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耕作机械系统的探究分析
2012-04-12周贵阳1邹响文2巩佰森3
周贵阳1,邹响文2,巩佰森3
(1.邳州市官湖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 邳州 221300;2.邳州市燕子埠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 邳州 221300;3.邳州市戴庄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 邳州 221300)
旱作农业在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们的农业研究重点在水浇地,而相对忽视对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改进。这是因为灌溉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继续扩大已经接近极限,现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和机械作业。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我国旱作农业机械作业有巨大增产潜力。
1 我国农业的发展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
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2 传统旱作农业耕作模式
传统的耕作模式主要由动力原因所决定的,由于传统农具相对落后,导致了耕地破碎深度均不能达到耕种的标准,这需要反复不断进行多项作业。在社会生产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土地无法满足人民的日常需求,导致大批农民大面积山地的开荒、围湖造田、砍伐森林。除此以外,传统旱作农业耕作也带来了许多生态、社会问题。传统农业密集程度高,大多用犁耕地,在土壤表面,以形成一个松散层。雨和强风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尘暴,而导致较低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无法适应的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张。此外,因为人们有没有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导致人力的浪费,并阻碍了人潜能的发挥,也限制了科学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 现代旱作农业机械应用
不同的土壤耕作机械,其工作部件的结构和性状不同,在作业时程度不同地分别或同时起到切土、剪裂、破碎、翻转、推移、疏松或压实等作用。不同类型的土壤耕作机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的土壤、气候和作物条件,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耕作要求。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宜采用土垡不翻转的深松耕机械,如凿式松土机;也可以采用具有良好翻垡覆盖性能的耕作机械,如滚垡型铧式犁;土质粘重或水田地区的土壤耕作宜采用剪裂断条、碎土性能良好的耕作机械,如窜垡型铧式犁、旋耕机等。
土壤的机械组成、物理结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对土壤耕作机械的作业难易、耕作质量、能量消耗等有显著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土壤的适耕性。此外,耕种的适时性对作物产量有重大影响。因此,预先采取综合性措施,使土壤及时处在适耕性良好的状态下,不误农时地使用适当类型的土壤耕作机械进行耕作,并同相应的生物措施、化学措施、排灌措施相结合,就能充分发挥土壤耕作机械的作用,提高耕作质量,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土壤耕作机械的发展趋势
发展各种联合耕作机或耕播联合作业机组,以减少拖拉机进入田间的次数,减轻对土壤的压实;发展驱动型土壤耕作机械,以减少作业机所需的牵引力,避免驱动轮打滑并充分利用拖拉机的功率;使用免耕、少耕法机具,以降低耕作能耗,避免土壤因过度耕作而引起的结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在耕地面积广阔的地区,为同大功率拖拉机配套,发展高速、宽幅、高效机具,同时避免整个机组过重,引起土地深层压实的积累;在地块狭小的地区或坡耕地上,土壤耕作机械仍以小型为主。在结构上,采用低压轮胎和电子、液压部件;在工作部件的研制和设计上,注意利用土壤抗张强度小的特点,以及与生物耕法、化学耕法等相结合,以改善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和整个农业的生态环境。
5 结语
机械系统的旱作农业在未来,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益。在旱季进行保护性耕作机械及节水灌溉机械和其他抗旱灌溉,使用的各种机械和措施,保作物出全苗,实现收获稳定的目的。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旱地耕作机械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度进行量化,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科学水平的系统,促进农业现代化。这需要一代代农业人不断的研究钻研,如果一代代“袁隆平”式的人物不断出现,我国的机械化旱作农业将会提前迎来发展的春天。
[1]李新广,张晓伟.对旱作农业耕作机械系统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31(6):234-236.
[2]单士睿,刘琦.旱作农业耕作机械系统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147-148.
[3]高焕文,李洪文,陈君达等.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