习。
(4)师生关系是多维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学校的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教师”,企业的工人师傅、技师、学生在社会中接触到的,能令学生有所收获的人,学生都可以是做“师”。也正如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分别扮演师生的角色,达到互动,师生之间可以教学相长,转换角色。
(5)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多维的。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播放西装的历史沿革,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寻找设计的灵感;通过面料室直观的选料指导,提供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走向市场选择材料打下基础;通过服装CAD制版软件的使用,让学生能动地了解西装的设计理念,在服饰搭配、颜色的确定,与发型、年龄、职业、气质的协调;通过小组合作,实现模拟型流水线,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作品展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以上西装的工艺与制作的多维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强,实现了学生技能、理论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了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符合中职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以此类推,对于其他专业课教学无论项目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还是实操教学模式,通过渗透多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证明了我们构建的多维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执行多维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育、教学相融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但在教学模式的研究中,研究比较多的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研究,而未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深入研究,如何真正落实到以学生为本,探究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开通学生的多种感官渠道达到育人目标还有待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Z].2005,(1).
[4]张树柏,顾豪爽,张丹,陈侃松.在线多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职业教育技术,2008,(8).
[5]高丈.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