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模式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2012-04-12刘新庚韩慧莉
刘新庚 韩慧莉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是关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实施的运行方式。模式(pattern)亦译“范型”,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57页。是事物的标准样式。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4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8页。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模式,应该是其建设实践中相对稳定、约定俗成、被实践检验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是为完成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而设计的一种既有理论为指导,更有具体操作步骤的结构性整体。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逻辑性强、内发力足、简便易行、特色鲜明的操作模式。它是建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可从根本上决定其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思想道德教育建模方面,西方国家曾先后建立过“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示范、模仿的德育模式”、“自由选择德育模式”等,③李康平:《德育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116页。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多不适用当代中国国情。我国学者也先后提出了“榜样示范德育模式”④李伯黍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叙述、评议、辨析德育模式和自我教育德育模式”⑤吴亚林:《德育创新论》,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生活德育模式”⑥汪凤炎等:《德化的生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和谐德育模式”⑦赵新燕:《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模式构建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等德育模式,但至今尚未形成我国比较公认的权威现行模式。因此,探索其建设模式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一、“三位一体”建设模式的主体内涵与框架设计
所谓“三位一体”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是指需要系统建构的“‘治道’内化·实践外化·品牌升华”三位一体的公民思想道德提升范式。它是依据现代公民教育的历史使命与现实平台,针对现代公民思想道德的时代特点,综合运用伦理学、教育学和思政学的科学原理与方法理论而创设的一种新型操作范式。其基本内涵是:“治道”侧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化,实践侧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化,品牌升华注重内化与外化两条途径的整合;三者联合实施,辩证统一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全过程。
依据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需要经过两次转化,即“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由于一定的品德认识必须经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作用,才能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因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公民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知,即思想道德认识,认识是行为以及行为习惯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产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品德认识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社会成员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公民道德建设模式必须以“治道”内化为基础和前提。行,即思想道德行为,行为是一个公民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公民思想觉悟高低、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反过来又可以加深公民的认识。为此,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必须以实践外化为归宿和落脚点。①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106页。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教育过程的“适应超越律”,我们可以将“品牌升华”环节设置成整合“内化”与“外化”的纽带。通过设置道德品牌创新平台,制定道德品牌评价指标,以总结评估和表彰为手段,激励和促进公民在内化和外化的实践中,努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品位。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打造道德品牌,促进公民道德品位的升华。品牌升华环节也是将“内化”与“外化”两个环节整合到道德品牌创新平台的关键,由此形成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治道’内化·实践外化·品牌升华”三位一体的实施模式,搭建出了一个理论底蕴深刻、实践逻辑严谨、长效性强运行简便的操作平台,能够为现实实践提供常态化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机制。
其模式的主体框架可具体创设如下:
(一)以创新道德教育方式为主渠道的内化工作体系
内化指“内心游移”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998页。,是指公民在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③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石与根本是“治道”内化。道德教育是向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治道”内化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由于受到历史环境和经验等各方面的限制,已不适应当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必须创新道德教育方式,改进道德工作方法,建立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内化工作体系。重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在社会活动中加强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化与渗透,使公民在提高修养的过程中自觉认同并日益强化科学的道德观念。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化是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化要求创新道德教育方式,充分发挥道德教育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公民接受先进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的主要渠道。公民道德教育可以直接传授或间接渗透给公民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发展公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公民道德教育还是公民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摇篮,不仅让公民在唯物史观与历史辩证法的互动中,提高道德辩证思维的能力,而且可以将科学的道德理念与自己的立场、观点融为有机的整体,转化公民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与人生发展的理论眼光与实践智慧。
当前,应着力完善创新道德教育方式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内化中的主渠道作用。第一,创新道德教育方式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创新道德教育方式是“治道”的主渠道,一定要以为人之道为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公民德育行为。第二,创新道德教育方式要锤炼道德渗透艺术。创新道德教育方式应以为学之道为本,这就必须善于将“为人之道”渗透到“为学之道”之中,要努力探索高效实用的方式方法,增进公民在道德教育中的参与,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渗透。第三,创新道德教育方式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尤应着力使公民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和生产实践相联系,着力帮助公民认同主导的荣辱观。第四,创新道德教育方式要充分开发道德教化的新媒体。应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生动形象地进行思想道德教化,大力提升德育效果。
总之,注重创新道德教育方式、强化道德内化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须环节,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公民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以为人之道为核、以为学之道为本”的理念,大力完善以创新道德教育方式为主渠道的内化工作体系。
(二)以落实社会管理与实践为载体的外化工作体系
外化“谓外表变化”④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3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0页。,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⑤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与必经环节是实践外化。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是道德教育活动的必要延伸,同时也是道德教育活动的补充、拓展和深化,是提高公民分析社会道德现象、解决自身道德认知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管理与实践可使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塑造自信开朗的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得以提升。
社会管理与实践是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的补充、拓展和深化,是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外化的主要载体。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那些能载运教育因素的活动及过程”⑥张澍军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即“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人们自觉设计并实施的能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发挥出教育作用的所有活动及过程。”⑦张澍军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载体就是这样一种活动与过程,是指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寓于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中,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使公民在参加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教育的方式。它是思想道德教育者为了向公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并实施的能够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的活动及其过程。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作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载体,具有以下明显优势:一是潜隐性强。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是公民乐于参与的形式。通过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使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效果较好。二是统一性强。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作为载体能很好地实现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三是主动性强。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中公民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客体主体化,使活动载体能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当前,应充分发挥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中的载体作用。第一,要完善机制,落实制度他律。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领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等,加大扶持,积极引导,探索科学实用的方法。第二,要注重拓展,推动道德自律。应建立各类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基地,重视基地建设,促进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开展,确保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第三,要营造全员氛围,调动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中来,参与到思想道德建设中来,促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砺炼升华。
总之,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实践外化”,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通过社会管理与实践砺炼素质、提升品位的重要环节。必须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以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外化工作体系,逐渐形成“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双驱互动”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三)以打造道德品牌提升道德品位为目的的平台体系
平台“泛指基础环境”①林志伟、何爱英主编:《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515页。,通常是指为事物发展所提供的环境与条件。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认为平台一词主要是由建筑及计算机科学领域引申而来,泛指为开展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基础条件,或协作者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学习的载体。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种意识形态活动,无论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还是思想道德实践行为的落实,都需要一个长效的、健全的支撑平台。“思想道德建设平台”在学界多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加以使用,一切汇集了思想道德建设要素的载体均被称为“平台”。这里,我们可以把“平台”看作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总和,既包括思想道德建设的诸多具体方式,也包括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各种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活动形式。诸如社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机构、思想道德建设的群众组织、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环境、思想道德相关沙龙等各种相关实体、中介及其活动。这个平台作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基础和运行环境,其基本功能是承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部活动,包括其思想道德建设“‘治道’内化”和“实践外化”的各个环节,它是连接“‘治道’内化”和“实践外化”的纽带,使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内化和外化的功能得以统筹实现。因此,这个平台是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操作系统,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导向性十分鲜明,其目的要有利于公民道德品位的提升,是公民思想道德品质升华的“温床”。这都是由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育人特性从根本上所决定的。
根据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导向,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的原理,我们可以围绕“品牌升华”这一核心目标来建造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品牌升华”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品位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充分调动公民自身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激励和导引其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其基本思路,是要搭建一个思想道德追求的“品牌平台”,帮助公民树立思想道德发展的品牌意识,以品牌推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活动的繁荣。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治道”内化和实践外化培育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品牌评价指标,以鲜明而高尚的道德目标导向,激励和促进公民不断追求道德品位的高境界,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升华。
因此,我们主张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平台,是一个以打造道德品牌、提升道德品位为目的的操作体系,是一个整合内化与外化整体功能的运行体系。其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可将其具体化、生活化为“五高”指标体系,即“思想素养高,学习品质高,实践能力高,言行品位高,工作效率高”。用此“五高”指标体系来评价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其针对性和激励性强,目标明晰且操作简便易行,能大力彰显“治道内化”模块和“实践外化”模块的效能,着力倡导会做人、会处事、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会创新的行为修养,着力激发公民追求思想道德升华的创造力,着力打造社会培育人才的现代特色。
为此,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坚持“素质提升·导向辐射”的理念,开辟“创建平台·打造品牌”的实施途径,建构“导引服务·竞赛规范”的运行机制。具体建设可以采取系列举措:第一,建立健全“五高”指标体系,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内化”与“外化”过程的引领体系,鼓励广大公民积极解放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操行的时代品位,激发思想道德创新热情,催生和促进公民思想道德发展的优秀品牌。第二,导引服务,统筹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应由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负责,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指导,党政综合办统筹部署,相关工作部门具体贯彻落实,将公民思想道德品牌打造与推广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融为一体。第三,系统安排,狠抓落实。将品牌培育贯穿到公民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每年初部署“治道”教育、实践教育和“五高”竞赛,导引个人与团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采取专项遴选资助等措施予以激励;每年中进行检查督导,定期举行公民思想道德内化、外化成果报告会和心得体会交流会;每年末对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公民及其先进团队进行总结、评优与表彰,注重彰扬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
二、“三位一体”互动运行机理探讨
“‘治道’内化·实践外化·品牌升华”三位一体的公民道德建设模式,其内在逻辑联系严谨,其运行分工明晰,其功能互补性强。创新道德教育方式以道德灌输与渗透为主,着力道德传承与碰撞,旨在促进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治道”内化;落实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活动为主,着力道德体验与磨砺,旨在实现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践外化;品牌打造活动以组建思想道德建设平台、统筹内化与外化为己任,着力打造道德品牌,旨在激励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品位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道德建设的宗旨、理念、功能、运行的场合和方式等各方面互为补充,共同承载着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
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内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外化”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反馈调节和重新教育的阶段;①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有的学者则认为,“内化”和“外化”两次转化的规律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②储培君等:《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我们认为,当前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应该是个多层次、多方位、多环节的内外因素交叉重叠的对立统一体。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结果。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二者共同推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过程的不同阶段,同一因素有时充当内化与外化不同的作用。因此,就必须有一个顺应社会要求、符合道德发展规律且能统筹二者的道德升华机制。这正是“三位一体”道德建设模式的创作主旨与价值所在。
“三位一体”道德建设模式的互动运行机制可作如下设置:
(一)以内化为主导,内化与外化结合。
所谓“治道”内化,是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公民将社会要求的“道”(一定社会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融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5页。思想支配行为,思想道德教育内化的素质一定程度上要推动和决定思想道德实践外化的表现。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治道”内化,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内在素养的主导方式,是现代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教育者向公民传授科学的道德理念,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它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是促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基本环节,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激活公民在内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起公民对所学思想道德内容的兴趣和主动实践的热情,达到认知与实践的最佳配合,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追求的目标。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核心与关键是实现思想道德建设“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的真正统一。推进内化与外化的结合,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观念创新。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须摈弃一些只重视理论灌输、只强调内化的传统观念,要强化时代意识,既需坚持内化的主导地位,又不可忽视外化的主体作用。应该将内化与外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进行。二是机制创新。在“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在关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实践环节的创新与改革的同时,从组织管理层面、战略决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予以更多的注意和思考。三是实践创新。实践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必需环节和重要方式。应开展有益公民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使公民自觉地体验其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深化对自身道德潜能的认识,自我感悟怎样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二)以外化为常态,内化与外化互补。
所谓“实践外化”,是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公民通过参加社会管理与实践活动,把自身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自主地转化为外在行为的活动。外化阶段主要解决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之间的矛盾,促进受教育者将个体道德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行为和行动习惯,引导受教育者在改造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行转化。④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外化”,是高等教育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砺炼、升华道德品位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民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公民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行为素养的主要途径。因而,“实践外化”是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常态性行为。仅仅依靠内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光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必然误人子弟,必需实践外化的有力参与。“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实践方式在高校理工农医类学科中的有效运用早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特色,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也应如此。要让公民更真切地了解社会,关注适应社会,用道德理论指导道德实践,又从社会实践回到道德理论反刍,这就是我们主张“三位一体”的运行方式,即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实践外化”为常态,实现外化与内化的互补。
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有着奇妙的功能互补性。内化注重公民思想道德认知领域的提升,外化注重实践领域的提升。内化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思想道德建设的外化;外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思想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塑造人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内化可以使公民形成道德新观念,外化能够使公民做出道德新行为。内化与外化是构成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三)以品牌为导向,促内化与外化互动。
这里所言的“道德品牌”,是指对公民这一特定对象而确立的高尚的道德目标体系。因此,道德品牌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正因为如此,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就应该大力打造品牌升华平台。要通过建立这个平台,整合“内化”与“外化”的整体效应。其实质,就是要通过道德品牌的导向与激励,促使公民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两次转化,即“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达到思想道德素质升华的目的。显然,我们主张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模式中的“品牌升华”环节,是联系“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两个环节的纽带,也是“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是强化科学导向促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
以道德品牌为导向促使内化与外化的互动,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公民成才的客观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与外化相互依存,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同时,内化与外化又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所以,坚持道德品牌的导引,促进其内化与外化的互动,是实现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的必然而有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