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新理念——从西方家庭治疗理论谈起
2012-04-12孔芳
孔芳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山东淄博255100)
家庭治疗理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它首创性地把系统论的观点引入到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指出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对个体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交往模式或者不良的家庭结构引起、维持和发展的。家庭治疗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与传统的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理论相比较,突破了过去只关注个人内在心理冲突、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局限,把个体及其症状放在家庭系统中进行审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270-275
关于家庭治疗中对家庭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解,结构式心理治疗代表人物Minuchin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父母既是狱卒,也是囚徒——而孩子既是囚徒,也是狱卒。”“孩子抛出鱼饵,父母便咬住,就像鱼一样被他们的孩子捕获……钓鱼人和鱼之间存在一个环路,你们在这两者之间游弋,时而是钓鱼人,时而是鱼”。[2]9
家庭治疗理论不仅可以用于家庭治疗,而且在家庭教育领域,它也可以带给人们许多思考。合理借鉴家庭治疗理论的相关理念,将促进我国家庭教育逐渐摆脱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教育信念,不断发展成长,避免陷入各种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儿童与家庭的分离
(一)家庭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任务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在家庭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任务。比如在第一个阶段——新家庭的形成阶段,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家庭界限的形成和相互适应。该阶段的任务不能较好地完成,将直接导致新家庭的解体;第二个阶段——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开始,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夫妻次系统和亲子次系统的和谐互动、促进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第三个阶段——孩子开始离开家庭步入学校或其他社会环境,此时开始,家庭开始行使促进孩子从依赖到逐渐分离的功能;第四个阶段——孩子离家或结婚,这是从部分分离到完全分离;第五个阶段——夫妻一方到双方去世,完成家庭最终的分离。
(二)儿童发展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儿童与家庭的分离
在上述家庭发展的阶段及任务描述中,如果把孩子出生到结婚的一段抽离出来,能清晰地发现,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孩子与家庭的逐渐分离。这与传统中国人对家庭概念的认识有很大的出入,大多数中国人“家”的概念很浓,不能接受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离开自己的现状,始终强调家庭大团圆和家庭成员之间的高度依恋。在一些咨询案例里,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情感需要期望把孩子定格在童年期那种乖巧的特定阶段,或者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这是非常自私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孩子自我分化水平极低,不能顺利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根据家庭治疗中家庭发展的阶段论观点,当孩子表现出“调皮,倔强,不听话”等特征时,正是孩子不断成长、不断与家庭分离的典型特征,家长应为此感到高兴、满足,而很多中国传统家长对此体会到的却是恐惧或担忧,以为孩子变坏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不清楚家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事实上,只有促进个体与原生家庭的不断分离,才能造就成熟的个体,适应个体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家庭教育目标缺失导致的家庭教育问题
西方心理学家David Levy认为,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母亲的过度保护,同样,中国家庭也不例外,过度保护与过度满足是当前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特征。当大多数父母为孩子的懒散、毫无竞争意识、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伤透脑筋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家长对孩子要求的无原则的满足,使孩子丧失了基本的行为动力。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更要不得,这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孩子与家庭的分离完全南辕北辙。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能够使家长在认清家庭各阶段任务及目标的同时,头脑清晰地采取更理性的家庭教养方式。
Bowen在其多世代家庭疗法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主要体现在个体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上。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未分化的个体则难以脱离别人,生活完全被其他家庭成员或自身情感所驾驭,事件应对方式上以盲目依附或愤然拒绝为主,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理性分析,做出合理选择。Bowen的上述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家庭教育过程中促进子女不断分化的重要性,再次印证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儿童与原生家庭的不断分离。
二、家庭教育的根基——保持家庭界限清晰
(一)家庭界限的类别与作用
在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中,首先强调家庭是一个系统,它又由不同的次系统组成,主要包括个体次系统、夫妻次系统、亲子次系统、手足次系统,等等。每个次系统都有自己的界限,使自己与其他次系统区分开来。结构派家庭治疗师Minuchin对界限的功能做了如下的描述:“界限的功能是维持系统的分化(differentiation)。每个次级家庭系统都有特殊的功能并且对其成员有特定的要求;次级家庭系统从其他家庭次级系统的妨碍中获得自由的程度预示了在这些次级系统中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程度。”[1]274
家庭的界限决定了家庭成员能否加入某个次系统,并以何种方式加入该次系统。它有三种不同的形式:清晰型、纠缠性、疏离型。清晰的家庭界限可以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家庭各次系统内部或次系统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支持的功能;当家庭界限过于纠缠时,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信息散乱,关系密切,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过度纠结,会导致部分家庭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行为有太多的干扰,一部分成员逐渐失去独立自主性;当家庭界限过于疏离时,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较为困难,关系疏离,随家庭界限疏离程度的增加出现过度强调自我的现象,面对某些压力事件时找不到应有的支持系统。[3]273
例如,当夫妻俩人因为经济拮据而吵架时,女儿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母亲一边,指责父亲炒股赔钱,还不知道心疼妻子,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这是典型的家庭界限不清,女儿挤进了夫妻次系统内,女儿的行为不会给母亲带来好运,父亲会把女儿对自己的背叛迁怒到妻子身上,过度纠缠的家庭界限只会给这个家庭带来灾难,使家庭系统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同样的例子是,当另一个家庭中的母亲向已经高中毕业的儿子哭诉丈夫的无理行为,而儿子却头也不抬地继续打自己的电脑游戏时,体现出这个家庭的界限是疏离的,儿子不能为母亲提供精神支持。个体需要家庭成员给予反馈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这是具有疏离型家庭界限成员的典型特征。
(二)中国家庭界限普遍特征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占到很大一部分比例,父母往往把双方甚至几代人的期望都强加在子女身上,从而出现一种病态的关注亲子关系、忽视夫妻关系的现象,也就是说在亲子次系统内出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过分纠缠;而在夫妻次系统内,丈夫与妻子之间界限过于疏离,这往往会阻碍家庭或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据此,在中国家庭教育领域,完全可以借鉴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建构起清晰而灵活的家庭界限,界限不清是这些家庭出现矛盾与问题的根源。清晰的界限使子女在次系统内免受其他家庭成员的严重干涉,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同时,在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获得帮助时,能适时得到来自家庭系统内的其他成员的支持,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庭教育的禁区——家庭三角关系
(一)三角关系的涵义与常见类型
Bowen指出,三角关系是人类面对焦虑时的自然倾向。[4]三角关系主要是指在有压力的情境下,两个人会引进第三者来降低焦虑与增进稳定性。[1]271第三者有时也会主动参与到三角关系中来。例如,小丽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她因为频繁晕倒被父母多次送到医院检查,但是医生发现检查结果并没有问题,建议夫妻俩带孩子去心理诊所看看。咨询师在了解到小丽的父母前段时间正忙于离婚,但因为小丽身体原因,不得不停止闹离婚,先帮孩子看病的情况后,给出了一个令他们深感震惊的解释——小丽的身体症状是典型的家庭三角关系带来的后果。在这一案例中,小丽可能偶然发现自己生病时,父母才能停止打闹,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小丽让自己的身体反复晕倒,以期介入家庭矛盾中来,调节父母之间的关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缓解家庭压力。
(二)中国家庭常见三角关系的模式分析
1.同盟关系。中国的家庭模式中最为常见的三角结构模式就是母亲和孩子过度纠缠,形成稳定同盟;而父亲则是疏离的、孤独的。孩子们习惯了生活中母亲在自己的耳边唠唠叨叨,诉说父亲的各种不是,并因此使孩子坚定不移地站在母亲一边,孤立、反抗自己的父亲。
2.迂回关系。当矛盾或者冲突不在应该发生矛盾或冲突的两个人中直接发生,而是通过家庭中的第三个人发生,比如说夫妻之间的矛盾,却通过父子、母子或父女、母女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形成了家庭三角关系中的迂回关系。例如,妻子对丈夫的工作不满,但是并不直接对丈夫发火,而是通过批评指责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方式来发泄她对丈夫的不满,使孩子成为父母冲突的“替罪羊”。在心理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妻子对孩子要求高,实际上是对丈夫文化水平差的不满,这些都是三角关系中的迂回关系的表现。
(三)家庭三角关系的危害
令人难过的是很多中国家庭正是纠缠在上述各种三角关系中,浑然不知,并疲惫不堪,曾经有许多大学生来到咨询室,声泪俱下地批判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却丝毫不清楚自己已经陷入了家庭三角关系的陷阱。家庭矛盾也有自己的原因在内。例如前述案例中,当女儿帮助自己的母亲声讨炒股失败的父亲,母亲会因为获得支持而降低焦虑情绪;父亲则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因为女儿不理解自己赚钱养家的一片苦心而责打女儿,使女儿成为夫妻关系的替罪羊,进一步破坏家庭的代际关系。三角关系的利弊正在于此,它虽然可以使某些家庭成员暂时降低焦虑或压力值,但是长期回避问题也会使家庭真正的矛盾掩藏起来,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
(四)家庭教育中如何规避三角关系
虽然东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不可否认,家庭系统却通过相似的互动方式影响着千千万万不同的家庭成员,Bowen在家庭治疗的目标上强调对于三角关系的化解,修正家庭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症状性三角关系,其实,多世代家庭治疗理论的贡献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家庭三角关系的解构方面,最重要的意义应在于它为家庭教育指引了方向。根据Bowen的理论观点,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家庭三角关系的形成,首先,不要形成任何家庭同盟关系。夫妻次系统之间如果有矛盾冲突,应通过二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及时解决。不要轻易将孩子或父母拉进来,即便是一些自认为无伤大雅的牢骚话也不能对孩子毫无节制地乱说,这点对中国的母亲来说挑战极大,因为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大多都是在这种唠叨声中长大,很难接受这种唠叨也会对家庭、孩子产生伤害的现实;并且,作为一种行为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改变。其次,夫妻次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不能以迂回的方式发泄到孩子身上。特别应注意这种发泄方式是多样的,有时往往以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发泄出来。这种三角关系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家庭互动模式的构建——养成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
在中国,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种家庭互动方式:当孩子不听母亲的话时,母亲开始焦虑,不停唠叨孩子;孩子习惯了母亲的唠叨,我行我素;最后,父亲一声咆哮而结束本次家庭互动,孩子回归正常的行为活动。在这幅画面中,家庭互动的模式清晰可见:孩子的反叛行为因为母亲反馈的软弱无力,胜利感会强化他提高再次做出此类行为的概率;而父亲在母子矛盾进行到特定时刻,既定地对妻子的支持,使妻子认为,在儿子面前示弱,早晚会得到丈夫的支持,又进一步强化了妻子接下来继续唠叨的概率。这种家庭模式中,父母指责的总是孩子,这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
Adler认为,问题家庭更多的是暗中破坏,而不是培养和发展儿童自身的潜力。他在其著名的《自卑情结》一书中描述了三种剥夺儿童勇气的养育方法。这三种方法是:(1)为孩子感到遗憾;(2)纵容或过度保护儿童;(3)忽视或虐待儿童。可见,儿童的行为问题并非是儿童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家庭互动模式出现了问题。
常见的亲子间的问题交往模式有: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父母总是要求孩子服从、父母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培养孩子、父母从不或者很少满足孩子的要求等。
夫妻次系统必须处于良好的互动模式之下,才能保证其在亲子次系统内较好地发挥其功能与职责,夫妻良好互动模式一般表现为:(1)丈夫A做了对妻子B不好的事情;(2)妻子B做出了反应,并提出改变的要求;(3)丈夫A深爱着妻子B;(4)丈夫A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使妻子B高兴。如果中国家庭中母亲一直处于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地位,对丈夫的所有行为逆来顺受,就不可能形成健康良好的夫妻互动模式,并且会进一步影响到亲子次系统的互动模式。
家庭治疗中,学会发现家庭潜在的互动模式是每一个家庭治疗师的必修课。其实,当人们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家庭的互动模式,并主动构建一种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时,家庭教育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许多反家庭的家庭治疗师眼中,家庭常常被视作愚笨、僵化的系统,母亲常常被视为家庭的罪魁祸首,父亲常常被视为家庭关系的边缘人,甚至,在家庭治疗师看来,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发狂的不是病人,而是他们的家庭。Lyman Wynne甚至提出:“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与子女,皆陷在一个相互打击和援助的悲剧过程中,难以超越。”[5]27虽然这些说法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家庭治疗的思想,反思并重构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仍然具有深刻意义。当前,随着家庭治疗理论在国内的逐渐推广,家庭治疗理论将逐渐影响人们对于“家”的认识,使人们形成家庭教育的新理念,进一步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
[1]张伯华,刘天起,张雯.心理咨询与治疗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美]Salvador Minuchin,Michael P.Nichols,Wai-Yung Lee.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M].胡赤怡,卢建平,陈珏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王娜娜,汪新建.Bowe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J].医学与哲学,2005,(8).
[5][美]约翰·布雷萧.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M].郑玉英,赵家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