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教育发展互动机制以及教育资源的整合

2012-04-12赵秀芝

时代农机 2012年9期
关键词:进程教育资源城镇

赵秀芝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1 教育与城镇化的相关性

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获得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城镇化的进程也要依赖教育发展才能够得以前进,二者呈现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现象。利用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Management)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两种基本资本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产生更大的效益,就要注意人力资本的投资,尤其是教育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相对物力投资而言,产生的效益要更让人满意。当劳动者的知识素养提高后,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城镇工作高待遇、环境好的促使下,很多的人就会向城镇“靠拢”,增强人口的流动性。这就展示了城镇化的过程:农村人口不断的向城镇聚集。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在推动农村工业集聚、升级的前提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和第三展业,进而完成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完成这个伟大战略,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动力。但是目前农村教育却不尽人意,还有比较严重的辍学的现象,九年义务教育无法完成,甚至还有一些文盲。这就解释了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为什么不尽如人意了。

教育和城镇化要保持一致性,只有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才能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农村的教学质量,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一个有效办法。

2 教育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动力和支撑

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就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的粗放型变为集约型。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育完成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的任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个人经济利益。有关调查显示,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平均教育时间多一年,就会提高大约9%的生产率。

当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镇时,就产生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劳动者是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追求更多、更大的效益,就要求劳动者的素质必须达到标准。

无论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优化升级,都需要有专业素质的人来完成。尤其是第三产业,其发展和优化需要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完成。

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改进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布局都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步骤。无论想要完成其中的哪一项,都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持。如果不关注这些,将城镇化仅仅当做一个人口的转移过程,那么,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就都只是“纸上谈兵”,并且更无法完成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现代文明的普及。根据我国目前农村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的进程来推算,直至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会完成一半以上,而相应的被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约为两亿人,占农村人口的2/3左右。这个过程的完成,将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过程。

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加快,也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并从事不同职能的工作。为避免“贫富差距”所造成的“贫民窟”现象,城镇要满足这些劳动者的工作需要,提供尽量多的岗位,令其有充足就业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又会被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所限制。如果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之后,能够很快地接受和适应生活,并容易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那么劳动者的生存压力就会减少,并减少与城市之间的摩擦。因此,教育在为城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和支撑。

而在城镇化的要求下,第一产业对劳动者要求一般是初中文化即可,但是,第二产业一般以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而第三产业要求最高,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胜任。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强农村教育建设,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3 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教育资源整合的措施

(1)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近几年来,在县域教育系统中,薄弱学校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应该加大对一些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建设,让教育资源优质、令人满意。要注意县城的发展趋势,根据其发展做好对教育的规划。在教育预测、规划、教育经费投入和学校布局等方面事先做好准备。为“扶持”薄弱学校,可以采取原址改建、扩建等方式扩大学校的规模,同时使办学的基本条件有所提高。还可以采取集中、联合的形式,使学校的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例如将两个邻近学校合并为一所,但是却有两个校址,在同样的师资同样的领导的情况下,不仅将原本弱小的学校变成了有一定竞争力量的学校,还会改变弱小学习散点式分布的弊端,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县城学习走向现代化迈出重要的一步。

(2)突出中心学校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心学校在城镇的中心地位,有利于用中心学校的一些办学理念和标准来影响和带动其他学校,促使整个城镇教育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结合城镇化中的统筹规划,为满足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的需求,应扩大中心学校的规模,时刻本着方便学生的原则进行相关的策略调整,学校要“因地制宜”,顾虑到多数学生的家庭和交通情况进行选址和建设。

(3)资源共享。随着这些年国家对道路的建设力度加大,使不少村镇之间的联系非常便利,这就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投入严重的不足,使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水平均呈现整体偏低的情况。在乡村教育发展中,要借助中心学校的资源,力求让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超出其价值的作用。让中心学校有利于教学发展的资源“辐射”给周边的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

(4)建立城乡师资交流共享制度。农村的许多学校均出现了生源流失的现象,使城镇与乡村的教育处于失衡的状态。生源刘志多半是因为师资水平、教学环境等。而城乡教师待遇悬殊又是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鉴于此原因,就非常有必要建立城乡师资交流的制度,既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鼎力配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大力支持”,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达到“共赢”的目的。合理的安排教育资源,在二者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张黎,余志君.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教育资源整合新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2]玄峰.浅析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

[3]刘世清.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05,(3).

猜你喜欢

进程教育资源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