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以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为例
2012-04-12周源
周 源
(贵州印江自治县委党校,贵州 印江 555200)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环境中崛起的朝阳产业,它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品牌,推进“文化贵州”建设,将文化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并作出了“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创造条件,共同把文化产业作为我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的重大决策。作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如何立足本土实际,挖掘、保护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培育民族文化产业,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现状、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1 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况
印江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1969.1km2,耕地面积1.84万hm2,森林覆盖率28.7%。辖8个乡,9个镇,365个村民委员会,12个居民委员会。现有总人口41.12万。其中:土家族283000人,占68.82%;苗族51000人,占12.40%;汉族67000人,占16.29%;侗族、回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其他少数民族9200人,占2.23%。土家族苗族是印江自治县的主体民族,多以宗族聚居,形成自然村落,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在印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二十多个民族繁衍生息。在继承华夏文明的同时,各民族以其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创造了风格各异、多彩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全县民族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本雄厚,独具特色。其中木黄镇、合水镇、峨岭镇分别被省命名为“民族文化之乡”、“长号唢呐之乡”和“书法艺术之乡”。特别是梵净山跻身于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弥勒道场,这对我们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民族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佛教文化。以梵净山弥勒道场为中心,从西线上梵净山佛教文化遗存很多,如《敕赐碑》、《院道摩崖》、《承恩寺遗址》、《钟灵寺遗址》、《洞德寺遗址》等摩崖石刻遗址、护国寺出土石佛造像、《海阔慧惺墓塔铭》、《明然和尚脉源宗谱碑》、《天庆寺界碑》、《深持和尚墓塔》、《大方和尚墓塔》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有很多关于佛教方面的传说,如《九皇娘的故事》、《太子寻母》、《皇妃却旨》、《万卷书》、《双佛争天下》等。
(2)傩文化。全县现存傩戏班子48班,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其中以木黄新民罗会秀傩戏班、岑阳村杨胜怀傩戏班、天堂印槽屯池思会傩戏班最为著名。
(3)书法艺术。以王道行、严寅亮为代表的明清书法名家10多名,现有魏宇平、王峙苍、杨昌刚、汪定强等全国书协会员4人,省书协会员10,地区书协会员20人,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为民族传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4)土家传统花灯。印江县的花灯曾多次参加省地文艺汇演、调演获奖。主要在正月和节庆日演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5)长号唢呐。长号吹奏没有固定的声调,主要由气息控制吹奏出几个泛声。在印江合水一带,长号、唢呐很有特色,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唢呐之乡”。现已组建了合水镇长号唢呐艺术协会和艺术表演队。
(6)民族工艺。全县土家族传统民族工艺主要有蔡伦古法造纸,梵净山玉带石雕,纸伞制作,兰靛印染等。
(7)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土家族的“哭嫁”婚俗文化,“红棺”丧葬文化,“过赶年”节庆文化,以及“祭风神”,“龙灯嘘花”,“烟火架”等民俗文化很有特色,多姿多彩。特别是“祭风神”和“烟火架”是印江独有的民俗活动。
(8)民族历史文化。印江历史悠久,从唐开元四年(716年)建县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其中土司制度统治时间最长,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历史文化。现存土司遗址、土司墓葬、土司印鉴、土司承袭文书,木黄镇昔河村还保留了田氏土司衙门,处罚犯人的“蚂蝗池”等,有民族领袖严黑山的“叛立碑”,咸同农民起义的营盘、寨堡等。
印江木黄是红二·六军团会师地,建有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和纪念馆,集中展示了印江的革命历史文化,是全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印江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印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濒临消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打工浪潮的风起云涌,外来文化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态势,弱化民族特色文化,每一项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它独特的背景和悠久的历史,其传承方式,除了师傅带徒弟、父母传子女外,更多的是靠本族子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和发展。民族文化大多是在闭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族青年大量外出务工,远离民族文化的土壤,而进入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速、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都市经济高效益面前,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不感兴趣,这就使得民族文化后继乏人。如祭风神、过赶年等几乎销声匿迹,民族服饰也很少见,传统民居正被现代建筑所取代。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正遭受严重侵害,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正濒临消亡。
(2)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缺乏扶持和引导。民族文化大多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印江民族文化亦不例外。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县,应该具备自己民族鲜明的特色文化。积极扶持民族文化的发展,并加强引导,使之汇入先进文化的滚滚洪流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印江民族自治县成立之初,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民族文化发展作了大量扶持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但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来临,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层变革,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如何扶持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之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成为民族地区民族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由于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够,扶持和引导的力度不足,以致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发展面临困境。
(3)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够。印江旅游业,长期以来以梵净山自然风光为主,严重忽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产业的旅游开发。使印江旅游内涵单薄、魅力不足,游客进得来,留不住,较少回头客。既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是我们培育民族文化产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旅游是民族文化充分展示的舞台。民族文化只有与旅游融合,实现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大价值,才能走出困境,充分发展,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近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作了大量工作,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与印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相比较,还远远不够,如何加强对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旅游开发,还大有文章可作。
3 开掘印江民族民间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印江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多样性、独特性、交融性等特点,对培育民族文化产业拥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挖掘、保护、开发方面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不等于产业优势,也不会天然地转变为产业优势,更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开发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需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整合,需要创新、创意的支撑和现代化生产力的支撑,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发展合力。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引导工作。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的高度浓缩。它往往记录着这个民族的起源、变迁及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并从某一个侧面、某一个角度,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具有很深的内涵和厚重的人文气息。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来说,民族文化就是灵魂。因此,振兴民族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如何振兴印江的民族文化?一是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精华,要及时抢救。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加大经费投入,积极选择、营造适合它生存的环境,让它从民间来,回民间去,并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对正在被弱化的民族文化要加以保护,通过文化部门考察,对民族文化村进行命名,并选定人马班子,给予一定经费扶持和艺术指导,使之得以健康发展。三是对现存民族文化要加强引导。应该看到,民族文化在保存了大量精华的同时,也寄生着不少糟粕。很多古老的东西,都披着迷信的色彩,长期以来,成了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对现存民族文化的扶持,就是要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使之成为民族的、大众的文化。
(2)坚持科学开发和利用,实行分类指导。针对全县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认真分析确定哪些资源具有产业化开发的价值和条件,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探索开发利用模式,明确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健全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正确处理管理部门与开发者的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艺术培训与面向民众的宣传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投入与开发收入,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外来投资收益与本地利益以及区域之间的关系和协调,以避免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雷同及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继续贯彻“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的政策,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要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为目的,建立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以民族文化产业为主体,建立以新闻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民族民间文艺演出、信息网络等集各门类于一体的文化广播电视综合服务中心,成立诸如“印江演出公司”、“印江文化艺术团”、“印江信息网络公司”、“印江新闻出版服务中心”等类文化集团。文化行政部门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文化市场管理原则,把个体文化经营户纳入集团或公司或协会。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优秀文化产品,开辟和培育产业市场,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4)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景点。根据全县文物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把文物资源进行整合,把现有以民族陈列馆申报为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增设馆藏内容,提升馆藏价值,还可开设专题馆、室(如书法博物馆、傩文化博物馆、古法造纸博物馆、佛文化博物馆等);利用民族村落,创办民俗文化馆、室,生态文化博物馆。鼓励民营资本或个人资本创办各类馆、室。形成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系列博物馆、室,展示印江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点。
(5)依托“梵净山”名山效应,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区。梵净山是省、地、县共同打造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梵净山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佛教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相对集中的优势,打造“梵净山生态文化圈”。同时,规划筹建“梵净山影视拍摄基地”,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把梵净山区培育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6)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打造民族文化村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围绕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规划建设集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服饰、歌舞、信仰等文化村落。策划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品位的经营性演出,开展各类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已经消亡的本民族文化资源采取异地引进或培训,丰富民族村寨的文化内涵。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好民族地区县域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必将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