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比较
2012-04-13肖松涛高跃辉
肖松涛,高跃辉
(湖南工程学院a.应用技术学院;b.党政办,湖南湘潭411104)
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比较
肖松涛a,高跃辉b
(湖南工程学院a.应用技术学院;b.党政办,湖南湘潭411104)
通过对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比较发现,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在就业指导政策、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分析这些差异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加大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政府、高校与地方联手、服务型与发展型并重的就业指导新模式,更新就业指导观念、改善就业服务等举措。
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
西方国家就业指导教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至今已获得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许多国家已经将就业指导教育(包含职业生涯规划)看作现代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正式列入教学计划[1]125-127。比较中西方就业指导教育的差异,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开创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新局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 中西方就业指导教育的差异
(一)就业指导政策方面
西方国家为保障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社会投入和政策支持。美国是社会需求促进政策的主要代表,通过鼓励创业精神的培养,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美国各级政府不但简化注册新公司程序,而且提供启动资金,以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联邦政府还实施了完善的就业激励政策,免除或部分免除某些学生的贷款,以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2]100。加拿大政府在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出台供给促进措施,要求大学、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合作,保障大学提供的课程计划能发展学生综合技能,劳动力市场信息能在大学、政府和雇主之间分享。加拿大各省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率进行统计,并将其作为政府对高校的拨款依据之一。法国政府实施“促进就业合同”与“青年就业合同”,通过免除企业的社会福利分摊金和给予政府补贴来促进就业。德国多年致力于劳动力政策的改革,其“哈茨计划”已发展完善到第四阶段,简称“哈茨计划4”[2]100,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成绩显著。
我国政府也一直在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在税费、办证、资金扶助等方面给予倾斜,但在支持力度与配套措施上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开办新公司方面的审批时间还较长、注册资金较高、信贷力度较小。各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率,水分较高,评价和促进意义不大。我国近年虽然实行了“西部援助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村官计划”等政策措施,但对参与这类计划的大学毕业生的后续工作安排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支持。如果借鉴美国、加拿大的就业促进政策,对大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助学贷款或经济补偿,则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前去西部边疆工作。再者,政府出台对这部分大学生在服务期结束后进行妥善的安置或给予新的就业扶持政策,也会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去边远地区服务。
(二)就业指导模式方面
美国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发展型,它以人的终生职业活动为目标,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和面对自我,最终接受和发展自我,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展示自我,达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发展型模式主要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测试、职业发展前景分析和预测、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等步骤,不仅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而且将学习内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为大学生职业定向和工作岗位选择创造条件。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大多数国家实施的就业指导模式为服务型,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招聘信息、求职技巧、就业咨询等服务,其目标就是直接帮助学生找到“婆家”,而其效果则由就业率来衡量[1]127。
我国当前的就业指导模式是以服务型为主,发展型为辅。除少数部属重点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开始实施以发展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外,其他都采用以服务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我国就业指导教育开展最早的重点高校,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不仅能最先掌握和运用西方就业指导的新成果和新方法,而且能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实际,采用符合大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方式。而其他高校大多仍处于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转变过程中,这种服务目前处于被动、不全面状态,仅仅适应于事务性的工作。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就业指导内容方面
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长远发展提供服务的就业指导,因而其就业指导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美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指导具有全程性:新生入学要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了解所学专业和行业的就业状况,而且在学校指导下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学校还免费提供各种测试软件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以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径。毕业阶段,学校向大学生提供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信息,提供实习、见习等锻炼机会,指导撰写求职信、演练面试技巧等。这种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训练,大大促进了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3]106。
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在方式上单一,内容上雷同。大多以PPT图解方式,大班集中宣讲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附带传授些应聘技巧与礼仪之类的内容。平时更多的是从事就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如编制与发放就业协议书、协议签订后审核盖章、办理户口迁移证和报到证、接收转递毕业生档案、开展就业率统计等工作。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了入学时的职业规划教育,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教育,但就业指导效果其实很微弱。当前,我国少数高校正在开展就业指导改革,力图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其大学教育全过程,并扩展到终身教育和创业教育方面。但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不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取向的培养,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创业精神培养、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能力测评等方面无所作为。那种把就业指导看做是将各种技巧传授给学生以找到工作的就业指导观,对学生个人及其职业的发展并无多大价值。
二 中西方就业指导教育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西方国家从属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实施两种不同经济模式,人们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都不相同,因而在就业指导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方面
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建立有二百多年历史,其理论与实践产生早、发展稳定。西方就业指导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理论。19世纪末的马歇尔新古典学派和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进一步促进了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就业指导概念的奠基人是20世纪初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他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职业指导[3]104。至今,西方就业指导理论从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阶段发展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
我国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就业指导实践早在1916年就开始出现。清华大学于1923就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1931年成立了全国职业指导机关联合会。由于社会较长时期处于动乱状态,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就业指导工作完全中断。改革开放后,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力与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就业指导再次出现。深圳大学于1986年首先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继成立,就业指导教育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起来。由于以上历史原因,我国就业指导教育严重滞后,目前仍处于人职匹配阶段向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
(二)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方面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法制比较完善,市场对劳动力与资源配置程度高。因此,各国政府和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不仅使大学生掌握职业所需各种技能,而且为他们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服务。人们的思想观念都能紧跟社会发展要求,对社会中的失业和再就业习以为常,甚至能适用全国各地流动就业的方式。西方人追求个人成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也使得他们不局限于从事一种职业,因而乐于通过不断的尝试,寻找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和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因此,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持续的发展。
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多习惯于宁静、安逸、稳定的生活,大多数人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并且代际传承较多,因而,传统的就业指导就成了师傅带徒弟方式,代代相传。近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人都固定在特定的职业领域,中国人更习惯了职业的单一和稳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后,大量工人下岗,被迫走上再就业的艰辛道路,人们更加渴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一个安定的工作。因而,人们对待工作的价值观念仍然以稳定为首选,以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居其次。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有了职业选择的自由和机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的一致性,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开始兴起。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突出,政府和高校开始重视就业指导,着力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个人能力、增强就业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但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仍较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职业倾向。
三 改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举措
通过对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比较与分析,借鉴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如下改进举措。
(一)国家必须继续出台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政策,并保持政策的持续性
国家必须继续出台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政策,建立就业保护机制、规范就业市场,全面消除限制大学生就业的地方政策,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要加强管理,并出台配套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地方环境和条件。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门槛、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国家不仅要继续加大政策和措施激励力度,而且要保持这些政策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如通过免除学生贷款或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艰苦地区去就业创业,或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他们到城市基层社区和中小民营企业去工作。当前实施的“三支一扶”、“教师特岗”、“西部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激励措施要继续推进,并通过相关配套措施,保持政策长期有效。通过积极有效、持续长期的政策扶持,不仅可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而且可将大学生引导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区和行业中去,现实人才与资源的合理匹配。
(二)建立高校与地方联手,共同促进成就大学生就业新格局
西方国家将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任务赋予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它们与大学里设立的就业指导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优势,为毕业生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就业指导服务。这是与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高校与地方、高校与高校、地区与地区等之间条块分割较多,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就业指导方式还在探索之中。当前,我国各大学都有专门的就业工作机构,但受人、财、物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机构大都只能忙于应付与就业相关的大量事务性工作,难以开展有针对性、个别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因此,各高校都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高校与地方联手方式来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如联手社会职业介绍中心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化服务;聘用专业人士为大学生提供人才咨询、人才评估及与之相关联的专业化服务;利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大学生进行各种资格证书的鉴定认证,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通过高校与地方服务机构的合作,可以形成一个覆盖全面、联系广泛、快捷高效的就业指导网络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三)重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确保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
与西方国家对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的高标准、严要求相比,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个人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就业指导经费短缺,就业指导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首先必须引起学校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方面给予优先。其次,必须狠抓就业指导人员的个人能力与素质,通过进修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改善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再次,必须建立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机制,使就业指导人员和专职教师享受教师同等待遇,甚至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优先,以保障就业指导队伍的稳定发展。最后,要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度,通过责任制度来调动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才能不断开拓新局面,不断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1]徐幼文.美国、日本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分析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7(3).
[2]郑学栋.西方大学生就业政策述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
[3]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Comparison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XIAO Song-taoa,GAO Yue-huib
(a.Applied Technical College;b.Office,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The comparis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employment policy,employment guidance model and content.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which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and puts forward such ways as giv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olicy support,establishing new employment model with local government and colleges,renewing the idea of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guidance;comparison
G640
A
1671-1181(2012)02-0104-04
2012-02-27
肖松涛(1969-),男,湖南涟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