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大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2012-04-13何春兰吉中华
□何春兰 吉中华
稻飞虱虫体很小,群众称为“稻虱子、浮尘子”。属迁飞性害虫,可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的特点。以成虫和若虫为害水稻的叶片、叶鞘及穗。喜欢集中在稻株中下部取食,而且田中虫口数量比田边多,一般不容易为人们所发现,又由于稻株初期受害,症状不显著,而一旦条件适合,虫口急增,短期内就能迅速猖獗成灾,使稻株成团成片乃至全田水稻叶片枯焦如火烧状,有的烂杆倒伏,造成“通火或火旋”,可减产1~5成,严重者颗粒无收。
一、稻飞虱发生情况
广安区水稻上发生危害的稻飞虱主要有: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历年发生时间6月下旬~8月中旬,今年,南方稻区稻飞虱迁入早、迁入峰次多、量大。川南也呈现出稻飞虱迁入早、量大、田间发生面积大的特点。广安区今年5月下旬普查始见稻飞虱,方坪乡6月上旬普查已有一些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查得早栽稻田(已封行的),有虫田率达100%,达到防治指标的为50%;晚栽稻田有虫田率100%,达到防治指标5%。7月上旬我区已有水稻受稻飞虱危害造成“火旋”。
二、稻飞虱发生特点
今年稻飞虱发生特点独特,历史罕见。一是时间特早,我区常年迁入初期在6月下旬初,今年始见期比下大发生年的2007年提前了近20天,比去年提前了30天,田间发生时期是我区有记载以来所没有的;二是虫量大;三是若虫多、危害重。四是达标田多。
三、稻飞虱生活习性
稻飞虱具有趋嫩绿性、趋光性、趋湿性、趋隐蔽性。以刺吸式口器插入稻株组织吸食汁液。以产卵管划破稻株组织,产卵于其中。稻飞虱活动在稻株下部、稻田中部。只有灰飞虱能在本地越冬,白背飞虱、褐飞虱在东南亚、海南岛以及云南南部等地越冬。成虫寿命较长,一般为15天以上。每只雌虫产卵量一般为300~400粒,最高可达800~1000粒,其中短翅型稻飞虱比长翅型产卵要多一倍多。白背飞虱、褐飞虱虽然本身飞行力有限,但它们身体很小,每年当有利气象条件出现时,便通过地面简单主动起飞,然后随上升气流带向高空,再随西南水平气流由南到北送向远方,最后随下降气流、降雨过程落入异地,并迅速转移到稻田。据统计:我省虫源前期迁入小高峰每年达4~9次,后期为2~5次。
四、稻飞虱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稻飞虱每年在我区发生数量的多少,主要与早春虫口基数、气温高低、雨量多少,以及水稻栽培制度、栽培技术、天敌控制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虫口基数 我区去年冬季无特别低温,在本地越冬的灰飞虱基数大;今年,南方稻区稻飞虱迁入早、迁入峰次多、量大。
2.天气对害虫有利 我区5月~7月中旬天气利于稻飞虱生长繁殖,95%以上的天气温在25~29℃,95%以上的天是阴雨寡照,大风暴雨日居多。
3.粗放栽培管理 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75%的冬水田不打坂田、不淹水、稻桩林立,呈夹板田毛荒草荒,直到第二年春天才翻耕冬水田,给灰飞虱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栽插季节拖得过长,栽植过密,稻田深灌、排水不良,这样田间湿度大,食源丰富,为稻飞虱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4.施肥不当 特别是过多或偏施氮肥,水稻生长过嫩绿而不健壮,稻飞虱特别喜欢取食这样的水稻。
5.滥用农药 大量杀死稻飞虱的天敌蜘蛛、褐腰赤眼蜂、缨小蜂、鳌峰等。
五、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冬春结合施肥,清除田间杂草,压低越冬虫口数量。
(2)选用抗虫或耐害的水稻高产良种,并适时播种、栽插、缩短或避开危险生育期。
(3)配方施肥,浅水勤灌。
2.生物防治 重点在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和利用稻田蜘蛛及其他自然天敌。
(1)据观察,当蜘蛛和稻飞虱比例为1∶5~6 时,无需用药。
(2)合理用药。做到选择适当的农药品种,调整用药时间,改进施药方法,减少用药次数。这样做,蜘蛛及其他寄生性天敌均受到比较好的保护,并能够增强其控制力。
3.药剂防治 凡重害年或重病田,或以迁入虫源为主的稻区,应作好药剂防治的准备,当达到防治指标即百丛有虫1000~1500 头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方法:
(1)亩用噻·异丙威(5%噻嗪酮+20%异丙威可湿性粉剂)60g 对水50kg 常规喷雾。
(2)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对水50kg 喷雾。
(3)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kg 常规喷雾。
(4)还可用敌敌畏或扑虱灵或大功臣等药。
注意:喷药时应对准稻株中下部,并从稻田四周向中部围歼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