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1家系
2012-04-13贺玲
贺 玲
先证者,女,56岁。因“双眼反复视物不清1年”入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7,左眼0.02,矫正不应。双眼结膜无充血,右眼角膜上皮无水肿,内皮可见边界清楚的灰白色透亮的片状赘生物,左眼角膜上皮呈雾状水肿,角膜基质层水肿,角膜内皮可见多个灰白色透亮的片状赘生物,部分融合呈大片状,以下部较重,且有内皮皱褶,以及部分呈现金属样反光。右眼前房尚可,瞳孔直径约2.5 mm,对光反应灵敏,左眼前房稍浅,瞳孔直径约2.5 mm,对光反应迟钝,瞳孔区晶体表面可见色素沉着,双眼晶体、玻璃体轻度浑浊,右眼底结构大致正常,左眼底结构模糊。眼压:右眼12.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3.0 mmHg。 角膜内皮镜检查:右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 442.12个/mm2,变异系数35.22%,整个内皮面散在少量黑区;左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010.56个/mm2,变异系数56.81%,整个内皮面散在大量黑区。诊断:双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给予双眼营养角膜,减轻水肿,活动瞳孔等治疗。1周后左眼视物不清症状明显减轻,视力0.3,左眼角膜上皮及基质层水肿明显减轻,内皮无明显改变。继续药物治疗,1个月复查,视力右眼0.9,左眼0.5。左眼角膜上皮水肿基本消退,基质层仍有少许水肿,呈灰白色,内皮改变无明显加重。追问病史,患者的母亲及姐妹以及女儿均有上述病史,且女儿已确诊为双眼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经家系调查发现:该家系四代45人,接受调查28人,患病者9例,最小27岁,最大86岁,男3例,女6例。
目前已将迟发性易感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3pTel-13q12.13和18q21.2-q21.32。并有3种可能的原因:①迟发性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为显性遗传,而且具有迟发性特征;②这种缺陷可能位于非编码区域的启动子区;③迟发性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基因突变是一种基因的缺失,这种基因的缺失通过单倍剂量不足引起显性遗传方式并伴随着一种潜在的致病性的纯合子表现型,而传统的外显子筛选方式通常不能检测出整个外显子或整个基因的缺失。早发性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相当罕见,该亚类型与COL8A2基因突变有关,定位于lp34.3-p32。在细胞外基质中,COL8A2突变体蛋白与其它分子发生异常的相互作用,导致后弹力层结构紊乱并挤压异常的胶原引起角膜滴状赘疣的形成。而不规则的基底膜分割和延伸内皮细胞,影响内皮细胞转运电解质的功能破坏角膜的透明性。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常累及双眼,一般无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与体征。患者在未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以及角膜基质层和上皮层水肿时,通常无需手术治疗或配戴接触镜。早期角膜上皮水泡,可用高渗脱水剂滴眼或高渗眼膏涂眼,如5%氯化钠或50%葡萄糖溶液滴眼,6~8次/d;睡前涂5%氯化钠眼膏或40%葡萄糖眼膏。或用干燥的暖空气轻吹角膜,使其脱水和增加泪液蒸发。患者在未出现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以及角膜基质层和上皮层水肿时,通常无需手术治疗或配戴接触镜。当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时,角膜基质和上皮水肿引起视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大泡性角膜病变,是目前角膜移植常见适应证之一。目前有施行PTK后配戴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减轻症状,视力提高,但一般需行PKP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更换健康的内皮细胞,如病变局限于角膜中央区时手术,效果良好。晚期病变可用烧灼法和结膜瓣掩盖术,以减轻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