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湘潭交通状况问题引发的哲学思考
2012-04-12刘让新
刘 林,刘让新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1 湘潭交通概况
1.1 湘潭城市概况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地区,湘江中下游,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它不仅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而且是历史文化名城、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湘莲之乡”,城市面积500多hm2、市区人口近70万,而且还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之一。
1.2 湘潭交通概况
航空:湘潭至黄花国际机场路程仅需30min,已开通39条航线,可直飞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曼谷等大中城市。远期规划建设湘潭韶山机场。
铁路:湘黔线横贯市区内,京广线也在市区经过,洛湛线在市境西北经过。正在建设中的沪昆高铁贯穿全境,在市区内规划建设两座大型客运站。京广线湘潭联络线也在规划建设当中。10余家大型企业各有铁路专线与这两大主干线相通。
城铁:长株潭城铁已经进入施工阶段,在湘潭境内将建设昭山,荷塘,板塘,湘潭市四站。预计2014年底前建成通车。公路:湘潭公路四通八达,107国道和320国道构成境内公路网的主干,上瑞高速、京珠高速公路穿城而过,辖区内与高速公路的连接口达15个,湘潭为全国地级市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公路密度大大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港口: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穿过市区,湘潭有集装箱码头,千吨级货轮常年可经洞庭湖,达长江,出上海。有竹埠港、铁牛埠等两个千吨级码头。
1.3 湘潭市政交通
湘潭市政交通以湘江分割,主要划分河西、河东两大块。河西是老城区,也是人口、商业、交通最密集地区,因以前缺乏系统的规划理论和计划,交通路线错综复杂,分布极不规则,支干道分辨不清;河东为新城区,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大致呈正交分布,各类型工业园,工业基地、商业、娱乐、学校按区规划、按需规划,分布合理。
2 市政交通是技术产物的必然
在马克思的经典论著中,马克思把“技术”与“社会化产物”并列,他认为一切社会化的需求产物都是技术成果的必然体现,诚然市政交通作为市民日常最需要的运输方式,也是随着土建、机械、信号、电气等专业技术的发展而陈展出的技术成果和必然实物。技术产物需要人来归纳和总结,同时马克思把人的利益摆在首位,他提出每个人的生存和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最后构成历史进步的共产主义运动。“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任何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认、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一观点指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自然物,更需要人工开物,通过不断的学习、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形成功能更强大的、更新型的、更有实用意义的人工开物。市政交通是典型的人造物,是多学科、多事物的综合与组成,它具有天然自然物所没有的功能和效用,是同人追求最大化是一致的。
湘潭是一个人口众多和密集的城市,其中工人、学生和进城务工者占了相当部分,外出者大多选择陆上交通工具,这就形成了需要大量的城市道路方便出行。早期,由于经济底子薄弱,科技不发达,很多人都选择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同时人口分散性大和稀疏,道路需求量少,由此产生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也很少。然而自行车和步行的外出方式花费时间长,携带物品不便,经济效益低下,还受天气环境的影响等诸多缺点,在交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有其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的提高,大多数人选择了公交和私家车出行,加上大量人口的涌入市区,现有的交通线路明显不能满足运输需求,因此大型的交通建设和交通工具也就产生了。公交和私家车具有运输时间短,运输量大,还可以携大量的实物,经济效益显著,受天气环境影响小等诸多优点,在交通工程与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完全可以用“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要顺从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当自然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要制造人造物来取代自然物”的哲学观点来诠释。
3 快速的市政交通在技术与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性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更本法则,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代化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市政交通作为科学技术的必然产物,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市政交通与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构造,能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货物的运输,业务交流与往来等,目前形成了城市立交,道路交通、地下便道三维交通体系,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它是人类通过自然的事物,如矿石、砂、泥土、水、石油等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灵活运用科学技术,产生出新的自然事物,如混凝土、钢筋、汽车设备、板材等新型的自然事物,且很多劳动资料具有不可恢复性,甚至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还会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带来许多不利的一面,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符合事物的矛盾法则。
针对湘潭的市政交通体系,形成以城市公交和摩托车、电动车、小车为主体,私家车,公用车为重要交通工具的格局;形成以城市快速路为骨干道,主干道,次路为重要交通干线的交通路线格局,重点加强旧路的改造和新路的节能、最大化利用,这是城市交通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众所周知,城市交通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耗用大量的材料、资金和人力,使得各行业协调发展,如土建、建材、电力、冶金、环保等,与之匹配在潭的企事业单位效益显著。与此同时,带来的自然环境破坏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也通过事实不断的发生。城市交通事物属带状物体,具有路线长、占地广、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管理复杂等特点,在日趋增长交通道路建设和旧路改造过程中,拆迁、征地、破坏既有设施在所难免,由此引发的纠纷,甚至触及到民法、刑法事件比比皆是。譬如关于拆迁问题,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拆迁赔偿问题,甲方(投资方)是需要出最低的价,在不影响产品质量和进度的前提条件下,来达到最佳效应,而老百姓因拆迁需迁出所在地,甚至远离家乡和生产资料,获得更大的补偿。现就湘潭九华开发区的新建道路为例,关于拆迁补偿的议题从矛盾观点来领略一下开发的实际意义。湘潭利用九华地处长潭西线和四大桥,连接锰矿、板塘、二环线、步步高快速路等重要位置,带动湘潭东北片区,使之湘潭北部和东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连成一片,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为此湘潭市政府拿出重金发展该黄金地段,并且在新建的道路工程中,对于所占用的农田、民居、厂矿等实施补偿,限于湘潭财政收入耗用大,加上储备资金不足,对拆迁补偿主要采取的是人头核算法,依据当地户口,按人头进行补贴人均在30~50万,对于拆迁的民众实施适用房购买和集中建造,但是当地居民不赞成该方案的人数不在少数。修建道路,建立开发新区是一件好事,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交流,促进就业,农村人口城市化,这是农民最受实惠的地方。然而老百姓认为赔偿费用普遍偏低,对于人口少的家庭显然不利,还见于CPI的高速增长(目前已超过5%,属通货膨胀时期),叫出了人均要100万甚至更高,又加上当地老百姓整体道德素质的低下,引发多处纠纷,严重地影响了湘潭城市交通建设的进度,这已违背了国家利益,充分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即对立和统一性。因此,市政府为化解矛盾也拿出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即解决矛盾的能力,通过专家讨论和现场调查,找出了拆迁-赔偿-道路建设的主要矛盾,即城市交通建设项目中赔偿问题和项目实施进度是工程建设的主要矛盾,技术、管理、资源配置等还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次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还是应按人头赔偿费用的不变,严格控制当地人口出生率的增长,对当地居民实施更实惠的各种补贴(入学、入托、就医、就业、保险等)和待遇,加强当地居民的就业,所拆迁的居民尽量当地化,这些措施实施之后,九华的道路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联通了各大线路的运输,大大缓解了城区交通的压力,为湘潭城市水平提高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4 解决市政交通负面影响的对策
4.1 技术产物的对策
技术的本质,从人类利用自然的视角来讲,技术研究的对象都是“物”,都是自然界。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用、控制、改造、创造和保证自然的需要,并且技术都是为了创新,是实现由物质转化为精神和使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手段,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神奇的物质力量。城市交通发展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与实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政府部门的宣传栏上可以处处看见,其中在原湘潭市政府机关大楼的楼顶上就可以看见这样的宣传幅。技术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生产力的突破口和城市交通运输业的生长点,如果说蒸汽机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大发展,电工、电子、机械提升了城市交通的生产力,推动了城市交通的变革,同时技术也能提高工程质量、降低物资耗用、环境影响、资源利用,可以直接带动城市交通的优化和经济增长点,如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可以很明显地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现在很多道路上都安装有太阳能、风能线板,汽车可以用来高速行驶,道路可以用来照明、监控和实施交通管制,减低了汽油、柴油的消耗量同时也较少了有毒尾气的排放,道路交通安全也得了保障。
4.2 管理方面的对策
由哲学的系统观可知,个体是整体的组成部分,整体决定个体,同时个体对整体又具有反作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管理部门、司机、行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湘潭城市交通司机在驾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礼让行驶的原则,一味地超车、抄牌、打手机、吃槟榔等违章和陋习应,采取教育为主的手段,使其充分了解城市交通不良习气驾驶的严重性,尽量使交通事故降到最低。“社会主义舆论制度来源于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建立在公民自由平等的政治基础上。所以让社会舆论来监督湘潭的交通事业,只要言之有理就必须虚心接受,政府为各部门和个人拿出相应的奖惩措施,让湘潭改善交通环境来提高城市品位。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