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独立学院幸福观教育的指导意义
2012-04-13游晓丽
游晓丽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背景
“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和立足点,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幸福是人们的永恒追求,是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学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他们与普通公办高校学生相比,除了大学生共有的特征外,还有自己特有的鲜明个性,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人生观,幸福观教育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开展当代青年幸福观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把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绝对幸福与相对幸福统一起来,把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当做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科学的、全面的、崇高的人生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独立学院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必然使幸福的内涵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幸福的衡量标准必定也会更高。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年轻而感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对幸福的精神追求较高。为此,独立学院应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项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物质与精神二者互相促进:丰富的物质生活为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提供物质支持;丰富的精神生活为进一步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1]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幸福包括人类精神需求和欲望的满足,在满足生理需例如吃、穿、住、行等的同时,还应当追求个体的社会需要、社会认同感、社会归属感等的满足。相比物质需要,马克思主义更为强调精神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从客观意义上说,人类个体的幸福要建立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是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集中反映,不能够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存在。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安定的社会氛围,社会财富的持续积累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保证。从主观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对于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情绪化体验,决定个体幸福的因素包括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状态等等。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个体的幸福观受到每个人不同生活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幸福观又会反作用于每个人的社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幸福观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可以统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奉献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2]时事造英雄,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进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现实世界中,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人类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来实现自身价值,获取物质和精神满足。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阶段,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特别大。大学生群体对社会资讯的接收能力特别强,他们除了日常在校园内外直接接触到的环境外,对网络上的新闻、消息等特别关注,相比其他群体,大学生对网络资讯的敏感度更强,对网络新闻的关注度更高。一方面,网络环境的优化显得非常重要,要尽可能地对网络暴力现象、虚假新闻等采取相应的措施。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思政工作者们应学会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跟上学生交流平台变化的步伐,为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做好准备。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生动地描写了这样一种“丰裕型贫困”:“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3]独立学院学生间的贫富差距相对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来说更大,贫困生处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对学习目标产生质疑,这对他们幸福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虽然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环境普遍较好,但差距仍然较大,攀比现象不可避免,这要特别引起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视。独立学院的思政工作者要做好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之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能力培养及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方面,在学生间形成赶学帮超的风气,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升整体的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是主动的创造型的幸福观。幸福学认为,只有自主性的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才能摆脱生产者与外界的疏远感,才能给精神以最高享受。因此,幸福存在于劳动中、斗争中、过程中,也就是说,劳动和创造是幸福的源泉,进一步说,自主性、创造性、过程性是幸福的本质特征。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感到迷茫,目标非常不明晰,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电影等的泥沼中不可自拔。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目标模糊,因此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伴随而来的是强烈的空虚感,在这种状态下,独立学院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自然就下降了。作为独立学院的思政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帮助学生一起挖掘并确立人生目标,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迷茫,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三、加强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可以提升他们自觉地为集体、为社会奉献的意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清楚地揭示出社会发展进步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可以促使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奉献社会、关注整个国家名族的发展命运。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阅历和见识相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更广,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相对而言是比较新鲜的理论,通过学习,学生们一定会逐渐发现该幸福观的合理性和辩证性,当学生欣然接受以后,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工作就会轻松非常多,因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明显增强,在这种优良风气的带动下,学生会愈发成熟懂事,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质量也可以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说,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导他们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将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可以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全面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可以减少大学生的物质攀比现象,让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幸福感。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的心理体验,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福的必要内容。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表明,物质因素对幸福的作用,也受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当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达到一定水平时,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不必然带来更多的幸福,相反,自由和真情之类的精神需求会比以前更加突出。马克思从不否认物质条件对幸福的重要作用,但他更强调精神生活对个体幸福的影响。对独立学院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可以让学生减少盲目的金钱攀比现象,使人生追求的目标产生多样化,更看重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精神享受,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而不是一味地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加强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有重大指导作用。随着当今经济的下滑和学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们面对着激烈的社会竞争。独立学院的学生择业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毕业生的择业标准往往是以金钱、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较少考虑到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作用。马克思在谈到选择职业理想和价值时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择业观,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整个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择业观,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幸福观的实现,更可以引导大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又对国家的发展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应该成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1]张立民,周红英.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幸福观定位[J].学术论坛,2007(9).
[2]蒋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