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问化职业教育课程的反思与改进
2012-04-13王志昌
王志昌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12)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现状与特点
如果说大学教育的重点是“知”,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科知识,培养的是研究能力,那么,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技术知识,培养的是技术实践能力。自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至今,从教育主管部门到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对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甚至对学校教育效果的评估,基本上采用的还是大学教育的理论、方式,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达到“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职业教育课程的现状是密切相关的。职教课程现状的主要特征是“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倾向严重”: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二是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忽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技术性与实践性;三是过分泛化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轻视技术实践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二、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的具体表现为:第一,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以理论知识为学习的起点;第二,以课堂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习效果;第三,按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及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倾向严重有其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等方面的原因,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但应该引起关注的是,这一倾向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已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发展。
1.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也就是说培养的是具有较强“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而现在的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与培养对象不相适应
众所周知,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其文化知识的水平及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如果进入职业院校后,仍要求他们进行学问化学习,对这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学习障碍;但如果让学生学习的是实践性较强的技术知识,则既可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根据其特点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
3.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技术知识,侧重具体实用性与实践情境性,但职业教育学问化倾向的课程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是职业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课程学问化倾向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是按学科的逻辑进行的,而不是按实际工作过程需要进行组织的,不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4.课程展开模式
学问化倾向在课程展开模式上采用的是传统的“三段式”:先文化基础课,再进行专业理论课,最后进行专业实践课。这种教学模式表面上看也有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环节,但其核心仍然是适用于大学教育而不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是基础—强调宽基础”“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重在“做”,而不是“知”,重在实践能力而不是研究能力。由于在课程内容及课程展开模式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逻辑轻工作过程需要,因此课程组织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应用模式(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这种课程组织方式不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积极意义
课程目标是指某个专业整体课程计划的目标,是课程开发的第一步。采用什么模式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占统治地位的课程目标开发模式是强调宽基础、重理论知识的“学问导向模式”和强调工艺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的“经典学徒模式”。学问导向模式适合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大学课程目标开发;学徒模式虽然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合于工业时代早期工艺技术工人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开发,但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开发有其局限性。
“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模式近年来在欧美等国家得到实践与验证,是比较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开发模式。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较强“技术实践能力”的人才,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是技术知识,包括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知识两方面,有别于以培养“专业研究能力”人才为主、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大学教育(学术)教育。
2.技术知识的特性所决定
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的特性是不一样的。技术知识是为生产某种物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的知识(这是其物性、具体性),不仅包括用于理解技术过程的技术理论知识(这是其情境性),而且包括直接用于控制技术过程的技术实践知识(这是其动态性);技术知识不仅体现在符号的、静态的层面,而且体现在过程的动态的层面。技术知识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动态性和具体性。这些特性决定技术知识只能按实践需要进行选择与组织,技术知识的学习只能按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
3.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需要所决定
实践这一主线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共同的逻辑主线,为了能使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有一个整合的平台,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以实践导向的模式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开发,较为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四、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一般原理及程序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这意味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会做”:能正确地完成相关职业中的任务或工作项目,具有实践能力,但这种实践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所以是技术上的实践能力,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实践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实践能力与工业时代的技术实践能力是有区别的。在工业时代技术实践能力注重的是师徒式的技能、技巧传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默会知识”;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实践能力的核心是“实践性思考”,其具有的两个核心要素是“情境性判断”(即在实践情境中判断实践问题的实质,并决定应采取什么合适的行动来完成工作任务与项目)及“对实践方法的思考”(即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这种思考是与情境和具体的物或事紧密结合的,是有别于理论深思的)。因此说,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注重的是动态的、过程的、具体的技术知识及其应用技术知识的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需要开设哪些课程,以及运用什么方法确定这些课程并决定这些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及展开顺序,课程内容应如何选取、组织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等,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课程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但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高职院校在此依据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或专业的发展趋势,以一定的课程目标开发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整合最终形成具体课程目标。但不同的课程目标开发理论对最终的课程目标的确立有很大的影响。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侧重的是技术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
二是课程门类开发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实践能力的核心是实践性思考,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这种技术理论知识有别于以前的学科理论知识学习。因此,课程的门类虽然仍有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及综合实践课程几类,但其关系和内容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四类课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上下层权级纵向关系,而是背景与焦点、钢性与柔性知识的横向的、相互包容的关系。知识的组织与课程的展开顺序是以实践为主导,按工作任务或项目为中心来展开,以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而非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是与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门类的开发方法。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比较理想的是能力本位教育中的DACUM法,即designing a curriculum(课程设计),它的本质是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由优秀工作人员分析、确定与描述的本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而且具体、准确,现在已成为一种科学、高效、经济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职业分析方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人员的组成要注意企业与院校有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的人员相结合,从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总结出同类工作过程或任务所需的能力特点,作为课程开设的依据,并通过分析确定好主要环节上所需的实践能力要素,作为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四是与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内容组织模式。就目前职业教育理论看,改进型“任务中心模式”是比较合理有效的。改进型任务中心模式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这些知识不再按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是按“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取课程内容的,个体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把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按“工作过程的真实情境”,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践性思考”与“实践情境判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技术实践能力,即“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学”。
五是与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展开模式。就目前职业教育理论而言,比较适合的是建构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核心理论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意义,据此理论,各种门类课程可以按如下顺序展开。
(1)普通文化课程侧重的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养成与全面发展的普通知识,其特点是普适性、生活适用性与兴趣性,内容广泛但浅简实用。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并列开设,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
(2)在专业课程中,先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作为技术理论、技术实践知识的切入点。
(3)专业理论课可以安排在最后,其功能在于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促进对技术实践过程的理解,而不是把理论当成实践的基础。通过专业理论课进行拓展性学习,不仅知道“如何做”,而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实践性思考”的发展及“情境判断能力”的提高,以提升学生今后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这样的课程展开模式有以下几个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有利于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第三,有利于大大提高技术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效率;第四,考虑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整合,这样展开的职业教育课程有利于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整合。
五 、结 语
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倾向严重的现状,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最近几年,结合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比较,觉得这一理论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帮助,在此进行概括,作为对现行职业教育课程的反思与建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克孝.论职业和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J].上海:职教论坛,1993(2).
[5]刘德恩.论高职课程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1(16).
[6]王志刚,王昌民.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J].高等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