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旱育秧秧床培肥及秧苗肥害预防
2012-04-13曹涤环
□曹涤环
推广早稻旱育秧技术,是大幅提高早稻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它较好地解决了南方稻区早稻生产中“早春低温阴雨烂秧、5月低温寡照不发”的两大关键性技术问题。育好旱育秧,必须及早落实秧床的培肥及肥害的预防工作。
一、秧床的选择与培肥
1.苗床选择 秧床的选择是否得当,是培育壮秧的关键。床地宜选择土壤肥沃、背风向阳、排水方便、地下水位低的菜园或旱土作苗床。如果选用稻田作苗床,必须选择地势高、排水性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偏沙性土壤作苗床。床土必须经过冬耕,开好厢沟和围沟。每亩大田准备苗床10~12m2,由于杂交稻用种量小,苗床面积可适当小些,常规稻面积要适当大些;早熟品种和早插苗的苗床可适当小些;迟熟品种和迟插苗的苗床可适当大些。
2.苗床培肥 培肥的目的在于提高床土中腐殖质含量。腐殖质是由有机质转变而来的,这种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培肥宜早,一般在2月份翻耕培肥,每亩苗床施入人畜粪肥2000~2500kg。床土肥力较低的,可结合整地增施适量化肥,一般1m2施尿素30g、氯化钾20g、过磷酸钙50~60g,施后深翻10cm 左右,达到土肥混匀要求。注意播前不能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人畜粪。厢面稍加整理后用地膜或草帘覆盖保湿,防雨淋失肥分,播种时揭开覆盖物再翻耕,精细整理床面。如果在冬前未培肥,可在播种前1个月左右,按1m2苗床用腐熟农家肥10kg、过磷酸钙150~200g、硝酸铵60~70g、硫酸钾20~30g,结合整地施入苗床土中,保持湿润培肥。
3.床土调酸消毒 床土调酸能抑制立枯病的发生,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床土消毒还能抑制土壤中病菌生长,增强秧苗的抗逆性。据试验,床土pH 值在4.5~5.5 范围内,秧苗生长正常,死苗率很低;pH 值5.5 以上并随着pH 值升高,死苗率增加。红壤稻田土一般pH值在5.5 以下,不需测酸调酸。但在当pH 值6.5 左右时,一定要调酸。调酸时间一般在播种前10~15天,与苗床培肥、消毒一起进行,按1m2用硫磺粉100g、敌克松2g,拌细土均匀撒施即可。
二、肥害的形成与预防
1.肥害症状 因一些农户在苗床期施肥技术掌握不好出现肥害死苗,严重影响秧苗的数量和质量。肥害主要发生在三叶期前后,烈日高温下表现为植株发黄,叶片出现灼伤斑点,根部变黑腐烂,最后全株死亡。
2.肥害原因 一是生粪迟施。苗床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因发酵发热和氨气中毒造成烂芽死根,造成对幼苗的毒害、灼伤甚至死苗。二是施肥不匀。肥料与床土翻拌不均匀肥料分散不够,没有与土壤充分融活。秧苗一叶一心后,秧根下扎触及肥团造成反渗透死苗;出苗后根际追施尿素时未及时浇透水,因尿素中缩二脲、氨气中毒,引起秧苗成片或带状死亡。三是化肥晚施。旱育秧用化肥做基肥时,要求在播种前10天施入,施用过晚用量大时,施入的铵态氮未能转化为硝态氮供秧根吸收,由于氨在秧苗极系中积累造成氨气中毒死苗。四是追肥不当。旱育秧一般不施追肥,但在不少地方农户还是采用水育秧施肥方法,在齐苗后一次性追肥数量过大或施得不均匀,如采用撒施后又不及时喷洒清水淋洗,会造成秧苗成片成块死苗,形成灼伤型肥害死苗。
3.肥害的防治措施 一是早施基肥。苗床地基肥必须强调早施,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施用。化肥必须提前施,施用迟了很容易出现肥害。故要求在播种前15~20天施入。二是控制追肥。追肥的原则是一般“追大苗不追小苗”,在小苗期的三叶期前养分由胚乳供给,进入自养后,地上部分的叶、茎生长缓慢,叶面积较少,所需营养物质不多,而此时地下根系已经较为强大,有效吸收面积和活力增强,吸收的肥料能满足旱育秧苗的正常生长。但随着茎叶的生长,营养日增量不断增加,肥料供应不足,在培育大苗或中苗时,往往会出现旱育早衰现象,故必须适量追肥。当秧苗生长出现偏弱瘦时,可在秧苗1.5~2 叶期,施用少量“断奶肥”,在移栽起苗前3~5天追施“送嫁肥”,或用0.5%~1%的尿素液,在起苗前1天均匀喷雾,既可避免烧苗,又能为秧苗提供养分,提高肥效。在旱育秧苗追肥时,不能用易挥发的肥料,也不能直接撒施,以防止局部肥料浓度过高而灼伤叶片或烧苗死亡。如用化肥直接撒施,施后应立即喷洒清水淋洗。三是浇足底水。旱育秧在播种时,必须浇足底水,苗床整平后喷洒清水,使整个耕作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播种、盖种和浇水必须连续作业,中间不能停顿。播种后要轻轻压种,再用细土盖种,厚度以1cm 左右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种子萌发出苗,又有利于防止肥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