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语文教学

2012-04-13黄小妹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教材

黄小妹

(1.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2.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合肥230036)

论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语文教学

黄小妹1,2

(1.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2.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安徽合肥230036)

大学语文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基础,通过提高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师能动性等途径,努力调动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为此,必须让学生明确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的内容,掌握大学语文学习的方法。

大学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没有从学生需要出发组织教学,致使学生主体性无法体现,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首先必须全面调查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编写大学语文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设置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大学语文课才是一门有意义的课,才能实现大学语文的价值。

一、当前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实际需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社交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一切需要,如友谊、爱情、归属感等;尊重需要是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尊、自豪等;自我实现需要是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后来马斯洛又提出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虽未被列入到他的需要层次排列中,但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马斯洛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1]“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发展期,他们具有较广泛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2]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需要进行过研究。如Mangano、KA Twining、赵建华、黄希庭、孙宝志等人都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生需要的种类、特征、结构等做了归纳总结。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实施教学。

毫无例外,大学语文也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去安排教学。为了深入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需要,我们的大学语文课题组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需要是多样的。他们认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必须的,有85.2%的同学认为需要开设大学语文。他们期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获得多方面需要的满足。首先,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使他们得到充分的自我展示,使他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思辨能力等各种潜能,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等,满足了他们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优美、多样的语文内容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艺术欣赏和娱乐,满足了他们的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再次,具有深刻内涵、丰厚思想性的作品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满足他们对于爱和友谊的需要。复次,大学语文的阅读、写作、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技能和技巧能够满足他们把理论付诸实践的需要。他们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不仅要有文学欣赏的作品,还要给语言教学留下空间;不仅要包含古代文化、文学和汉语知识,还要包括现当代文学和文化元素,而且要更接近现实生活。他们要求大学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占75%的同学支持采用如辩论赛、讨论、演讲、表演等教学方式,占74.1%的同学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研讨、师生互动。他们还期待课堂和课外互动,希望通过课外阅读(占59.3%)、人文讲座(如请校内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占68.5%)、人文社团活动(如文学社、记者团、辩论赛、朗诵比赛等,占55.6%)、大学语文网站建设(占38%)或其他(占12%)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他们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风趣幽默(占75%)、知识渊博(占83.3%)、学术水平高(占43.5%)、人格魅力强(占54.6%)、口才文采好(占65.7%)、教学态度认真(占56.5%)、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与学生互动(占55.6%)。有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多加课时:“如若不然,一切都是徒劳。大学语文,博大精深,想学个皮毛,这么点时间怎么够?这么点时间,就是拿一门课程开玩笑,完成个不值钱的学分而已。”有的同学说大学语文“是门精神修养课”,有的同学希望老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关注社会新闻”,“多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地方的风俗人情”,“多讲一些新奇有趣又耐人思考的故事”,“深入介绍传统文化”,“多谈关于人生、社会的道理和对生命的感悟”等。

二、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组织大学语文教学

(一)改变大学语文教学观念

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涉及的对象主要有教师、学生和教材,对于这三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看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大多采用主客对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认为,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受教育者则是与主体对立的客体,没有独立主体意识和思考能力,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接受知识;教材是工具客体,被动地传播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二元对立的格局,学生认为学习是教师的表演,是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与自己无关,学习兴趣无法调动起来。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打破这种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当大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时,教师具有双重角色——既作为教学引导者而设计整个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作为学习者与学生共同学习教材文本;学生则是独立的学习主体[3]。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等需要得到满足。

(二)编写适合学生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是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大学语文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材的价值。因此,首先必须确定以学生为主的《大学语文》的教材定位。从1981年设立《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经历了“实体性”、“关系性”和“建构性”三个阶段的变换[4]。“实体性”定位注重工具性,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要任务,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系性”定位从教材与文化的关系角度考虑,把教材作为传播文化的手段,仍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建构性”定位是在教材和文化之间通过“教育学”进行双向建构,真正体现从学生需要出发编写教材。

其次,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要时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1981年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后,《大学语文》教材经过了一次次的改版和修订,在编写上形成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构类型,分别是:1.文体结构模式。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分类进行编排,例如徐中玉自考本就是按照这种模式编写的。2.文学史结构模式。通常按照文学史的划分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集中在一个单元中学习。例如,王步高本《大学语文》。以文体和文学史结构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是知识的传授,没有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当下已经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需要。3.人文精神结构模式。以人文精神贯穿教材,用不同的主题划分单元。如徐中玉通用本共分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词概括。这种结构模式主题突出、中心明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4.专题结构模式。由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采用专题的模式。教材共设二十五个专题。这种结构模式主题突出,专业性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文化,启迪思想,提高文化修养。打破以往文体与文学史结构类型,积极探索诸如人文精神结构类型等。这两种教材编排,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在选文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文学作品,而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可以选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文化素养的形成,是最近几年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结构的首选。

(三)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导向法、自主学习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满足学生多重需要的先进教学方法。

互动法以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为特征,着眼于学生的参与互动,活跃了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法形式多样,可采用师生问答式、辩论式、分组讨论式、表演式、角色互换式等。“采用互动教学法是当前大学语文摆脱困境的必然要求,是大学语文功能多样性、内容丰富性的必然选择。”[5]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阶段,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在西方国家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PBL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探求问题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大学语文的知识涵盖面广、意蕴丰富,非常适合使用PBL教学法对学习对象从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究、不断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当前,问题导向法同网络信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为先进、更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叫Webquest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师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中,通过网络探究和交流、讨论,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7]。

与前两种教学法相比,自主学习法更是一种能够使学生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的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前两种方法的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思考的习惯、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已经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获得,于是他们能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获得他们自己需要的更多的知识。这样大学语文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我们强调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教学过程的自始至终,教师的作用都不能忽视,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下,无论采用互动法、问题导向法还是自主学习法,教师是其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起着“主导”作用。

人的本性中都有一种惰性,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不爱思考的习惯,加上《大学语文》课是公共选修课,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学生上这门课大部分是带着挣学分的心态来上的;另有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大学语文内容丰富有趣,是带着好奇心、看热闹的心态来学习的。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主动学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干着急或者干脆自己就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又回归到旧的教学模式上。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地从学生需要出发对教学活动做科学规划,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做充分估计,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让学生既不觉得不是摸不着边又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内容丰富多彩,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思考,不分内容,一律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无论这种方法多么先进,多么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要对教材从总体上去认真把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每次课都有新鲜感,什么样的内容需要自由讨论,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播放视频,什么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探讨,教师都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做出总体规划。这样,课堂气氛得到调节,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很大的满足,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热情。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晚期,他们的表现欲非常强,对于学习中的问题都会积极地寻找答案,并积极发表出来,但是由于知识的积累不够,他们回答得往往肤浅或者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的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和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见解,帮助他们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新奇、探索、自信等需要得到满足,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要激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营造民主氛围,使全体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所有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能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积累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三、以学生需要为基础,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当我们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确定了正确的教学理念,编写了适当的教材,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后,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确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的内容,掌握学习大学语文的方法,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明确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大学语文在大学是一门选修课,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选修大学语文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挣学分,很少有别的目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目的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接受的教育都是要积极向上,要不断奋斗,不断努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上了大学以后,接受的思想是要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学分,取得优秀,顺利毕业找到好工作。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必然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我们培养的人才都是“奋斗型”的人才、“功利性”的人才。于是,凡是他们认为对他们“有用”的知识他们就学,他们认为“无用”的知识就不学。而他们的“有用”和“无用”是与考试有关的。这样的学习往往是被迫的,往往学得非常肤浅,一旦考试结束,这些知识就远离了他们。第二种结果是,目标太明确,功利性太强,生活失去了意义。当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考试时,当考试完成后他们内心感到空虚,感到无所适从。《大学语文》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上学期或下学期,而这段时间正是学生人生的迷茫期。高考刚刚结束,紧绷的神经一下放松,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课堂他们感到厌倦,不想上课,不想读书。上课就是应卯,只要老师不点名,能尽量逃课就逃课。即使来了,也不听课,而是你老师讲你的,我干我的事。现在大家的手机都先进,是多功能的,可以上网、听音乐、与人聊天。课外有时间去上网玩游戏、去做兼职、去参加各种社团,让这些挤占了所有的时间,认为这就是大学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学语文教学团队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大学语文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生活,是为了生活更丰富多彩,更优雅,更快乐。让学生知道生活不是用来过的,而是用来欣赏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要用来欣赏。当我们学会欣赏这些,我们的生活变得高雅起来。艺术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当经济生活足够丰富时,大家都愿意欣赏阳春白雪的美,因为这样才有品味,这样才有气质。虽然我们说曲高和寡,但是高雅的曲子确实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心情。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大学语文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我们的修养,养成优雅的气质。人的先天相貌无法选择,但是优雅风度却可以后天培养。那么怎么培养呢?就是通过阅读,通过欣赏。我们欣赏王丽萍的舞蹈、欣赏王力宏、李云迪的钢琴、欣赏萨顶顶的歌曲,我们陶醉于其中。同样,《大学语文》选择的诗文,都是具有极致美的作品。如屈原的《山鬼》,如《西厢记》《红楼梦》等等。通过这些极致美的作品的欣赏,我们会变成优雅的人、有气质的人。在此基础上进而让学生确立大学的目标。大学的目标不是只做一个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更要努力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思考、探索“人生的目的、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之间应建立起怎样的合理健全的关系”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不断地开拓自己精神的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性情,铸炼自己的人格。我们要通过课外调查、课堂讨论、课后访谈等多种方式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和大学的目标。当学生明确了这些后,他们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其次,让学生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的内容。虽然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期待很多,但是到底希望学到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时候我们就要帮助学生把他们在内心中存在的关于大学语文的期待明确表现出来。大学语文要学的内容无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人文素养的提高、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学审美的方法、语言运用的能力。人文素养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大的有中国的儒佛道思想,小的有诗歌文化、戏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儒家文化,目前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儒教。1988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共同宣言中宣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有自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不同的文学样式,体现不同的艺术美,诗歌、戏曲、小说、辞赋、散文,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方法,只有我们掌握了文学审美的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它们。生活不仅需要欣赏,还需要抒发。当我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时,我们发表出来,以什么样的方式,怎样表达,这些需要技巧。

朱万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是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编写的。全书分为三个专题,第一个专题是汉语言文字。这个专题主要是提高学生关于语言运用的能力,在编排的时候又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新词语、方言和大量在中学时没有接触到的修辞手法会使学生把语言运用得更美,更得心应手,汉字的起源、构造会满足学生探究中国文字的魅力的欲望,声律知识与中国古老的对联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创作对联的冲动。第二个专题是文学审美。这里包括了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诗歌、词曲、辞赋、散文、戏曲、小说,每一种文学样式都选取了最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学到审美方法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启发。第三个专题是中华文化。这个专题是本书的特色所在,这里不仅对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诠释而且介绍了传统文化中的科技与商业、教育与科举,还特设专章从琴、棋、书、画、茶、酒、饭、衣八个方面全面介绍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在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的欣赏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全面提升。

再次,让学生掌握学习大学语文的方法。一本书的编写,一门学科的开设理念非常重要。安徽大学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在教学中通过互动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就是要贯穿一种理念,要让学生“快乐学语文”,要让学生以最自由的方式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大学语文的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有支配课堂的权力。我们要让学生从中学时代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心态来学习这门课程。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后,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掌握了欣赏美、表现美的方法。

[1] [美]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马斯洛人本哲学解读[M].成明,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李轶璐.浅谈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史志,2009,(21).

[3] 梁冬华.打破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新探[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 李康德.从“实体性”到“建构性”——试论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及其价值追求[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 黄小妹.浅谈互动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6).

[6] MCGRATH C,COMFORT MB,LUO Y,et al.Applicationof aninteractive computer program to manage a problem-based dentalcurriculum[J].J Dent Educ,2006,(4).

[7] 周咏梅.试论Webquest模式的大学语文教学——以苏轼《前赤壁赋》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

(责任编辑 何旺生)

Analyzing Needs-based Theory of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HUANG Xiao-mei1,2

(1.School of Art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University language cours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students,through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terials,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teachers’initiative and efforts to mobilize the interes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For this reason,it is necessary to allow students to have a clear purpose of university language learning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 language learning,master university language learning.

University of the language;teaching methods;students need;teachers initiative;textbook quality

G642.0

A

1674-2273(2012)05-0110-05

2012-05-16

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教学质量工程资助项目(XJ201158)

黄小妹(1968-),女,安徽肥东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副编审。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