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药物命名的文化特色

2012-04-13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方剂命名中医药

蔡 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355)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巧妙的配方,神奇的治疗效果,为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疗疾等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为世人所瞩目,与西方医学并存。它就像是一朵奇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散发出独特而沁人的馨香。它所提出的整体观念,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辨证论治思想,则是根据不同证候来确立治则治法方药;它与中国古代哲学联系密切,其中“治未病”的思想就与道家“治之于未乱”的思想相契合;它所阐述的阴阳之间的协调依赖关系以及“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等无不体现出浓厚的文化特色。而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中药、方剂,其命名都蕴含着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人的智慧。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这些命名的特征。

1 依据故事、传说、成语典故的命名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成语典故,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经文人学者加工后,载录于史书、笔记、稗传等书籍之中。医药学家又将其吸收运用到中医药的命名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深刻的寓意。

1.1 依故事、传说命名

《本草纲目》是一部汇集了明代以前本草药物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记载了很多药物的命名,这些药名或来源于民间故事,或源自于传说,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如刘寄奴草,可用以活血通经。《本草纲目》引《唐本草》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州,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傅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返,每遇金创傅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1]以富于神话色彩的传说来命名中药,既富于趣味,又便于记忆。

又如“使君子”,可用以疗婴孺之疾。俗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独用此物,后医家因号为使君子。又如“蛇含”,一名“蛇衔”,《本草纲目》引刘敬叔《异苑》云:“有田父见一蛇被伤,一蛇衔一草著疮上,经日伤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疮皆验,遂名曰蛇衔草也。”再如杜仲,传说从前有个叫杜仲的人服此药得道,因称此药为杜仲[1]。他如徐长卿,凤仙、越王余筭等的命名也是或取自故事、或源于传说。这里姑且不论故事传说的真实与虚妄,但可以从中看到民俗文化对药物命名的影响。

1.2 依成语典故命名

张仲景被称为“方书之祖”,《伤寒论》中很多方名来自于古书或典故。如,诸葛亮是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象征,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兼通医术。相传他创制的“诸葛行军散”是治疗暑热吐泻、疗效显著的中药方。三国时,诸葛亮在六月酷暑季节统率大军出川,将士们在闷热的气候中长途跋涉,许多人中暑病倒,诸葛亮焦急万分,于是潜心查阅医书,终于研制出药量小,既可外用,又可内服的中药散剂,将士们用后很快恢复健康。第二年蜀军中又发生暑病,用诸葛亮配制的这种药,立获奇效。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治暑病的重要散剂定名为“诸葛行军散”[2]。又如“建瓴汤”取自成语“高屋建瓴”,建通“瀽”,义为倾水;瓴为盛水之瓦瓶。此方专为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症而设,以“建瓴”命名,喻其导血下行之效,如从高屋倾倒瓶水,其势不可阻挡。创制者张锡纯自言:“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3]。又如“一贯煎”中的“一贯”,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一以贯之”,是指用一个道理把一件事物之理贯穿起来。而贯穿本方用药配伍的“道理”,是指本方将一味理气疏肝的川楝子配入大队滋补柔润药中,使补中有疏,补而不滞,并引导诸滋阴之品直达肝脉,使养肝体补阴血之功增强,即以疏肝之理贯穿于滋阴补肝之中。再如“咀华清喉丹”,是治疗咽喉肿疼的方剂,其中“咀华”二字取义于唐代文人韩愈《进学解》中“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之句,选用“咀”字,一方面说明本方的用法非服、非吞、非噙、非漱,而是“徐徐嚼细咽之”,另一方面借以向病人暗示:口中所“咀”是“浓郁”的美味[4]。再如“禹功散”,是治疗水肿的药方。其命名除借用大禹治水的典故,还提示这个方子治疗水肿像大禹治水一样,重在疏通[5]。另外,如“玉液汤”取自于屈原《九思·疾世》中“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4]。他如真人养脏汤、彭祖丸、孔圣枕中丹、醴泉饮等都是或来自古人文章的名句,或源于典故。这些方名由于有了浓郁的文化韵味,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又由于有着较好的疗效,所以为人们所深深记住。体现了古代医药学家们在药物命名上的聪明才智与良苦用心。

2 源于儒、释、道的命名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密切,而儒、释、道三家学说是传统文化的支柱。三家学说的很多思想渗透在中医药的各个方面,包括药物的命名,使得很多的药名、方名都带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印记。

2.1 源于儒的命名

儒家提倡孝道,重视宗嗣继承,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医据此有五子衍宗丸、三子养亲汤等方剂的命名。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儒家的这一“中庸“思想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病痛的产生都是不和所导致,因此治疗就需要“和”,这就在药物的命名带上了“和”的色彩。《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仅以“和”为字首的方名就有298个,诸如和中、和气、和血、和伤、和乳、和胃、和胎、和痛、和脾等等。另外如保和、中和、阳和、调和之类的方名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名称都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和思维方式。崇尚圣贤君子是儒门的传统,方剂中就有四君子、五君子、六君子等名称。以健脾和胃补气的“四君子汤”为例:该方以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气之不足为君;白术苦温,燥湿以实脾为臣;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和胃益肺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用药四味,温而不热,补而不滞,性皆平和,具备了君子“中和”之德[4]。

2.2 源于道的命名

道家把黄帝、老子、庄子奉为始祖,《黄帝内经》就是黄老学派的代表作。中医学中道家道教的痕迹无处不在,这也影响到了药物的命名。例如无极丹、太极丸、太乙膏、炼真丸、朝真丹、全真一气汤、还阳保真汤等等方剂名,无不体现了道家的虚无寂静、有生于无,返璞归真等哲学思想。道家道教养生学说重炼炁和补黄庭,方剂有三炁降龙丹、大补黄庭丸等;道家养生重调息,中医就有调息丸;老子有“谷神不死”之说,中医就有谷神散之名;老子以“冲气”说明生命始于气的运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医就有冲和汤;庄子的《逍遥游》,阐明了不受任何拘束的思想,中医取其摆脱拘碍之意,就有了逍遥散方[4]。

2.3 源于佛的命名

慈悲思想是佛法的根本。古代有许多医家用佛教的道德观来鞭策自己,表现在方剂命名上,如:观音菩萨是救世人出苦海的神灵,中医就有观音散;佛教认为只要精进修行,便可炼成金刚不坏之身,中医就有金刚丸。其他如卧佛汤、佛手散、救苦丹、观音应梦散等,都是用了体现佛教精神的词语[4]。

3 因避俗而雅化的命名

古代讳饰文化对药物命名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少药物为了避俗而有意雅化其名。例如中药多为天然物品,取材范围广泛,一些日常被视作废秽之物也常取之入药,此类药物如按日常人们的称呼以书面形式载入书中,未免有俗、秽之嫌,所以古代医家每每隐去俗称,雅化其名。如鸽粪,因其屎皆向左盘曲故称作左盘龙;人乳,因道经称久服可以成仙故名为仙人酒、蟠桃酒。他如灶心土称伏龙肝,口津唾言金浆、醴泉,鼯鼠屎唤五灵脂,鸡蛋膜谓凤凰衣,人尿曰轮回酒、还元汤等,皆属此类[2]。

4 采用比类取象手法的命名

中国的语言注重运用修辞,以使行文更加委婉、形象,有内涵。取象比类就是文学中较常用的一种手法,它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在中医药物的命名上,为使人们更方便、直观地接受、记忆和理解,很多药物都采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命名。如古人把二十八宿按四宫四方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四象相配:东方配苍龙(东方色青即青龙),西方配白虎,南方配朱雀,北方配玄武(通真武)。张仲景在命名青龙、白虎、真武诸汤时,根据方剂的治疗作用及效果形象地采用了取类比象的方法[5],如大青龙汤,其峻汗清热的作用犹如青龙在天,行云布雨,涤除亢热,以致万物清新。又如白虎汤,白虎为西方之神,西方与秋季均属金,白虎汤的清热作用犹如“金风一起,炎暑自解”,故以白虎命名之[6]。这样的命名想象奇特,寓意深远,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由上所述,中医药名、方名的命名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中医药类事物比如腧穴、医书的命名,同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讨它们命名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规律,不仅可以了解命名的目的、意义,而且有助于理解这些中医类事物的特点、功用,更有助于探索中医学术思想、中医思维方式,从而更深入地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髓。

[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59,1 074.

[2]段逸山.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43-445.

[3]叶万芳,王兴国.《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名释义七则[J].医古文知识,1995,10(4):31.

[4]谭素娟,艾华.中医命名学与儒道佛--中医书名方名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 255-1 256.

[5]毛宇湘.经方方名探析[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6,11(4):31.

[6]王增济.伤寒方名索义[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0,6(4):15.

猜你喜欢

方剂命名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