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研究

2012-04-12谭顺栾会清

关键词:凯恩斯资本主义劳动者

谭顺,栾会清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研究

谭顺,栾会清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是两种经典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其任务是根除经济危机;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异常波动,任务在于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劳动者绝对贫困,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彻底消除经济危机的办法是生产关系变革;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消费倾向降低,实质是有限需求不足,治理经济危机的办法是刺激消费需求。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发展规律为视角,把经济危机作为社会问题,理论视野更为宏阔;凯恩斯则以经济发展规律为视角,仅把经济危机视为经济问题,理论视野及适用范围相对局促,从而影响其理论的生命力。

经济危机;马克思;凯恩斯

一、两种经济危机理论的背景、视野与任务的比较

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于1825年的英国,此后资本主义世界频繁遭受经济危机的困扰。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开始考察周期性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象。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创作过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了全面的研究。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最终形成。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研究整体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尚在孕育与发展中,他敏锐洞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与发展、现象与本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正是他长期艰苦探索与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周期性的繁荣与衰退虽然折射了资本主义矛盾,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并未得到完全的充分的孕育与暴露。然而,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通过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现象,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命运,在此基础上创建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分析并不是停留在经济现象上,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一方面指出,“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1]277另一方面,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决不是发展生产力和生产财富的绝对形式”。[1]29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任务是为了根除经济危机,消除经济周期性繁荣与衰退的危害,为此,他主张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从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由逻辑可能呈现为现实爆发,突出表现为经济危机愈演愈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整体衰退。这次“大危机”客观上宣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根本消除这一矛盾。然而,资产阶级学者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无原则的辩护立场,努力从理论研究上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寻找所谓“合理”解释及有效治理措施。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国家干预”思想,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刺激消费需求,以达到治理经济危机的目的。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不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充分暴露并频繁爆发的理论产物。

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异常波动,旨在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他认为国家应采用需求管理政策,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实行紧缩性政策,以此稳定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运用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可以及时应对经济危机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经济危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凯恩斯的理论视野相对狭窄,仅立足于经济增长的异常波动,并企图运用经济干预的办法熨平经济增长周期,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因而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恢复经济的增长,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周期性经济危机重新爆发的根源。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仅把经济危机当作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因此,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透彻,从而得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根除经济危机的科学结论。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认识与分析,仅仅局限于经济危机是一种异常波动的经济现象,认为运用经济杠杆或政策工具即可达到平衡供求、平复市场波动的治理效果,他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这与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阶级立场具有很大关系。

二、马克思与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原因的比较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周期性爆发?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劳动者的绝对贫困,资本家在不断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一方面扩大了供给规模,另一方面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从而造成供求严重失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得以孕育并爆发。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而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1]88因此,是利润而不是需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张。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总额增大以及生产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也会逐步提高,从而导致可变资本在总资本的比重相对下降,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造成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加剧劳动人口的相对过剩。在人口过剩及失业压力下,劳动者的贫困不断积累,一方面产业后备军的扩大,“随着生产资本的扩大,工人之间的竞争更剧烈了。大家的劳动报酬都减少了,而一些人的劳动负担也增加了”。[2]223另一方面,工人的工资被限制在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工人得不到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时,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进一步加剧劳动者贫困的积累。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548劳动者的绝对贫困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与马克思从生产的角度解释经济危机不同,凯恩斯则从消费的角度解释经济危机的发生。他认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不在于劳动者的绝对贫困,即购买力不足,而是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不断降低。他从三个方面解释了社会消费倾向降低: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一般地平均来说,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的快。”[3]89因此,“当实际收入增加了,它的消费将不会按照相等的绝对数量增加,而是一个较大的绝对数量必然被储蓄起来,除非在此同时其他因素发生了大的不寻常的变动”。[3]90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随着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倾向呈现递减趋势,由此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对危机的最典型的而且往往是有力的解释,是它基本上不是起因于利息率的上升,而是起因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3]297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呈递减趋势,存在两个重要推动因素:一是投资高涨会使资本品的需求增大,引起资本品供给紧张,推高其供给价格;而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意味着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投资利润率下降。二是投资的不断增加,使得生产供给增长,导致产品市场价格降低,投资利润率也会随之下降。因此,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必然导致投资需求不足。第三,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在任何既定的预期状态下,在公众的心目中,存在有超过交易动机或者谨慎动机所要求的持有现金的潜在愿望。”[3]190人们在心理上更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自己的收入或财富,使得大量货币收入不能进入流通,制约消费和投资。为鼓励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就需要提高利息率,反而迫使资本边际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投资需求的扩大。由于上述三种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的消费倾向不断降低,进而转化为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将经济危机归因于劳动者的贫困,而凯恩斯则将之归因于消费倾向降低,二者之所以出现认识上的差异,一是因为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二是两种理论诞生的资本主义阶段并不相同,前者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以对国内无产阶级的剥削为主,而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象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国内无产阶级,还包括国内非垄断资产阶级,甚至扩展至国际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劳动者的生存压力。当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也会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保障并维护劳动者的部分利益,无产阶级的消费水平与消费满足程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并不否定资产阶级对劳动者剥削的客观存在。凯恩斯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解释,侧重于消费者消费相对于收入的比例变化,偏重于对消费问题的分析,而忽视对分配问题乃至更为根本的生产问题的分析,有意舍弃或掩盖劳动者收入绝对水平低下的现状,从而对经济危机的原因局限于经济问题等现象层面的分析,却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或阶级关系等本质层面的分析。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实质的比较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马克思与凯恩斯的认识存在根本差别。在经济学理论上,经济危机是一种严重的供求失衡矛盾。对这种严重供求失衡矛盾,马克思认为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家过度追逐利润的同时不断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削弱劳动者的购买力,从而造成供大于求的失衡状况;而凯恩斯则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危机的问题不在于生产供给超过了市场需求,相反是由于有效需求萎缩,从而凸显供给过剩的压力。

马克思从生产的角度揭示经济危机的实质,他指出:“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4]603-604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逐利与生产扩张的内在逻辑,生产过剩的危机无法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剩余价值,因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方式,“这种追加生产的尺度,是资本本身,是生产条件的现有规模和资本家追求发财致富和扩大自己资本的无限欲望,而绝不是消费”。[4]562资本家贪婪地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却没有顾及需求的限制,正是由于过度生产超过了社会需求限制,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然而,这种生产过剩是社会产品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如果仅仅在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的即使最迫切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发生生产过剩,那末,在迄今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上,不仅一次也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甚至也不会出现局部的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同绝对需要究竟有什么关系呢?生产过剩只同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有关”。[4]578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生产过剩,而非绝对生产过剩,是建立在劳动者绝对贫困基础之上的。

与马克思从生产的角度揭示经济危机的实质不同,凯恩斯从消费的角度揭示经济危机的实质,他把经济危机的实质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他强调正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使得社会缺乏足够的购买力购销社会产品,从而造成经济危机。凯恩斯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资本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规律等三个方面揭示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发生机理。这种有效需求不足并非购买力不足,或缺乏充分的购买力支撑,而只是人们把占收入越来越低比重的货币用于消费。“看做是永久性生活习惯的消费倾向的每一削弱,都必然会引起对资本的需求如同对消费的需求一样地削弱”。[3]97因此,这种有效需求不足与收入关联不大,而是源于居民消费倾向降低。

可以看出,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消费出现问题,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消费支出不断缩减的必然结果。当然,经济危机作为严重供求失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并非由单方面因素决定,而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从矛盾双方的作用判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因素的非理性作用显然是重要的,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消费因素的作用是生产因素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只发挥次要作用。显然,在这一问题上,凯恩斯犯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错误。

四、马克思与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治理的比较

马克思与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的治理思路与方法各自源于他们对经济危机原因及实质的不同认识。马克思把经济危机当作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框架内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出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本办法在于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而生产相对过剩则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形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5]627-6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理应为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替代。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与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的两大部类保持供求平衡:即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第Ⅰ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第Ⅰ部类用于追加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三者之和等于第Ⅱ部类转移到产品中的不变资本与第Ⅱ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6]550-590生产者的物质消耗得到补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得到满足,因而实现全部社会总产品的供求平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才会彻底避免。因此,要消除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才是治理经济危机的根本思路与方法。

与马克思的理论认识不同,凯恩斯把经济危机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自动反映,只是为了防止过度的异常波动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凯恩斯研究认为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达到熨平经济周期的目的。为此,他主张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在鼓励个人消费与投资的同时,国家应当承担起投资的责任,进行直接投资,刺激消费需求,“有充分的理由同时并行两种政策——促进投资,同时又促进消费;不只是在现行消费倾向下,提高消费水平以与增加了的投资相适应,而且是提高消费倾向,以使消费达到更高的水平”。[3]306为了刺激消费需求,凯恩斯主张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通过扩大就业,促进消费增长。

可见,凯恩斯主张运用国家干预手段治理经济危机,而非主张彻底的生产关系变革,原因在于凯恩斯极力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治理治标不治本,只能产生暂时的或局部的治理成效,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重新爆发的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推崇与认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国家运用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积极干预经济,成功预防或控制了多次经济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把潜在的危害降至可控限度之内,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战后长达20多年的黄金发展时期。然而,1973年大规模经济危机的重新爆发客观上宣布了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失败,由此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长期的经济滞胀。可见,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不可能彻底治愈经济危机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魏埙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A Contrastive Study of Marx’s Economic Crisis Theory and Keynes’

Tan Shun,Luan Huiq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 China)

Both Marx’s economic crisis theory and Keynes’theory are two classical theories on capitalism economic crisis.Marx’s theory came into being when capitalism was still at its free competitive stage,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capitalism society with the purpose of eliminating economic crisis,while Keynes’theory was formed when capitalism entered the monopolistic stage,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abnormal fluctuations of capitalistic development with the purpose of smoothing the periodical fluctuations of economy.Marx held that the absolute poverty of the labor caused economic crisis,and its nature was the relative surplus of production,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way to eliminate the economic crisis was to reform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Keynes held that the drop in consumption inclination caused the economic crisis,and its nature was limited demands,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way to pave away the economic crisis was to stimulate consumption demands.A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kinds of theories shows that Marx’s theory,taking the laws of the capitalistic society development as a perspective,has adopted a much broader theoretical horizon by regarding the economic crisis as a social problem,while Keynes’theory,taking the law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perspective,has a relatively limited theoretical horizon and application range,which in turn limits its theoretical vitality.

Marx;Keynes;economic crisis

F037.2

A

1672-0040(2012)04-0005-05

2012-03-12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前中国消费不足的分类治理研究”(10CJGJ45)相关研究成果。

谭顺(1972—),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

猜你喜欢

凯恩斯资本主义劳动者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劳动者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颗蛋的钱
在云端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