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身份追寻的心路历程
——探析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主题思想
2012-04-12乔艳
乔 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阜新 123000)
自我身份追寻的心路历程
——探析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主题思想
乔 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阜新 123000)
拉尔夫·艾里森的巨作《看不见的人》于1952年出版,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为了突出对自我的寻求与发现这一主题,作者针对分析自我经历和生存社会,提出了主人公追寻自我的过程,也正是他的梦想破灭的过程。
看不见的人;自我身份;追求;主题
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1914-1994)出生于美国中南部俄克拉荷马市。他一生中只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The Invisible Man),然而就是这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一致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作品,评论家称其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并使其蜚声美国乃至世界文坛。小说《看不见的人》以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来突出“自我”,把从“自我”拓展到整个社会,用黑人的困境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而揭示人的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文章描写了一个年轻黑人在美国南部和北部遭遇种种不幸。按照正常的社会发展,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正是接受各种知识,在社会中广受重视的一个团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本文的主人公虽然处在社会广泛关注的年龄段,但他却孤身在外,形影相吊,饱受痛苦、孤独的煎熬。虽然主人公在关键的时刻也能想起祖父的临终遗言,除此以外他与家人的联系少之又少。小说中仅在一处提到他给家人写了信,这从侧面反映作者对当时黑人处境的反思,黑人最大的痛苦应当是得不到承认、无法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存在的价值,表现了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常的、无理性的关系,开始不断追寻自我并思索自己的存在价值。
一、自我身份的迷失
主人公的自我身份迷失,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几个重要事件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对自我身份迷失的困惑。
(一)社会的困惑
为了生活,主人公在所有的希望被毁灭以后,在一家油漆厂找了份搅拌油漆的工作,但很快就由于配错油漆颜色而遭到黑人工头猛训。然而,在对于主人公而言,社会的“黑人性”,必将同样给他带来灾难,在他被差谴到工厂地下室后,布罗克韦告诫主人公的那样:“他们买了所有的这些机器,可是机器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才是机器的机器”。后来布罗克韦担心自己的位置被抢,与主人公进行激烈的冲突,当主人公与布罗克韦进行搏斗时,他试图扳住锅炉的阀门,结果却因机器的爆炸而失去知觉,被送进了工厂的医院。医院的医生在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武装下,为主人公做了手术,说这样他就不会受到“动机的严重冲突,而更妙的是,社会不致由于他的缘故而遭受损失”。其实这反映了白人的统治对社会的不公,就黑人而言,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在白人统治的工业社会中,自我身份迷失是一种必然。
(二)自我的困惑
小说把寻找自我贯彻文章的自始至终。在整部小说中,小说的主人公没有任何的姓氏,在文章中叶没有任何关于小说主人公姓名的提示,他后来进入兄弟会拥有了姓名,社会所给的一个姓名,对于主人公而言,并不是他本身所具有的。作者在《看不见的人》中,让主人公无名无姓的写法,具有深刻的含义。对于主人公而言,在白人的社会中,他的名字不会成为别人关注的对象,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不被他人所重视的“无形人”而言,名字对他毫无意义;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作者为探索黑人个性和价值做出不断的努力,在作者看来,黑人的痛苦不是来自遭受的迫害,而是在社会中的地位,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一个不能被体现价值和作用的群体。作者把这种思索从黑人青年的成长拓展到整个的现实社会,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黑人和白人的特殊关系,揭示了当时黑人群体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然而小说又不仅仅局限在叙述黑人的问题上,作者通过黑人所经历的社会,描写了西方现代人自我价值的问题。
二、追寻真实的自我
小说中主人公的祖父是一个前黑奴,平时就遵从谦恭和顺从,在黑人中受人尊敬,也深受白人赏识。主人公受到祖父的影响,在开始的阶段通过谦恭和顺从得到了所谓的“成功”,但是自从被学校开除以后,主人公的命运便变得多难和起伏,来到纽约,没有工作,看清了黑人学校校长的虚伪,也感到了被社会所忽视,在爆炸发生,被电击治疗后,开始促进主人公对于自我身份的思索。从主人公吃红薯的经历,他“不禁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由的感觉——我再也不用担心谁会看见我,也用不着考虑怎样做才得体”,进一步表明了他对黑人历史的重新确认,这也使主人公朝着追寻真实的自我迈出重要一步,使得主人公依稀开始思考自我。
加入“兄弟会”后,主人公的潜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并深得黑人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他严格执行纪律和制度,并不断为之努力。从表面上来看,主人公似乎此时已找回“真正的自我”,他也希望通过兄弟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他出色的工作受到了来自兄弟会内部成员的反对,这让主人公内心感到失望,不断怀疑自身存在。特别是在兄弟会的眼中,主人公充其量是一个用来说话的工具和兄弟会用来实现政治路线的一个棋子。在一次躲避追杀时,主人公躲进一家杂货铺,进行了乔装打扮,结果被人很多人误认,这使主人公开始深思找回自我的道路。
由于兄弟会中的黑人成员托德·克利夫顿在街上卖桑博娃娃时被白人警察无端杀害,导致了哈雷姆大混乱,主人公成功地发动和组织了大批黑人举行为其送葬,然而,却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主人公慌乱逃跑,企图躲避拉斯的追杀,慌乱中,主人公最后掉进了煤窑,在黑暗中他用摸索到的一只火柴盒里仅有的三根火柴,主人公烧掉了公文包和其中白人赋予他的各种身份材料。在地下室里,原本的慌乱变得宁静,主人公变成了“无形人”,开始回忆和反思了自己的生活。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追求的是白人强加给黑人的生活价值。主人公通过偷接了电线,点亮灯泡,使地下室变得无比明亮。来表达“光证实了我的存在,赋予我形体”。充分体会自身身份的存在。在尾声中,主人公这样反思自己的过去:“我的问题正是在于我一直试图走别人的路,却从不想走自己的路。同样,别人这样称呼我,后来又那样称呼我,却没有人认真想听一听我怎样称呼自己。因此,虽然多年来我很愿意把别人的意见当作自己的意见,现在我终于造反了。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我走了漫长的道路以后又折回来了,我原先曾梦寐以求,想爬到社会的某一阶梯,此刻又反弹到了原处。”在结尾处,主人公决定等待时机,回到社会上扮演自己应承担的重要角色。
三、探索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
小说主人公一直在遵守黑人家庭传统的教诲谦恭、顺从白人,以追求白人品质为荣。而面临的社会现实,不断启迪主人公,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抛弃虚幻思想和盲目崇拜,要正视自己,尊重自己,才能真正找到自我。探索《看不见的人》主人公的自我追寻,感受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从满怀希望的走向大学,在大学中刻苦奋斗,而后非常委屈又满怀希望地离开大学,走向更加多难多灾的现实生活,希望——奋斗——挫折,几经磨难,主人公的真实身份被他人强加的“身份”所遮盖和遏制,在一次次的现实面前,开始了对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了社会的无情与异化。在经过炼狱般的洗礼之后,主人公对现实世界中的自私、暴力和欺骗有了更加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内心开始激荡,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始终处于“无形人”的地位,开始进入内心的另一个层次,逐步探索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这可以通过在小说结束前,作家埃里森并没有让他的主人公一味地消沉下去。相反,小说所暗示的是人只有遵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黑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秩序,才能在白人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我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在文章的结尾处恰恰得到体现:“我正在褪去旧皮,准备把它留在洞里。我就要出来了,没有旧皮,别人还是看不见我,不过总算是在往外走。而且我以为时机正好。细想起来,甚至蛰伏也不能太过分了。也许这是我对社会所犯的最严重的过失:我蛰伏得太久了,因为说不定即使一个看不见的人也可以在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
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不仅仅在历史上的美国黑人和白人之间有着普遍的现象,就是对现代人而言,探索自我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可以启迪我们要正视自我,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探索《看不见的人》自我心路追寻历程,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质变的过程,才能促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发现自我的存在,保持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民族独立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陈晓菊:《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ELLISON,R.《看不见的人》,任绍曾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4版。
[3]拉尔夫·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版。
[4]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I106.4
A
1003-4145[2012]专辑-0015-02
2012-05-18
乔艳,女,辽宁法库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宋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