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淀的记忆与真情的发掘
——评胡天曙的散文集《溶溶黎山月》

2012-04-12黎族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胡天黎族散文

王 海 (黎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近年来当代黎族文学的一大景观是佳作迭现,新人辈出。这一时段,前期已经为人瞩目的不少作家继续推出新作,而原先还未被人们所熟知的一批新人也纷纷开始崭露头角。

谈到当代黎族文学中的新人,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创作,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进入更多读者的视线。胡天曙就属于这种情况。

胡天曙1966年出生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黎族山村,童年贫困的生活锻铸了他的坚强,家乡秀丽的山水陶冶着他的灵性,而强烈的求知欲则开启了他通往山外世界的路径。他自小喜爱读书,在《书香伴我人生路》一文中,他对自己的文学启蒙记忆犹新,并感慨良多:“如今,我能在知识的殿堂里贪婪吮吸知识的琼浆时,我应该感谢书本;当我的诗文发表在国家正式报刊杂志上,给我带来荣光时,我应该感谢书本。假如,没有书本知识的熏陶和启迪,现在我仍然是一个懵懵懂懂的放牛娃,一个毫无建树的野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他不少黎族作者一样,胡天曙在上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创作尝试。他写诗,写散文,写通讯报道,还与志趣相投的同学创办文学社,以勤奋的写作充填自己的课余时间。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保亭加茂中学任教,当过教导主任、校办主任,工作之余,二十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执着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渐渐打开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时至今日,胡天曙已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了一批诗歌、散文作品,成果算不上十分丰硕,却也非常不易。

《溶溶黎山月》是胡天曙的散文合集,2012年初由中国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入散文作品近60篇。这部集子中,既有往事的追忆,也有现时的感怀;有人物故事的记述,还有山乡景色的描画,更有风土人情的状写。读胡天曙的散文,当然还不可能将之作为精品把赏,总体而言,集子里所收录的不少作品,感觉上都还有不尽成熟处,但是字里行间透现出来的一些闪光点,对于一般黎族作者而言又是难能可贵的。

在胡天曙这几十篇散文中,我最感兴趣的,实际上也是最具有评论价值的,是那些与乡土相关的篇什。

在当代黎族文学创作中,由于成长环境和个人阅历不同,只有少数几个如龙敏、亚根、高照清、黄照良等是深深根植于黎族本土而凸显出自己的创作特色的;而许多黎族作者的创作取材往往与自己民族的传统生活相去甚远,包括黎族文学史上目前仅有的10部长篇小说中,就有5部是非黎族生活题材的创作。我在这里并不是否定这些黎族作者的题材选择,文学创作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预设的框定,任何的刻意为之都会程度不同地损害文学的本义,题材的选择也是如此,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就好。只是,作为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学,坚守本土,反映自己民族最本真的社会生活,其意义和价值的显现又是大不相同的,其中道理自不待言。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胡天曙的创作值得肯定,值得褒扬。

胡天曙的散文,多是取材于自己熟悉的山村生活,这些作品描山画水,叙事写人,咏物抒怀,往往内容新奇独特,描写具体生动,流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独具韵味,意趣盎然。

对往事的追忆,是胡天曙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还记录了黎乡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常的生存知识和技巧,蕴涵着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积淀。

在过去的年代里,黎乡的生活是清苦的,这在胡天曙的散文中有不少描述。然而,人们在贫困境遇之中,精神却是充实的,愉悦的。譬如《乡村旧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家乡人过着贫穷的生活。住所寒陋,菜食少味,穿着一色,但少有假货,鲜有尔虞我诈之事。家乡人思想单纯,互亲互敬,乡味情浓,其乐融融”。又如《稻黄时节》:由于物质匮乏,便设法改善生活,白天上山寻找蚁窝巧取蚁蛋,“夜晚,把蚁蛋掺于自种的白菜同煮,足够一家丰盛的晚餐。那时,生活特别穷困,能食有如此菜谱,可为美味佳肴了。父亲舀来一大碗自酿米酒,咂咂而饮,满脸通红,喝醉了贫苦却淳朴欢乐的年代。”在这类追忆往事的作品中,透过沉淀的记忆,我们窥见了黎乡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仍然保持着这个民族特有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显露出纯朴本真的性格特征。

胡天曙的散文多为随性之作,他写黎乡里的衣食住行信手拈来,每每在不经意中为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黎乡风情习俗的窗口。譬如对有关禁忌习俗的介绍,就给人新奇而神秘的感觉:《狗肉香》写家乡人爱吃狗肉,但民间有大年三十禁忌杀狗的习俗,有不信邪者悖俗而为,果然遭到报应;《六月青山行》写砍剥山毛笋时禁忌说“痒”,否则浑身麻痒难耐,有小同伴斗胆地说了一声“痒”,果真浑身麻痒难禁,令人恐怖不已。此外,《黎家婚事》写乡间婚俗;《童年的月亮》写乡村孩童的游戏;《野菜之味》、《稻黄时节》、《套野鼠》、《夏日农家鱼蟹肥》、《醇香醉人毛感甜酒》等表现了黎家传统的饮食习俗;《茅草屋之歌》介绍在当下现代生活中已近消失的黎族传统民居茅草屋,从房屋的形状、结构、室内摆设,以及建造的过程,到新房落成之后村人共聚把酒同欢的场景等详尽道来;《乡村往事》有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人情的叙写,也有居住、饮食、年节、养牛、围猎等各种生活习俗的描述。这是胡天曙散文作品中最能显现出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

胡天曙的散文多为有感而发,无论是描景还是状物,无论是叙事还是写人,作品中总是充溢着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愫。其中,有对往事的感怀,如《乡村往事》:“而今,古老的乡村,低矮的茅屋,有趣的往事,已渐行渐远,而其独特的韵味却遗落在脉脉的夕阳里,绵长悠远。”有对历史的反思,如《荒唐年代荒唐事》:“历史之苍海,烟波浩渺,埋葬了几许故事,往事不堪回首。方今,国民乐意陶陶,享受改革开放的甜果,沐浴宽松的政治环境,只盼望,只盼望,那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也有对现时的喟叹,如《童年岁月堪垂纶》:“童年的时光已逝如云烟。每当夏至黄昏,总有欢雀欲钓之意。但,如今已物是人非了,童年那份欢快的心情恐怕是钓不到了。”还有对生活的感悟,如《生命之树,葱茏如歌》:“人生犹树,我们总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自己,处处闪光,在不断的事业追求中,让生命之树常青,茏葱如歌。”《快意人生》:“亲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令人如沐春风,如临清溪青林。血浓于水的亲情,令人有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在这种特殊的情感氛围中,你可不必设防,不必活得很累,你可以哈哈大笑,酣然地享受天伦之乐。”

胡天曙的散文注重内心情感的把握和抒写,尤其是那些有关于人物记忆的篇目,如《父亲》、《一瓣心香》缅怀逝去的长辈,情真意切;《七妹》、《平平淡淡才是真》描叙血浓于水的亲情,感人至深;《山村女教师》写淳朴真诚的同事关系,《老同学的目光》、《睡在上铺的兄弟》、《干杯,同学》写同学间纯真的友谊,《小人物春秋》、《芒果地守园者》写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的遭遇,等等,都在自然的叙写中流露出一种深切的真情实感。

浓郁的主观色彩,使胡天曙的散文透现出明显的个人情怀,彰显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一种创作特点。

胡天曙对文学的虔诚令人敬佩,他的执着与坚守成就了他的文学梦想,他的创作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值得肯定。但是,如前所述,胡天曙的创作仍有不尽如人意处,这也是需要指出的。譬如,他对黎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有不少独特的观照,却常常止于表层的描述,缺少一种对民族文化内涵纵深发掘的自觉意识;他的创作有感而发,并努力揭示出生活中的某些哲理,其中虽然也每每能够见出亮点,但许多时候还是流于平白和浅显;他的表达注重文采,也讲求精炼,但有时会给人以过于刻意雕琢的感觉,显得生硬,不够自然。事实上,胡天曙创作的上述不足,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类似现象在不少黎族作者的创作中也同样存在,这是值得黎族作者们引起共同注意的。

胡天曙是个有潜力的作者,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猜你喜欢

胡天黎族散文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胡天妮:种小麦应用智能喷灌设施节水50%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Order Allocation i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Reliability Allocation of Large Mining Excavator Electr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 with Failure and Maintenance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