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及其当代意义
2012-04-12何亮
何 亮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及其当代意义
何 亮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分析了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特质、现实基础和具体的实现路径,指出其对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建设性思维;思维特质;当代意义
一、建设性思维:马克思的重要思维方式
马克思处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他最主要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唤起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组织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因此,批判性与革命性在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中必然要占据主导地位。但建设性思维也是马克思的重要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与建设性思维并不存在异质性的矛盾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张力,即马克思在强调批判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强调建设。只是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批判和建设不能完全实现平衡,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02,这句话提纲挈领式地标示着马克思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性,确实更多的是解释世界,要么是对现存世界进行知性的解释,要么是通过“解释”为现存世界辩护,对改变世界的作用不大,并不是用实际行动去推翻现存世界,更谈不上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而积极奔走。而马克思更多的是强调对现存世界的批判、改变和改造,对现存世界进行合法性的追问,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更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新世界。
马克思的世界观奠基于科学的实践观之上,认为实践是世界的建构方式,“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2]。世界是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创造的并又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人们改变和建设着的世界。由此,马克思的世界范畴本身就具备着“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还认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必然会结成相应的社会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3]724而“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3]724所谓“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和“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就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几种特有的社会发展形态都有其特有的生产方式,随着其生产方式的改变,该社会形态也随之改变。所以说,马克思的世界概念本身不仅内含着“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且还指示了“改变世界”的方向与路径。“改变世界”不仅仅是人征服自然的活动,而主要是指改变现实的人类社会,即改变构成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现实性上,马克思所指的“改变世界”的世界是特指资本主义世界,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现实的全面改观。
当然,我们说马克思注重改变世界,并不是说马克思不注重对世界的解释,马克思并不是盲目的行动家。马克思对世界的解释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释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出资本逻辑统治的神秘面纱。其实问题不在于是否解释世界,关键在于站在什么立场上,用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世界。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辩证的分析与考察,最终得出的是有利于无产阶级解放和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结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对唯物史观的经典描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4]591-592
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存在是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不是试图说明资本主义这个“社会存在”如何决定其特有的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意识”,他更多的是希望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关系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表明马克思期许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更加期待着史前时期的结束和人类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创。“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几个社会形态的时代都是史前时期的社会形态,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未来社会,是阶级斗争和阶级都将消亡的社会。恩格斯说:“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于是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必然消灭。因此,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一方面不容许阶级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的建立本身为消灭阶级差别提供了手段。”[5]所以,马克思希望阶级社会的消亡,建设人类的新社会。
至此,我们说马克思的思维方式中蕴含着强烈的建设维度,把我们引入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全面异化的人类美好未来世界。
二、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特质
1.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是一种内在超越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是从具体的社会现实生活出发,未来“新世界”建设的出发点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旧世界”,通过辩证的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内在地显现出未来社会主义“新世界”,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反思和对未来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展现二者内生于一个思维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是“内在超越”的活动,“内在性”是建设的基础,而“超越性”是建设的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是从世界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6]因而,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是基于对资本主义这个具体的社会存在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来阐发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构想的。对于这一点,詹姆斯·劳洛说得非常地形象:“如果说阿基米德是在外空寻找支点来移动世界,那么马克思就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发现了他批判和改变资本主义的阿基米德点。”[7]
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之所以不是空想的,而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就在于马克思不是离开资本主义社会来空谈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又发现新世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出发,通过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超越性地提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形态。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没有丝毫的空想主义,就是说,他没有虚构和幻想‘新’社会。相反,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他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竭力从这个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8]所以我们说,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是一种内在超越的思维方式。
2.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理论旨趣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发展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不论是在生产力,还是在生产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定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9]在这种发展形态下,人是独立的,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需求都是丰富和全面的,人的能力也是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虽然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并没有转化为现实性,人并没有得到发展,而是深深地被异化了。马克思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事物”[10],所谓“现存的世界”和“现存事物”就是指资本主义全面异化的世界和非人的现状,马克思就是要在实践中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消除人的异化,使人解放成为人。所以说,马克思所希望建设的未来社会,就是针对资本主义全面异化的现状而言的。但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历史运动,在现实的实践运动中不断地消解异化的环境,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正是这场运动的推动者,他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就是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有其具体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全部宏观理论的建构都是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微观剖析的基础上。如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探讨,首先是强调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微观事情的重要性;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探讨,是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生产、再生产,流通、交换,资本的构成与变化、折旧、工资、地租、市场等具体的微观的社会因素的分析与考察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11]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对其建设性思维的具体实现路径进行微观化、具体化的研究,他只是大概的提到了生产力的主要作用,以及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改革、生产关系的改革、阶级关系的调整、社会精神文明对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等等。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作出辩证的分析与考察,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奠基于人们的现实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马克思发现了乌托邦的秘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乌托邦思维,从而消解了乌托邦理想的无根性、空想性、虚构性,拯救出了乌托邦所蕴含的“形而上”精神,所以说,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最终目标不是乌托邦,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的社会理想,而且这个理想有其具体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说:“对市民社会(指广义的市民社会,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笔者注)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4]马克思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探索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力是最为活跃的能动因素,当生产力向前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时,必然会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发生矛盾与冲突,届时,生产力就要突破原有生产关系的束缚,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就会号召其他革命力量进行社会革命,推翻现有的社会发展形态,建设一个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演进中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具体实现路径。当然,所谓的“具体”路径是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而言的,相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建设而言,这种“具体”的路径是相当粗糙和相当宏观的。
三、马克思建设性思维的当代意义
(1)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对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理论上主要还是建构一种适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对于怎样建构一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国内理论界展开了诸多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以下几种哲学形态:人学、实践哲学、文化哲学、生存哲学、价值哲学、生活哲学、政治哲学等。以上哲学样式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路径的借鉴。但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种特殊的哲学形态是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相符合;如果各种特殊的哲学形态之间都“各自为阵”,难免会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考量。[12]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会现实。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的构建必须围绕“建设”这一社会现实,围绕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来展开。所以,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有助于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特殊国情结合起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胜利并及时大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但后来也犯了重大的错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发挥到了极致,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思维完全被遮蔽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大力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片面理解,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各种思想迷信,正确理解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功能,建设性地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历史证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否正确的区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来指导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是能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标志。而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建设性思维的指导。因此,挖掘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对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大作用。
(3)研究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的最终理想就是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使人们生活在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显然,马克思所要建设的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马克思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马克思认为,未来和谐社会要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将给每个人提供优良的物质生活,提供充分享受各种自由和权利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还应该具备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13],拥有充足的娱乐和休闲时间去发展和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谐社会还应该保证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充分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总之,马克思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所指向的未来世界是高度和谐的社会,而且马克思哲学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理论设想,必然是一场现实的实践运动,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这样的实践运动。因此,马克思的建设性思维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3]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6]马克思.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7]詹姆斯·劳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主义[M]∥欧阳康.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36.
[8]列宁.国家与革命[M]∥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2-153.
[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选[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1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11]衣俊卿.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J].中国社会科学,2011(3):40-51.
[12]张传开,单传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的逻辑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4):376-378.
[13]恩格斯.论住宅问题[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8.
【责任编辑 张耀华】
On Marx’s Constructive Thinking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HE Liang
(College of Marxism,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It is analyzed that constructive thinking is a character of thinking way of Marx and has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concree path to realize.It is pointed out that Marx’s constructive thinking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ntemporary form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continuing to emancipate minds and seeking the truth from facts,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Marx;constructive thinking;character of thinking;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 811
A
1008-3863(2012)03-0044-04
2012-01-14
何 亮(1986-),男,江西萍乡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