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西 文 化 差 异 与 英 语 教 学
2012-04-12靖雅君
□靖雅君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人类交往的空间在不断扩大,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也随之与日俱增,但交往的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而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在不同国家的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文化冲突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一、文化差异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社会的发展历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由于地理情况以及种族不同,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在本土经过长年的积累和改进慢慢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族群在交流过程中矛盾的出现,这就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交际障碍。Peter Stevens 的“文化障碍理论”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说:“文化的不同,可以导致严重的沟通障碍。”
二、中西方文化冲突及其原因
西方文化是指现代社会西欧与北美文化。它起源于古希腊文化、罗马帝国,由西方行为规范、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构成。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支,具有其唯一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一)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碰到的文化冲突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比较热情,当双方第一次见面时,就会问到对方的年龄、职业、家庭出身、家庭关系、宗教信仰、婚姻状况、个人收入、个人嗜好、健康状态等东西,这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但在西方人眼中,上述的东西都已经涉及到了个人隐私,所以他们比较反感这样的问候。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在西方,当决定去拜访某人时,他们会事先商定好时间和地点并准时赴约,而中国人则有时并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比较谦虚,在与人交际时,当受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会将高兴藏在心中而不外露,往往还会以推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很自信并乐于接受赞美,往往会以“thank you”来回应赞美。中国人认为西方人太不谦虚,相对应的,西方人则会认为中国人没有真实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是不真诚和不诚实的。
节日上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节日方面。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风俗节日,中国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西方国家则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和另外一些宗教节日。逢年过节或者有宴会邀请时中西方人都要送礼,但是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礼物的态度也很不一致,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接受后一般也绝不会当面打开。但是在西方,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 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和道谢。
除了这些差异以外,中西方文化还有其他的不同,比如中国文化为伦理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宗教文化。中国文化注重整体,因此“我们”的观念在中国极为流行,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所以“我”是最主要的等等。
(二)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一是世界观不同。中国人认为世界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不断运动的,是“二”即阴阳,是动态的,《易经》就是讲述变化的道理的。西方则倾向于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确定的、静态的对象,世界的本源是“一”,是一个确定的、静态的东西。
二是思维模式不同。不同的世界观也造成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人喜欢细部感知、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而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感知、意象思维和类比推理,因此,中国人在对待人和事情上,喜欢凭直觉办事,比较重视经验的作用。“以己度人”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中国人说话喜欢绕弯子,不直接去表述自己的想法,西方人说话则喜欢直来直去,有一说一就是两种思维模式不同所造成的结果。
三是价值取向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它是人们的处世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基于各种文化对行为规范以及道德准则判断标准的不同,所以每一种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就有所不同了。在这种价值取向的作用下,中国人讲究“仁”,而西方人讲究“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尴尬的出现,作为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去灌输跨文化交际知识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转变授课观念,鼓励学生阅读。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一些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的书籍,学生可以便捷地了解到西方文化的特点,明白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等。另外,学生在自己空闲时间也可以去读些西方的文学作品,或者也可以读一些现时的报纸、新闻、评论等更加丰富的材料,在学生受到英语的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英语课堂的文化量也随之增加了。通过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国家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多途径地了解、学习西方文化。针对文化差异展开教学并适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首先巩固了从书本及课堂上学来的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逐渐积累背景知识。比如创办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等就是很值得提倡的一些形式。另外,组织学生多看英语电影,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了解西方的社会文化。以“Family Album U.S.A.”(走遍美国)为例,内容涉及美国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突出了最新的交际教学法,具有很浓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学生很容易也很乐意接受。
(三)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 非语言交际也起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之外的所有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实物、图画、服饰、体距等来传达信息。以中西方人交谈方式为例,中国人崇尚“沉默是金”,但西方人却觉得这种做法让人很不舒服,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当和别人聊天交谈的时候,听话人一定要长时间注视着说话人的眼睛以表示对说话人的尊重,而中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四)提高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是关键的一环。作为英语教师, 首先自身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跨文化意识,要教会学生在什么场合该如何表达自己想要表述的思想。因为在我们国家很多教师都没有出国的经历,对西方国家的了解也仅限于电影电视上,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没有直接的接触,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平时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能够在交际和教学过程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标准的英语来授课,这样既能够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
(五)培养学生“第三种文化”文化理念。“第三种文化”其实就是指中西文化的融合。跨文化冲突的结果往往有三种,第一种就是文化的融合,第二种就是文化的取代,第三种就是文化之间脱离接触,这是最糟糕的结果。所以,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生就要有文化融合的观念。心理上接受外来文化,承认在文化上的差异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同时也要树立自己文化的主体意识,继续维护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优秀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秉持开放的态度,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洋为中用”、“中为洋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显得文化世界里异彩纷呈。在对待文化差异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评判哪一个更好,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在双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中西文化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多元共存。正视中西文化差异的事实,通过学习,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并努力避免冲突的发生,才能很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华厚坤. 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陈晓梅.全球化文化整合与跨文化交际[J]. 海外英语,2011,(1).
[3]邵颖. 中西方文化差异[J]. 青春岁月,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