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实践角度论吕本中的“活法”诗风
2012-04-13张楠
张 楠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吕本中(1084-1145),初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吕紫微,身后赐谥文清。 他是南北宋之交的理学家和诗坛主持者、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著有《东莱先生诗集》20 卷、《外集》3 卷。 吕本中早年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较深,但他成功避开了该诗派中人易犯的板滞生涩之弊,在艺术风格上有了充分的“活法”表现。 吕本中早年诗名已高,崇宁初徐师川见其诗“大相称赏,以为尽出江西诸人右也”[1]。 政和初,谢逸寄书给吕本中,也极为推许:“当今之世,主海内文盟者,惟吾弟一人而已”[1]。 许总论吕本中“以自然景物与现实政治为主要着眼点,表现出‘上下陶、谢、韦、柳之间’”的特点[2]。 近世以来,关于吕本中的研究论文,大都从整体上把握他的诗风,有的从诗体、题材上把握,而从实践“活法”诗论角度分析研究其诗歌作品者较少。 吕本中的诗歌创作是对“活法”诗论的实践,诗歌创作充分体现了“活”的特点,形成了圆活流动的独特诗风,显示了“江西诗派”内部的巨变。
正如其学生张九成所云,“词源断是诗书力,句法端从履践来”[3],吕本中不仅以“活法”、“悟入”说诗论著名,而且还将其诗论贯彻到诗歌创作之中。吕本中的“活法”表现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3 点:诗法灵活,表现手法灵活,诗风灵活。
1 诗法灵活
吕本中的“活法”诗论有着多层内涵,如果纯粹从“法”的角度,可将“法”分为章法、句法与字法。 吕本中的诗法之活就体现在章法之活、句法之活、字法之活这3 个方面。 吕本中在创作上提倡“活法”,虽然仍讲求章法、句法、字法,但没有生硬险拗之处,语言隽永晓畅、耐人咀嚼。 其诗歌因“活”而语言灵动飘逸、清新自然。
1.1 章法之活
章法圆活,体现了情感的悲喜变化、诗意的曲折往复。 吕本中诗歌的章法,一方面,过渡自然顺畅,思路灵活跳跃;另一方面,情感曲折委婉,诗意波澜推进。 如《夏日书事》:“小行畏蛇蝎,端坐困蚊蚋。 终日方丈间,茫然但昏睡。 岂唯供病本,兼恐添药费。 小园新雨余,蔬畦共风味。 饱闻应门柳,清阴妙无对。 便思携杖往,行歌当游戏。 千秋陶渊明,此意渠亦会。”[4]
起首两句写诗人居住、行走俱难;下四句承,写自己的昏睡多病;中六句转,写因外景清新而思出行游戏;结句写自己与渊明会心之处。 前后景色、情感的巨大反差,表明了诗人力求从恶劣的环境中超脱出来的逸思与理趣。 这种转折因有着空间转换——由室内到室外,领略了外界清新的自然景色而使心情随之变化。 全诗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细致紧密、清圆流转。
又如《试院中作》:“职事侵人畏做官,略偷身去不能还。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尚有文书遮病目,却无尘土犯衰颜。 故人何处蓬笼底,看尽江南江北山。 ”[4]18099首联,抒写因事务繁重而欲隐不能的愁怀。 次联,转写眼前安静、闲逸之景。 春日树木的影子,随着中午的到来静静地挪移着,自己身处室内,一片安静;十日中院门紧闭,只有春风悠悠地吹过。三联,写眼前事。虽然自己病目依然得看文书,却不用在尘土中奔波,可得安宁。 末联,写心不能安静,揣想故人在哪艘船上,而能看到大江南北美好的山。 诗人从最初“畏”官的忧虑及“不能还”的伤慨到“无尘土”的宁静,再到故人之思,并怀江山之思,情感一波三折。
1.2 句法之活
吕本中云“前人文章各自一种句法”[5],句法体现诗人之意,“活”的句法利于诗人创新。 句法多变,“自然语”或“雕琢语”能“到极致处者”,便有妙处。
句法之活表现在句式的省略与倒装、音节的打破及善用拗体等方面,由此形成了蕴涵的扩大或语言的劲健。 使用倒装,可以在颠倒正常语序中有变化新奇之效果,还可以使句子音韵和谐。 如:“屋头日在转花影,水面风来散縠文。”(《德操充之皆约九月间见过今皆未至扶杖出门悠然有感》)[4]18033将动词“转”与“散”提前,描绘了花影随日而转动、縠文因风而散的精细画面及花与日、风与縠文间的因果关系,突出动感,使整句顿生劲健。 省略和音节的打破也可以使句式精炼。 如“叔能糠核肥,姪且藜藿瘦。”(《夏夜大雨呈若谷叔并晁叔用江子之一上人》)[4]18089省略了动词“食”,在人与物的直接并列中,有鲜明、强烈的视觉感。 至于善用拗体,如《伍员祠》,便是一首大拗大救的七律。
诗人还常爱在整对后使用流水对。 “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 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 ”(《自曹南至阳翟追怀江上旧游呈叔弟》)[4]18099上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怀,精炼之句与萧散之句相结合,显得疏密有致。
1.3 字法之活
吕本中悟出了“活法”、诗技成熟后,更注重诗意的锤炼。 其诗作,一方面炼字有力,另一方面,善于活用动词,更多地以随意之态写出精炼之意,高度体现了字法之活。
诗人爱使用的动词有“横”“挟”等,本身都是有力度之词,在合适的语境中,能以一字而显全句健。如“何时清江横小舟,与公一醉荻花秋。”(《劝张李二君酒》)[4]18051“云横不放山入座,风怒欲倒江冲城。”(《久雨路绝宾客稀少闻后土祠琼花盛开亦未果一往也》)[4]18089“晶晶日欲出,翻翻风自横。”(《大雪不出》)[4]18099“交游潦倒肠先断,疾病侵陵涕自横。 ”(《赴海陵行次寳应》)[4]18108“舟楫误逢蛟鳄横,岁月苦遭霜露催。 ”(《寄京师亲旧》)[4]18114“薜荔扶疏出枝叶,老气横空君一吐。”(《与季宏子植同过信中饮薜荔亭下夜分乃散别后奉怀遂成长韵》)[4]18118“梅梢风动勒花寒,淡淡烟横天际山。”(《同诸人再登鹿头山再次前韵》)[4]18229“时当丧乱足淹留,豺狼恣横空山夜。 ”(《赠欧阳处士》)[4]18145“江”、“云”、“风”、“烟”、“山”这些自然景色皆可横,象征之景“蛟鳄”、“豺狼”,人之表现“涕”、“老气”亦可横。 “横”是一个很形象的词语,随境而有不同含义。 舟横江来自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显示了小舟的自然之态,以及自己对这样景色的向往之情,也是希望能够有悠闲自得的生活。 云“横”表现大雨欲来的情景;风“横”显冷烈凄厉。 写天气的“横”,显示了非常态景,预示将有所变化。 涕“横”显人之衰老之态,写自己即将远行、与朋友相隔的极度悲伤无奈。 气“横”显人之壮节、自信与气势。 蛟鳄“横”,喻人生路途中遇到的陷害者;豺狼“横”,喻南路流亡中的盗贼、敌侵,显示乱世之态。
诗人使用拟人化的动词描写景色,别有情致。“只恐老去被花恼,更欲忘忧须酒浇。 ”(《简宁子仪二绝》)[4]18053“恼”不是人恼而是花恼人,仿佛是人与花有约在先,偏偏人易老而误了时光。 “寒泥拥衰草,秋扇罢残热……今晨好风景,稍贷屋头月”(《秋夜示李十》)[4]18054诸句中的“拥”,写出了雨后泥水紧粘草木的情景;“贷”字写借月为己屋生光,颇有情趣。
2 表现手法之活
吕本中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也凸显了“活”的特点,巧用对比、善于用典、活用比喻等,多种表现手法融会在一起,总体上形成了兴寄高远的风格。 吕本中诗歌各体皆活,把不容易写的七律写“活”,尤能见出诗人善用“活法”。
2.1 巧用对比
对比手法,诗人在南渡流离时的创作中运用得最多。 今昔对比,蕴含着世事之变;伤今忆昔,在流离时期,只能是倍加伤今。 如《发翠微寺》:“古殿突兀风有声,粥鱼欲打鸡三鸣。 披衣起坐问行李,仆夫屡报天阴晴。昨日路长频雨阻,今日东风得无苦。杉松连山寒欲动,橘柚隔篱香半吐。 却忆京城无事时,人家打酒夜深归。 醉里不知妻子骂,醒后肯顾儿啼饥。如今流落长江上,所至盗贼犹旌旗。已怜吴县风俗僻,况复中原消息稀。”[4]18141对于丧乱岁月的回忆总是辛酸的,但诗人并不说破。 以声开头,风声、木鱼声、鸡声,营造声势,再加上视觉的“突兀”,显处地荒凉。 因今日天好能行的喜悦而觉“寒欲动”、“香半吐”。 忆昔在京城饮酒之醉醒,显示了虽穷而逍遥自在的心态。 现在流落他方又逢乱地,“风俗僻”,写无中原之教化的偏远荒陋之地。 “消息稀”,言中原已落入他人之手的痛苦感慨。 全诗写景与记事结合,今昔对比表达情感。
2.2 善于用典
用典,重在能出己之新意。 诗人善于化用前人词句,善于用事。 杨万里《诚斋诗话》指出:“退之云:‘如何连晓语,只是说家乡。 ’吕居仁云:‘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 ’此皆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以故为新,夺胎换骨”[3]768。 吕本中很善于学韩愈,如《寄知止》:“近有书来欲见寻,扁舟南下已春深。 浊河远贯长淮水,峡岸遥瞻宝塔临。 杨子宦游常落拓,茂伦心事转崎嵚。 云横雪拥蓝关路,总是平生愿学心。”[4]18095结句化用韩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本是纯粹的景色描写,吕本中赋予其象征意义,表达的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改变自己的好学心。 苏轼诗中的意象有些被吕本中学习使用。 《王直方诗话》记:“苏轼爱韦苏州诗云:‘谁知风雨夜,独此对床眠。 ’……《初秋寄子由》云:‘雪堂风月夜,已作对床声。 ’”吕本中亦多用此典,“终期卜邻归,重听对床雨。 ”(《寄周司理》)[4]18064韦应物的“对床雨”,写的是现在,独自一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孤独而眠;苏轼的“对床声”,月夜风声,如昔日亲朋在旁的絮絮之语,是对现在事物的美好描绘,暗含着往日之乐;吕本中的“对床雨”,则是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又有对以往生活的追忆。 总之,用典无痕,笔法遒健,气势贯通,虽炼字却无雕琢之气,达到了其所追求的平淡之美。
2.3 活用比喻
吕本中诗中的比喻多是对人物品格的形容,或是对生活的形容。 吕本中爱写松竹等劲节之物,实有比兴之义,寓人之高节。 如:“宝璐与明月,皎皎不受涴。”(《五月五日……》)[4]18072“老松元自岁寒外,良马不畏长途驱。 饥年百室仰粟廪,暑路六月悬冰壶。”(《赠唐充之兼简益中》)[4]18073以宝玉、明月及玉壶冰赞人之高洁品质,以老松及马赞人之坚贞。 “万牛回首不震棹,一叶橫江且掀舞。 ”(《送一上人上京师》)[4]18065以比喻写其坚定、不受世俗所侵的品质。 “千山不碍一月晓,北树忽见南枝春。”(《寄琦监院》)[4]18062写景阔大而有寓意,言个人高洁之质终究会显露出来。 诗人如此重视褒扬这些品行,最重要的是这些不遇之人不屑为屑屑之事,有着与社会流弊相对立的品格。 由此诗人也将比兴指向了现实。 如:“如何进贤路,只是见青松。”(《自祁门至进贤路中怀旧二绝》)[4]18140以双关句描绘出一幅清丽的画面,又有深层含义在内:进贤路本该贤人不断,却只见青松,喻朝廷能进贤者、用人才者少。
3 诗风之活
北宋后期,吕本中在诗歌底蕴上的诗风之活总体呈现为活泼而不板滞,主要具有清丽、豪壮和圆熟的特点。 吕本中诗歌中清丽的风格、豪壮的气势和圆熟的境界,既是他诗歌中的主要风格,也是他在当时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3.1 清新雅致与疏丽清奥
胡应麟云吕本中诗“落诗余”。 “诗余”指词,在词产生后,人们认为诗和词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达方式。诗言志,刚健有力;词抒情,委婉清美。诗词分道,词取代了诗的部分功能。 吕本中某些诗与词相似,清新丽婉,正是恢复诗的抒情功能、向唐诗回归的一种倾向。 吕本中的诗歌体现了诗意地面对人生的高雅风貌,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情感温雅。 吕本中由身边事而感,在吟咏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透出雅致,如《游西池归》:“偶为池上游,入郭天尚早。 香尘入晚雾,柳色映驰道。 我马亦未疲,归路贪月好。还舍了无事,百念纷未扫。 近店酒可沽,重当为君讨。”[4]18122“晚雾”准确地写出了人过尘起,和晚上升起的雾霭融在一起的朦胧景象。 紧接着是诗人一路对月色的欣赏及回到家中念念难忘的情景。 诗人悠然地回味,并不想让它就此结束,因而又想起以酒来延伸此乐、此游兴,以此来留住、加强这一美好的记忆。 诗人爱景,重笔表现了自己的悠然雅兴。
清奥包括两方面含义,清淡与深奥。 淡,表现在淡淡的叙述和描写、清淡的色调和画面,以及悠然淡定的情感;奥,指其情深、意深。 清淡与深奥在诗中是相辅相成的。 吕本中追求的是一种外表平淡而气势极深的境界。 一方面,语淡情深,重在情景交融,以景、事传情。 如《春日即事二首》:“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池边垂柳腰肢活,折尽长条为寄谁。”[4]18038“雪消”、“人倚”,写时光之变化,雪尽冬去春来,诗人对节气的敏锐感受,只是通过一景写出;人倚,仿佛在赏景又仿佛若有所待,中蕴一腔心事。 诗句用空灵轻快的笔触描写出烂漫春光,而春光相衬下的诗人愈显孤独。 另一方面,语淡意深,重在意的表达。 淡淡叙来,却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感慨。 如:“花开花落几番雨,山淡山明一抺烟。 ”(《春晚》)[4]18230将眼前之景如实写来,而几番雨却是写诗人身在南方无法回归的悲感。
3.2 豪劲有力与壮阔悲慨
吕本中论诗文重根柢,因而诗风清新要以气势为前提。 他要求作诗文时,要“力探”、“极取”,然后再“润泽”、“经营”,首先要能够表现出来气势和力度,然后再加以修饰,最后达到壮大辽阔、清新豪健的境界。 以豪壮雄健之笔写清新之意,才会细致而不粗莽。 吕本中写诗追求气势,其气势与外在的壮景相结合,就有豪劲有力的写景之作。 如《将游嵩少题石淙》:”南山吐云柳絮飞,北山之外烟草微。 南山北山日在眼,问公此去何时归。 石淙山水更奇绝,水怒决石山崩摧。 长空无声晓色静,忽听万壑悬惊雷。珊瑚缺折玉破碎,月落倒卷从天回。 中流险绝不须道,笑侮滟澦怜离堆。 平生好事心突兀,时于图画见仿佛。褰衣度水公莫畏,何须苦避蛟龙窟。明朝更作嵩少游,五更绝顶看日出。”[4]18126
此诗作于宣和五年春游嵩山时,气势磅礴。 首四句描述南山北山之山景迷茫,平淡写来,目的是突出以下对石淙的描绘。 二层写石淙水声势大,有险绝气象。 “水怒”,状声势之猛,似有“山崩摧”之感,形容其声势压住了整个山。 在晓色的寂静中,又忽有“悬惊雷”之感,写出了雷声突然而来,惊心动魄。 其下写视觉感受,“珊瑚”、“玉”写飞溅水花之晶莹。 “月落倒卷从天回”,进一步写其声势浩大、奔涌而下的景致,如水碰石激,高大的浪头落回时,使人感觉它仿佛从天上回来,月亮也落入了其中,见水之雄壮气势及诗人想象力之奇异。 这样,中流之险便不须再说,“笑”“怜”显其自傲,突出声势非同寻常。“心突兀”,以己之感受进一步强调奇险。结句写诗人对明天新图景的向往——“看日出”。 全诗松紧交替,情绪时张时驰。
吕本中在汴京被围时所写国事民生,显现出阔大气象、雄壮力度。 论兵事、为国事献策,语言豪壮;写战后的今非昔比、破败景象,国事沦陷之因,语言沉痛;写家园沦丧之痛,对百姓受难之同情,语言悲苦怜悯;痛斥误国者,语言悲愤。 如“儿女不知避地苦,强言风物胜江南”(《连州阳山归路三绝》)[4]18143,以不知事的小儿女在异地的兴致来衬托自己内心的流落的痛楚。 又如《寒食》:“三年羁旅逢寒食,万里江山隔故园。 坟墓荒凉谁拜扫,东风吹泪湿黄昏。 ”[4]18253寒食、清明相连,如今故园沦落,马上就要到清明了,却无人扫墓,悲痛难言。 “三年”与“万里”的相对,显示了时空上离故园之远。 “湿黄昏”,写情感的巨大悲怆。 事变把诗人的笔力和情感推向了高潮,写时事有悲音,感慨国事,悲愤哀痛。 王锡九评其此期的诗云:“苍劲雄健,深沉浑厚,沉郁顿挫,淋漓酣畅”[6]。
3.3 化生为熟与圆美流转
在语言风格上,吕本中的诗歌中不仅善用“避熟就生”的表达手法,而且更善用“化生为熟”的表达技巧,重视诗脉自然贯通、诗意畅达。 吕本中虽然学习黄庭坚,但黄庭坚诗歌的清婉依然在生峭的格律中表现,而吕本中的深婉就要从容得多,音律也和谐得多。 如黄庭坚《观王主簿家酴蘼》:“肌肤冰雪薫沉水,百草千花莫比芳。 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 承续了李商隐的诗风,要眇宜修、沉博绝丽,但节奏又异于常规,以“二五”的句法节奏形成拗格,在风神摇曳中显出峭拨之骨。 而如吕本中的《探梅呈汪信民》:“缟带银杯欲着尘,小园幽树已含春。风流王谢佳公子,臭味曹刘入幕宾。细朵定无泥土涴,暗香犹带雪霜新。 剩摩枵腹搜奇句,去恼城南得定人。”[4]18045相似的题材,写梅之色、韵、香,亦有比喻之妙,“缟带”“银杯”皆素净甚至可至透明,以常见之物来形容其白,突出梅的纯净。 “雪霜新”,写出了香的沁人心脾,比喻独特,但不像黄诗那么生怪。
吕本中认识到自己诗歌风格的 “清”、“活”,屡屡将自己的诗歌比喻为“风”、“水”,正是取其灵活不滞的特点。 清和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活可以是清,清而不滞方能灵活,从而达到“清水出芙蓉”的境界。 如吕本中的《夜雨》:“梦短添惆怅,更深转寂寥。 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4]18073“梦短”,写出了诗人睡中被惊醒,而梦中情事片断,让诗人倍觉惆怅;夜又渐渐深去,更觉寂寞、寥落、孤单。 在这凄清时刻,外面突然下起了雨,偏偏打在蕉叶上。 “如何”、“只是”,透露出诗人的痴情。 雨何处不滴,偏偏诗人寂寞,只芭蕉叶上的声音听得分明。 前两句直接写诗人的情感,惆怅寂寥。 一“添”一“转”,两个动词的运用,写出了诗人愁绪逐步增加、夜深梦难成的情景。 “更”,而不用夜,表明诗人非常清醒地听到外面更声的变化。 “梦短”,而不说难眠,又多了一层含蓄意味。 全诗围绕着眼间寂寞来写,雨更增加了这种凄苦。 层层深入,婉转抒情,结尾含蓄不尽,正是吕诗的特色——“圆转流畅”。
4 结语
吕本中学江西诗派而不局限于江西诗派,其诗风率先呈现出了江西派内部的变异。 他在诗歌创作上,善于吸收不同风格类型为己所用,通过对苏轼、李白清新飘逸诗风的学习借鉴,形成“活法”的诗歌创作风格,从而不再局限于江西诗风,而有了流动灵活的风格,达到圆熟的境界。 吕本中的诗歌创作在诗人有意识地不断地努力下,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江西诗风,由此形成了诗歌内容上对现实的回归和风格上的圆转流美特色,并影响了南宋诗人。
[1] 吕本中. 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C]//丛书集成新编:22 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80.
[2] 许总. 唐宋诗宏观结构[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8.
[3] 傅璇琮.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78:768.
[4] 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 吕本中. 童蒙诗训[C]//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585-605.
[6] 王锡九.论吕本中的七言古诗[J].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6(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