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深刻解读

2012-04-12王雅维

时代农机 2012年9期
关键词:儒家子女家庭

王雅维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1 传统孝道的历史意义

“孝”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孟子,孔子,荀子皆有关于孝的论述,并于秦汉之际成书《孝经》。其内容可用十二个字概括,即:敬亲、奉养、伺疾、立身、清诤、善终。

(1)传统孝观念中的“养亲、敬亲”具有普世价值。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养亲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养,子女在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养和教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身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然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怎么能对他人、社会、国家奉献出爱心?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价值。

(2)孝观念中的“亲亲、敬长”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产生的。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关系,调节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孟子则说:“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孟子公孙丑下》)。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也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我们敬重父母,也应该敬重由父母创造的生命。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都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指的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会强调对待师傅要向对待父亲一样。朋友关系一样是由精神或文化的关系而产生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我们求友的目的就是借助朋友之力来充实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因此,友道实为师道的扩大,中国的师友关系一样是导源于孝道的。如此看来,孝道是中国文化与社会历史横向延伸的根据与出发点,是贯穿天、地、人、己、子、孙的纵向链条。

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究一个“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对兄长之尊重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这样将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等等,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果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都做到了“亲亲”,“敬长”,那么整个社会的稳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3)统孝观念中的“立身扬名”之孝造就了许多忠君爱国杰出的英才。“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立身然后方可言孝。而中国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这三者之间虽有区别,但总体看来,都已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内伺候父母的范围,而是一种社会的事业。众所周知,儒家对“立身”最为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始终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在于治平,在此意义上,立身之孝就会导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国事关怀。传统孝观念强调对父母的遵从,因而父母教诲的权威性在古代社会是不容置疑的,其影响是终身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飞的母亲为勉励他英勇抗金,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杨家将满门精忠报国,前赴后继,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妇的淳淳教诲与榜样示范;汉代的司马迁为了了却父母的宿愿,宁可承受着沉重的打击而隐忍苟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记》。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也为社会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英才,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所创造的业绩,正好也说明了在古代社会中亲亲的爱国可能,

2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实践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是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利益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统一。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引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3 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方式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证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也正是在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华夏儿女给孝道赋予了新的含义。

(1)孝道表现为回报父母及长辈。现在越来越多的子女没有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但是也总会抽出时间看望父母,将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铭记在心。

(2)孝道成为了情感的现实表现。2012年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为其母亲庆祝90大寿,拜寿时当场跪在母亲膝前,说:“母亲80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周其凤含泪哭诉,最后母子二人抱头流泪,现场围观的群众也被这一场景所感动,有的鼓掌,有的跟着默默流泪……男儿膝下有黄金,一生只跪天地与父母,男人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北大校长跪母拜寿,抱母流泪,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更是现代社会孝道的演绎。

4 结语

孝道没有文字之分,没有民族之别,没有信仰之异,没有国界之区,没有时空之限。它是人们灵魂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类生命共同的大道,更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今天,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孝道观念,深入到千家万户中,需要从理论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1](晋)郭璞.尔雅[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胡平,陈美兰,孝经[M].上海:中华书局,2007.

[3]张燕婴.论语学而[M].上海:中华书局,2006.

[4]杨伯峻.孟子 公孙丑下[M].上海:中华书局,2008.

[5]张晓琳.论语颜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陈爱平.孝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7]檀作文.颜氏家训[M].上海: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儒家子女家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