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隐喻翻译能力的培养探析
2012-04-12严辞寒
严辞寒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思维、语言以及行为的基础。英语教学应贯穿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翻译能力。当前国内关于英语隐喻教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学术界越发意识到隐喻能力的发展是决定英语学习者地道运用英语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学家王寅认为语言能力、隐喻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者需要具备的三大基本能力,其观点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上升至一个全新的思维高度[1]。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而言,上述观点也意味着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基本隐喻能力,提高外语综合能力和素养,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基本的隐喻思维能力。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蕴含大量的隐喻语言现象,笔者介绍了基本的英语隐喻理论,结合具体的隐喻现象对英语隐喻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高校英语学习的中坚力量,除了英语专业学生以外,其他专业学生学习大学英语同样需要具备隐喻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隐喻能力,高校设置的《大学英语》、《英美文学》等课程均包含大量的修辞语言,其中也不乏隐喻方式。要真正理解英语作品的内容及主旨,必须持续提高学生英语隐喻能力的培养。隐喻能力的表现一般可归纳为隐喻产生的原创性、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以及对隐喻做出解释的流利程度[2]。针对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王寅先生认为隐喻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识别、理解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体体现不局限于被动地学习和理解隐喻,更注重的是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隐喻的能力、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3]。
就现状来看,隐喻在英语学习及教学中往往仅被视为一种简单的语言修辞现象,而忽略了从认知的角度真正对其所蕴涵的深层次概念系统进行分析。正是这一疏忽造成了部分英语学习者缺乏以英语为母语的概念进行思维的能力,对英语学习者掌握地道英语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笔者对某高校2010级会计专业两个班级进行了简单的调研,调查的基本问题为受试者是否认为其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90%的被访问者回答都是“可能有”,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隐喻现象的基本认识仍十分欠缺。同时,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试者都提及日常英语写作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不会使用隐喻表达的句式,以此回避对复杂句式的处理而影响整体水平,反映了大学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严重缺失。事实上,隐喻现象在各年级大学英语课程中已经广泛出现,涉及隐喻现象时,任课教师大都只是简单地指出教材中的隐喻是修辞手法的一种,而不进行具体的论述分析,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采用机械性的记忆方法来认识隐喻表达,从而无从谈起对隐喻的系统认知。
长期以来,由于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传统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对语料中的英语词汇与语法结构进行讲解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例如增减词、省略、拆分长句、反译、合并等。但现实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带有修辞意义、作为思维方式的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类特例。一些看似普通的表达结构背后甚至也蕴含了丰富的隐喻意义,面对这种情况时,学习者直接的体会即为单词都是熟悉的,但却无法把握句子或语篇的真正意思,或者遇到生词能借助字典进行简单的直译,但这种经过逐字逐句翻译得来的译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角度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当学生遇到含有隐喻的特殊翻译材料时,往往觉得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将其翻译成合情合理的译文了,此时受传统翻译观影响的教学者会将原因归纳为翻译实践和积累不够,实际上这正是传统翻译观对英语翻译学习实践的制约,偏重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定量积累而忽视其对语言的分析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加工能力。要让学生对所遇及的隐喻表达式归纳总结并寻求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对一些原本不熟悉的语言现象或概念领域进行更为全面而灵活的掌握,教师可以对该隐喻表达式进行隐喻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例如,“The drainage system is the A-chilles’heel of some big cities in China.”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排水系统就像阿喀琉斯的脚踝一样脆弱。有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人会很容易理解这个句子中所提及的阿喀琉斯是指希腊神话中骁勇善战勇猛无敌的特洛伊战争英雄,唯独脚踝是他不堪一击的致命弱点,该句使用这样的隐喻充分说明只要一下大雨就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这是城市建设的致命弱点。但倘若学生缺乏这个文化背景认知,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肯定是一头雾水,也就是说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思维,正确理解英语表达中的隐喻含义。可见,日常英语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具体而言,教学过程中遇到隐喻现象,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寻找该隐喻形成的原因和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使学生理解隐藏在文字表面下的真正含义。
二、培养学生隐喻翻译能力的方法分析
隐喻翻译能力的培养要由浅入深,隐喻教学的展开应首先运用于生词的讲解之中,除了简单的词语解释外,教师要通过具体的隐喻化过程来加强学生对新词的理解。以succeed这个单词为例,可以从该词的构成作为第一步入手,succeed由suc和ceed两部分组成,sub的变体是suc,这个前缀的意思是“under”,即“在…之下”;ceed的意思为“go”,经过这样的直译对该词进行翻译就是“跟着在后头”。当然这种翻译方法还没有达到简明扼要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总结以得出更准确的词义表达,即“随后”、“继续”的意思,还可以对该词进行进一步的引申,可以推断其还可表示达成一定的目标要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它还可以表达“完成”或“成功”的意思。可见,单词的基本词义往往不一定是它最常用的意思,但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的语境帮助下,通过积极的联想和引申获得该词的其他意义表达。在使用解构某个单词的具体形成过程来进行新词汇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概念隐喻加深学习者对词语的理解也是教师可以采用的另外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了解了单词的基本意义,但即使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其对一些看似简单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如“The crowd floated through the street”,这个句子看似简单,学生在基本词汇意义的认识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具体的运用和表达上,显然其真正含义显然早已超出了字面意义,如果只依靠句中词汇的基本意义进行生硬的理解和模仿翻译,是不能明白该句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的。这种情况下概念隐喻中的映射机制理论就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对句子进行重新认识和分析。句式的整体把握关键在于对float这个词的理解上,该词的基本意义是指物体漂浮的状态,学生通过对概念隐喻映射理论的学习可以把该词的基本意义投射到句中提到的街道这个具体的场景中去了,那么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句话所描述的是街道上人头攒动,而且人群移动得很快。类似句子如“He hungers for love”,该句运用了属于食物领域的词汇hunger来反映人的情感领域,参照前面例句的分析,如果学生具备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知识,其认知系统中若存在爱情就是食物这样的映射,这句话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除了上文提及的一些具体教学手段之外,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英语学习过程中隐喻的普遍存在性,再逐步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习惯并将其运用到每一个细小的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学习中。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中有这样一个句子“People are plants.”这个概念隐喻说明人会像植物一样枯萎老去,人的一生会经历生、老、病、死。类似的例句有“Age withered her.”(岁月让她显出了老相)、“He is a green hand.”(他没有经验,是个新手)等等。学生如果没有具备这样的隐喻思维能力,对上述句式的理解就会有很大的困难。赵艳芳 (2002)[3]提出“常规隐喻是一个语言经验和文化的沉淀”,要促使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积累隐喻,只有在具备了充分的常规隐喻积累以后,才能更一步地进行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隐喻的创造。胡壮麟 (2004)[4]也主张“一代人的隐喻是后一代人的常规表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隐喻现象泛化,对隐喻现象的关注应该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包括听力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时都不应该忽视隐喻的存在,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渗透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不应该有主次轻重之分。隐喻往往传递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因此隐喻翻译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将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传递出来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意图。除此之外,优秀的译文更应通过自我的再创造得到新的连通跨文化的新喻体意象,使读者能够更加明了原文所包含的深层次含义。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要特别注意翻译过程中源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较易出现文化亏损,如若对源语的文化模式进行生硬处理的话,必然会导致跨交际出现困难甚至失败。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倡隐喻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更能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技能,具备了新型的隐喻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精确地理解原文、表达原文,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这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讲具有极大的价值。
教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过, “科学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所依赖于感官的证明者要比其他事物都多,感官才是记忆的最可信的仆人。”[5]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往往感到对于隐喻的理解和翻译比较棘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英语与汉语这两种语言发展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英文中都存在隐喻现象,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英语隐喻所涵盖的英语文化信息入手,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进行语言的学习,并有意识的培养其英语交际能力。例如学习英美文学时,人们会很容易注意到大量的经典英美著作都体现出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现象有着巨大的背景差异,所以在学习英美文学的同时学生也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环境,当然这个双重学习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推荐和指导下自主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进行信息的原始积累,这对于下一步深入的赏析和理解会有巨大帮助。因为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知识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对具体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广阔社会时代背景的介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选择和推荐作品时,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大体来说所推荐的阅读材料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要包含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充满兴趣阅读完成后有一定的满足感。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隐喻主动进行翻译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语料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直观生动的向学生展示英美国家的文化,电影欣赏就是其中一种常见并有效的教学方法,电影是表现一个国家文化的艺术形式,它采用浓缩的形式反映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或几个侧面并用生动的表现手法使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利用电影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生动的演绎,电影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因此足够能吸引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英语隐喻翻译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
隐喻翻译教学是指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隐喻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行引导,并以相关隐喻认知理论为依据,采用对英语语料中所呈现的隐喻展开教学、讲评及学生实践和测评等方法,以达到提升学习者综合翻译技能的教学模式[6]。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隐喻表达式的具体内容、隐喻翻译的意义以及学生的翻译实践三方面进行具体的隐喻翻译教学,以期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新英语教学模式。尽管隐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教师仍需要给予专业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隐喻思维习惯和运用这种思维进行翻译创造的能力。要使学生在翻译理解时能真正沉浸于隐喻学习氛围之中,大学英语隐喻翻译教学所选的材料就要侧重包含隐喻的等语篇,如文学作品的节选等。语篇中语言的精彩之处及学生理解和表达困难的部分应该成为教师重点选择的对象,并就这些选择展开讨论和赏析,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有利于隐喻思维的养成。运用隐喻翻译的思想进行英语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在不同的认知领域中体验隐喻被赋予的丰富意义。隐喻本身是大脑和经验的产物,学习者只有坚持不断的体验才能获取隐喻所被赋予的更深意义,教师开发学生隐喻翻译能力的过程要求学生将其主观判断与经验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学生也要主动获得这些隐喻思维模式,并运用隐喻思维进行翻译训练。课后针对学生独立完成的翻译作业,教师应详细地点评作业中出现的隐喻,为学生提供参考,以便其能在课后自学时修正自己的思路,更有效地积累翻译的经验。以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思路为例:
第一,“A man rises from his sound sleep,because of the siren call,which is electrifying.”本句中最难理解和翻译的词是electrifying,从隐喻角度切入能直观认识到该词的原意和electrify同源,该词的接受方应该是人,虽然有的学生将该词译成“惊天动地的”,看似表达出了该句的情境,实则没有体现出该词所包含的隐喻意义。该词其基本意义是“making people feel very excited”。因此在点评这类翻译时,教师应该针对词义的理解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知道诸如此类的句式,词义的精准理解是翻译所必需掌握的关键点。
第二,“Race is a pervasive and troubling fault line in the American’s life even as the new century begins.”在很多学生的翻译作业中,最难理解部分体现为对fault line这个词的翻译上,依据字典的帮助该词容易被被译“分界线”或“分裂的因素”等,原词的基本意义虽然都已表达出来,但具体到该句子却没能将词义全面完整地表述,因为fault line本身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地质学里该词有“危机”、“一触即发”等意思。在利用隐喻思路讲解该句的翻译时,教师首先应分析该词的原意和引申义,才能将其核心意思充分体现出来,之后再利用概念隐喻中的映射理论,同第一个例句的分析类似,引导学生挖掘句中所指的“美国社会”这一目标领域,通过这样具体的层层解析就能准确找出一个能体现完整词义的译法。
传统翻译教学往往缺乏实际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语料的准确意义建构产生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导致学生的翻译实践欠缺生动。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翻译教学目标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传统意义上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翻译技巧不可缺少,但新教学改革形势下教师更应避免一言堂的现象出现,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简单来说,要让学生自己进行翻译探索,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将自己原有认知的经验累积运用到新环境中去,达到提高自身独立的翻译能力终极目标。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转换处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教师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忽视隐喻的普遍存在,对每一个隐喻材料进行翻译和充分的分析,并利用概念隐喻理论中源域和目标域的观念向学生分析该隐喻的形成和结构,提高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和隐喻翻译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另外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时,学生需要有一段固定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翻译实践,教师在学生完成翻译练习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我的翻译体会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学生之间开展小组互动评价,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积极性,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对自己和他人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并做出积极的反馈。师生、学生之间利用上述方法可以进行充分交流和讨论,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使其对所学隐喻翻译知识也能拥有更全面的理解,学生合理翻译语料并能对之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
隐喻翻译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更为形象生动。同时,隐喻教学还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基本词汇学习,并能增强其辨析和使用延伸义的能力,提升学习者用隐喻思维解决问题和进行有效的交际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长期的努力,有待于外语教学者对英语隐喻更加系统的研究。英语翻译教学导入隐喻思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改创新将有助于达到英语教学更高级的目标,在当前积极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实验价值。虽然隐喻翻译教学法是个新生事物,学生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才能对隐喻产生基本认知层次上的理解,但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将这种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运用还受到隐喻本身特定文化属性所带来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教师要认真准备,精心选择翻译材料。隐喻翻译教学法的推广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领会原文、精确翻译,一堂优质的英语翻译课程需要综合选用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新型隐喻翻译教学方法的补充,二者的结合更能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新隐喻翻译教学观的发展更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6.
[2]王 寅.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30-32.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35.
[4]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1):43-45.
[5]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 (译).大教学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15.
[6]李卫清.大学英语教学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