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2-04-13王桐和
王桐和
(福建省武夷山市林业局 武夷山 354300)
1 武夷山市竹产业现状
1.1 自然条件概况
武夷山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的闽赣交界处,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境内有风景秀丽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同一纬度不可多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拥有我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全市土地总面积25.46 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1.21 万hm2,生态公益林面积6.09 万hm2。武夷山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6 ℃,1月平均气温6.7 ℃,7月平均气温27.7 ℃,极端最高气温40.4 ℃,极端最低气温-8.1 ℃。年平均降雨量1 881.4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土壤属山地黄红壤,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5~5.6之间,十分适宜毛竹生长。
1.2 竹林资源
武夷山市是福建省竹林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全市拥有竹林面积3.893 万hm2,其中集约经营毛竹林面积超过2 万hm2,总立竹量8 500 万根。竹林种类繁多,有3个竹林群系组,共12属51种。形成了以毛竹资源为主、多种小径竹共同发展的格局。
1.3 笋竹产业
自2004年开展竹业擂台赛以来,全市竹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资源培育方面,全市共建立毛竹高效培育示范林21片,面积0.7 万hm2;建设容积为20~30 m3的竹山滴灌池102个,覆盖竹林面积450 hm2;开建竹山道路1 799 km,覆盖竹林面积2.73 万hm2;累计完成新竹标号面积7.16 万hm2。截止2011年12月,全市共有笋材加工企业82家,其中规模以上笋材加工企业12家。2011年全市竹业总产值达5.83亿元,其中,资源培育产值2.01亿元,笋材加工产值3.82亿元。
2 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竹林培育水平不高
与建瓯等周边竹业强县市相比,总体上全市竹山经营管理科技含量低,全市竹山多半仍处于粗放管理,平均立竹量仅2 220 根/hm2;单位面积笋竹产量和质量不高,平均竹材248 根/hm2、竹笋3 000 kg/hm2,平均胸径8.8 cm,经济效益偏低;近1/3的竹山交通不便,竹山道路建设进展偏慢,给竹山管理和生产带来极大不便,使竹林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 竹林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各地竹林的经营管理体制形式不一,缺乏完善的竹山经营管理模式,部分竹山经营管理合同不规范,条款简单、权责不清,埋下发生纠纷的隐患,竹山经营管理权属变更的过渡时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少数权属快到期的竹林经常发生掠夺性收获行为,给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带来严重的破坏。
2.3 竹林结构不合理
全市竹林弱、病竹比例偏高,因过度采伐而致年龄结构年轻化,交通方便和山坡中下部地区以2度半毛竹林为主;且多数为纯林,竹山山脊处没有设立防风防雪和蓄水的乔木带,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弱,水肥保持能力差。在往年发生的大规模竹蝗灾害和2008年初春发生的冰冻雨雪灾害中,受灾的毛竹林基本上都为竹纯林。
2.4 缺少规模和龙头加工企业
武夷山笋竹加工企业存在着“小、低、大、散”的现象,即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大、企业分布散。全市82 家笋竹加工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仅11家,占13.4%,其产值占全市加工产值的83.7%;年产值上7 000 万元的笋竹加工企业只有1 家,年产值上4 000 万元的笋竹加工企业也只有2 家。各竹子企业生产的笋竹产品雷同,并以清水笋、竹筷、竹香芯等低附加值和粗加工的半成品居多,精加工的产品少,档次低,无国家级和省级名牌,市场竞争力弱,尤其是竹材加工大部分还是以生产半成品为主,经济效益低,企业成长速度慢。目前,全市还没有建立以笋、竹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企业布局分散,集聚度不够。
2.5 竹笋的利用率偏低
竹林单位面积鲜笋产量偏低,2011年全市鲜竹笋产量51 200 t,产值12 374.4 万元,平均3 179元/hm2,主要以卖鲜笋为主,就地加工较少。目前全市笋加工企业仅3 家,且企业规模较小,年生产量仅1 820 t,生产的竹笋制品系列单一,经济效益低,竹笋的附加值还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3 竹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高毛竹林经营管理水平
3.1.1 组织竹农学习先进经营管理技术
每年组织一批竹农到省外或外县市示范基地参观学习毛竹林经营管理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掌握科学的竹山经营管理技术,纠正自身竹山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竹农科学经营管理竹山的本领。
3.1.2 深入开展技术宣传工作
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各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宣传毛竹科学施肥、竹山引水灌溉、竹-阔混交和竹-杉混交经营等新技术,强化留笋养竹措施,增加毛竹林立竹量,提高立竹质量和竹材产量,激活竹农科学培育毛竹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1.3 扶持竹山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扶持竹山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竹农收入的重要措施。建设竹山机耕路不仅可以降低毛竹林的开发成本,而且有利于边缘山区毛竹林的开发,提高全市毛竹林总体的经营水平。而对合适的竹山,建设毛竹林的灌溉系统,可以克服因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季节性干旱或极端天气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有利于实现毛竹林的稳产高产。具体扶持力度建议如下:
(1)对新开设的竹山机耕路予以补助,3.5 m宽补助2 000 元/km;2.5 m宽补助1 000 元/km。
(2)对新建的竹山滴灌池按30 m3以上补助5 000 元/池、20 m3以上补助4 000元/池。
(3)新建丰产高效竹林示范片的竹农可获得4 500 元/hm2的补助;竹腔施肥补助900 元/hm2。
(4)低产毛竹林改造可获得1500元/hm2的补助。
(5)支持竹林标号工作,鼓励竹农对每年的新竹进行标号,为竹农无偿提供毛竹标号笔,提高竹农对竹林进行标号的积极性。
(6)继续开展全市“竹王”(前10株)的评比,其中眉径最大的单株奖励3 000 元,其他9株各奖励2 000 元。
3.2 完善竹林经营管理体制
促进林权制度改革,健全竹林经营管理体制,延长竹林经营管理期限,规范竹山经营承包合同,加强竹林权属变更过渡时期的监督管理,加大查处盗伐、滥伐毛竹的力度,及时调解竹林权属纠纷,维护竹林生产的稳定,促进竹山规范化经营管理。
3.3 改善竹林结构
(1)调整立竹密度。我市竹林的合理密度在2 400~3 750 株/hm2为宜。如果土壤肥沃、立地条件好、立竹粗大,密度可稀些;反之,如土壤干燥瘠薄、立地条件差则留养株数多些;笋用林的经营密度应为2 400~2 700 株/hm2为宜,笋、竹两用林的经营密度为2 700~3 000 株/hm2为宜。
(2)调整竹龄结构。为实现竹林丰产,合理的材用竹林的年龄结构为:一度竹、二度竹和三度竹各占30%,四度竹占10%。合理的笋用竹林的年龄结构为:一、二度竹各占40%,三、四度占20%。在立竹砍伐时,要遵循“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小留老”的原则,清除老、弱、病竹,保持立竹分布均匀。
(3)调整树种组成。竹林内应保留一定的乔木树,以利保持地力,维护生态平衡,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一般竹林中竹阔比例在8∶2左右为宜,大面积的竹林还应在山脊处保留防风防雪和蓄水的乔木带。纯竹林在竹林抚育时适当保留林下部分有价值的小乔木。
(4)挖笋养竹。一般竹林每年要留养新竹900 株/hm2左右,因此在选留新竹数120%的竹笋外,其他的竹笋可全部挖取。选留竹笋的时间宜在竹林出笋盛产期高峰,但注意切勿伤断竹鞭。
3.4 培育规模加工企业
针对我市笋材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经济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以培育笋材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抓好笋材加工和市场流通,促进笋材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树立品牌形象。二是扶持企业对竹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毛竹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三是积极引导规模企业与竹农的对接联系,通过各种形式使加工企业与竹农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形成健康的竹业发展机制,确保竹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3.5 建立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竹笋生产基地
竹笋含有丰富的糖类、适量的纤维素、较多的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等,再加上竹笋的肉质脆嫩、味道鲜美,且鲜笋基本上为绿色、无污染食品,深得人们喜爱。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绿色食用笋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建立绿色食品竹笋生产基地,对提高竹笋产量和质量,打响武夷竹笋品牌,增加竹林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对适宜发展笋用毛竹丰产林和笋材两用丰产林以及一些不利于竹材运输的竹林可以规划建立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竹笋生产基地,根据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结合我市竹笋产业发展现状,在尊重农户意愿、维护农户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全国绿色食品(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一系列基地经营管理制度,促进基地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3.6 发展特色竹产业项目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开发竹产业旅游项目,做活竹业旅游产业文章。扶持武夷山绿洲集团开发武夷山大竹海生态开发有限公司,以建立竹种园基地、竹山养殖和竹山旅游光观为主要内容,做好项目规划建设工作。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丰富竹业的内容和产业的开发,为竹业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
3.7 树立武夷笋竹企业品牌
加强竹产品交流,加大我市笋材产品的宣传力度。一是积极参加各类展览会,发动我市笋材加工企业产品进馆展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发动企业利用广告牌、宣传条幅加大企业品牌宣传力度。同时积极组织笋材加工企业参加全国各种竹产业交流活动,进一步树立武夷笋竹产品品牌。
[1]萧江华.中国竹林经营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0.
[2]李岱一等.竹林培育技术[M].福建省林业厅编,1996.
[3]郑兆飞.闽北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世界竹藤通讯,2009, 7(4):33-36.
[4]胡正坚.浙江省安吉县竹产业发展特色及竹协会的作用[J].世界竹藤通讯,2012,10(1):32-35.
[5]王志明, 柴文斌, 路贵平.关于推进淳安县毛竹产业升级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的思考[J].林业科技情,2012,44(1):1-3.
[6]周红敏,瞿虹,周善森,等.浙江省龙泉市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2,(1):46-48.
[7]吕玉龙,桂祖云,陈林泉,等.竹产业现代化生态经营的理念与对策[J].世界竹藤通讯,2011,9(6):33-35.
[8]周正廷,程瑶,胡睦荫,等.丽水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43-46.
[9]孙宇剑,俞浩然,周君刚,等.富阳市竹产业现状与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5,24(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