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下颌骨自我修复能力的观察
2012-04-13张志宏刘红红翁海燕鲍军燕
董 婧,张志宏,刘红红,翁海燕,鲍军燕,韩 倩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合肥230001)
对各种原因造成的牙槽骨缺损,临床上常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和(或)骨移植材料进行处理,使骨再生修复,但会给患者带来经济和心理负担。牙槽骨本身具有较强的成骨、自我修复能力,缺损在一定范围内时,可以自我修复形成新骨。目前临床上对于何种范围内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尚无定论。2011年,本研究在犬下颌骨下缘制造不同方位的骨缺损,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了缺损修复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2只,雄性,体质量分别为11.5、11.0 kg,3%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将犬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术区1%碘伏消毒。沿犬下颌骨下缘做一6 cm长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骨膜,将骨膜自下颌骨下缘切开,小心剥离骨膜,暴露下颌骨中后段。游标卡尺测量定点,滴水降温下于犬下颌骨下缘中后段用直径1 mm磨钻分别磨出深5 mm、高(颊舌向)5 mm及宽(近远中向)分别为1、2、3、4、5 mm的骨缺损区(各缺损区间距为6 mm)。以5 mm缺损区远中为无缺损对照区。自缺损区近中1 mm处平行于缺损区近中边磨出一浅沟,于浅沟下方2 mm处自颊侧向舌侧穿通,以钢丝固定(以便6、12周后观察缺损区并定位缺损边缘)。充分冲洗创面,检查术区无活动性出血,分层对位缝合,关闭创口。手术结束时80万U青霉素静注。术后每日肌注80万U青霉素1次,连续3 d。术后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术后6、12周各处死1只实验犬,取其下颌骨,肉眼观察骨缺损区组织变化及周围组织反应;沿缺损区远中边缘外延2 mm取材,生理盐水冲洗,10%甲醛固定,常规脱水,切面向下行石蜡包埋、切片,然后行HE及Masson新三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结果 术后6周,宽度为1 mm的缺损区完全由新生骨充填,中央凹陷约0.5 mm;宽度为2 mm的缺损区完全由新生骨充填,中央凹陷约1 mm;宽度为3 mm的缺损区完全由新生骨充填,表面不平,中央凹陷约1 mm;宽度为4 mm缺损区基本充满新生骨,中央覆盖少量软组织,边缘为硬组织;宽度为5 mm的缺损区与宽度为4 mm的缺损区无明显差别。术后12周,宽度为1、2 mm的缺损区完全由新生骨充填,中央无明显凹陷;宽度为3、4、5 mm的缺损区完全由新生骨充填,表面不平,中央凹陷约1 mm。
2.2 组织学观察结果 无缺损对照区为成熟的板层骨,骨小梁平行排列,且排列规则、粗壮、大小均匀,表面少见成骨细胞,多为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为骨细胞,骨组织中清晰可见平行的黏力线结构。术后6周,宽度为1 mm的缺损区大部分为新生骨充填,表面有少量纤维肉芽组织,新生骨小梁成网状,排列较整齐,骨小梁结构粗壮,表面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小梁间可见纤维血管成分;宽度为2 mm的缺损区与1 mm缺损区无明显差别,局部骨小梁排列较稀疏;宽度为3 mm的缺损区底部为新生骨充填,表面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新生骨小梁排列成网状,较稀疏、不规则,表面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宽度为4 mm的缺损区底部为新骨充填,表面为纤维组织,骨小梁走行不规则,间隙大,可见纤维血管成分;宽度为5 mm的缺损区底部为新骨充填,表面为纤维组织,骨小梁细,走行紊乱,小梁间隙大,内为纤维血管成分,小梁表面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术后12周,宽度为1 mm的缺损区完全由新骨充填,新骨与原骨组织结构基本一致,新旧骨间隐约可见分界线,基底部界线不明显,骨小梁排列规则、致密,但与原骨组织排列方向仍有区别,骨小梁间隙较小,表面有少量散在成骨细胞;宽度为2 mm的缺损区完全由新骨充填,新生骨组织与原骨组织基本融合,新旧骨分界线隐约可见,骨小梁排列规则,但与原骨组织排列方向仍有区别,小梁间隙较小,小梁表面仍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宽度为3 mm的缺损区底部为新骨充填,表面可见少量纤维肉芽组织,新生骨形态与原骨组织相近,新旧骨分界线较明显,骨小梁排列较致密,间隙较小,新生骨组织中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宽度为4 mm的缺损区底部为新骨充填,表面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新生骨形态与3 mm缺损区无明显差别;宽度为5 mm的缺损区底部为新骨修复,表面可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新生骨组织与原骨组织间可见明显分界线,新生骨骨小梁排列成网状,较粗壮,间隙较小,数量多,小梁表面散在大量成骨细胞。
3 讨论
骨缺损自我修复愈合是一个复杂的骨再生过程,一般分为血凝块形成机化、纤维性骨组织形成、成熟骨组织形成改建四个连续的阶段。一般缺损后5~8 d开始形成新骨,不成熟的纤维状骨逐渐充填缺损区,大约6周缺损区的2/3被纤维样骨质充填,骨小梁开始形成,并逐渐连接成网,3个月后基本完全形成骨组织[1]。本实验结果表明,成骨主要以边缘成骨方式为主,缺损表面修复欠佳,肉眼观察见缺损区表面不平,中央凹陷;组织学观察见缺损区表面有不同比例的纤维组织,而基底及边缘成骨活跃。骨膜在成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3],本实验采取保留骨膜、严密拉拢缝合的方法,尽可能不损伤骨膜。
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新形成的骨小梁排列不规则,需要较长时间对应力作用的适应和骨质的吸收与改建,才能逐渐调整恢复到和原来骨组织一样的结构。颌面骨是一个特殊的骨结构系统,其骨小梁多为平行排列,缺损区骨小梁会逐渐随着应力作用而调整为与周围骨组织一致的平行排列[4,5]。本实验观察到,术后12周,宽度为1、2 mm的缺损区基底部少量骨小梁已调整为平行排列,与周围骨组织相一致,但其他缺损区尚未改建完成,骨小梁仍为环行排列。
本研究发现,术后6、12周时各缺损区由不同比例的纤维组织及骨组织充填,术后6周时纤维组织比例大于12周时,新生骨组织骨小梁排列、粗壮程度、间隙大小等方面6周时不如12周时。术后6、12周各缺损区新骨形成逐渐由幼稚骨组织发展为成熟、较成熟骨组织,骨小梁排列逐渐趋于规则,间隙由大变小。术后12周时,宽度2 mm以下的缺损区完全为新骨充填,骨小梁致密,并且新骨形态与原骨组织相近似,新生骨与原骨组织相融合并基本改建调整达到与原骨组织一致;宽度2 mm以上缺损区仅基底部形成新骨,表面仍由不同比例的纤维结缔组织覆盖,缺损区骨表面凹陷。故认为宽度2 mm以上缺损区自我修复能力较低。有学者[6,7]认为,宽度2 mm以下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不采取任何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宽度4 mm以上的骨缺损需使用骨移植材料及生物膜促进骨修复[8]。有文献[9]报道,宽度2 mm以内的骨缺损不做处理即可成功达到骨结合。本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总之,本研究表明,宽度2 mm以下的下颌骨骨缺损可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利用骨本身较强的自我再生能力可完成缺损的骨修复;宽度3 mm以上骨缺损虽可基本能自我修复,但临床上可采取一定干预措施以提高骨修复的量和质。
[1]Lacerda SA,Lanzoni JF,Bombonato-Prado KF,et al.Osteogenic potential of autogenous bone associated with bone marrow osteoblastic cells in bony defects:a histomorphometric study[J].Implant Dent,2009,18(6):521-529.
[2]Knothe UR,Dolejs S,Matthew-Miller R,et al.Effects of mechanical loading patterns,bone graft,and proximity to periosteum on bone defect healing[J].J Biomech,2010,43(14):2728-2737.
[3]谢利娜,潘巨利,黄欣,等.骨膜原位成骨促进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6):110-112.
[4]Mohamed AM.Immediate implants in fresh posterior extraction sockets:report of two cases[J].JOral Implantology,2001,27(3):123-126.
[5]孟维艳,周延民,车彦海,等.BLB种植体周骨缺损修复的影像学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8,24(1):5-8.
[6]Ruehe B,Niehues S,Heberer S,et al.Miniature pigs as an animal model for implant research:bone regeneration in critical-size defect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9,108(5):699-706.
[7]van Steenberghe D,Callens A,Geers L,et al.The clinical use of 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 on bone regener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immediate implant installation[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0,11(3):210-216.
[8]Candill R,Lancaster D.Histologic analysis of the osseointegration of endosseous implants in simulated extraction sockets with and without e-PTFE barriers[J].J Oral Implantal,1993,19(3):209-215.
[9]Lai HC,Zhuang LF,Liu X,et al.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energy on early adherent events of osteoblast on titanium substrates[J].J Biomed Mater Res,2010,93(1):2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