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 学 新 生 团 体 辅 导 浅 析

2012-04-12□高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团体新生辅导

□高 琼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70)

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兴奋、期待、好奇的同时,会对周围全新的环境产生不适应、不协调,比如:生活、人际交往、学习、自我定位等方面,离开父母的照顾,面对有着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的同学,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些不同挑战着新生们的生活自理和自我管理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面对开放的大学,每个新生都渴望顺利,渴望融入集体,以及自我成长与成功,但部分新生又不知道从何做起,从而产生迷茫、困惑或者痛苦。

一、新生适应性问题

(一)学业上的不适应。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常常会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感到不适应。上高中时,学习目标相对单一、具体、实际,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老师、家长严格控制的被动状态;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同时对于个体自身发展的意义更加复杂,大学生开始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自己的学习的意义,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大学是粗放型的,没有老师的督促、没有固定的教室、学分制、选课制这些都让大学新生感到不适应。没有监督,要自律。

(二)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离开了熟悉的朋友、同学、老师,兴奋之余也容易感到寂寞与孤单。大学生面对的很重要一件事情就是结交新朋友。但是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怎么交往,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特别是在没有固定的教室,在课余时间很难看到除了舍友之外的同学们的踪影的大学里,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交到朋友。另一方面,面临的挑战,班内同学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容易引起同学间矛盾。

(三)生活上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进入学校,都会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感到不适应。一方面是一些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需要面对新的气候、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以前衣食住行都由父母照顾,走进大学,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照料,因难以摆脱长久以来形成的依赖心理而产生不适应感;此外,第一次离开家,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但需要在一起生活四年的宿舍同学,生活起居各有不同,对宿舍这个今后四年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产生不适应。

二、心理学理论为开展团队辅导提供理论依据

(一)团体动力理论。团体动力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是研究团体对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团体行为的规律[1]。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即环境)决定。用公式B=f(PE)来表示,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团体动力理论认为,无论正式团体还是非正式团体,都对其成员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团体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团体动力,从而对团体中的每一个人产生影响。

根据团体动力理论,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班级团体能创造自己的团体动力,从而强烈地影响同学。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学校(班级)环境的布置以及问题的设置,帮助团体(班级)的形成、发展,以达到激发学生交际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为了便于分析研究人的需要,马斯洛( Abraham H.Maslow) 在1943 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根据马斯洛的理论[2],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五种需要, 以层次形式依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可表述成金字塔形。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 其上一级需要才能转为强势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延伸。社交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尊重需要, 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是指人有发挥自己能力与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要。

在新生中进行团队训练或者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新生在活动、训练中贡献个人智慧,在与他人的互动训练中达到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从而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良好过渡。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主要探讨了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三种因素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形成过程有两个:一是通过直接经验;二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的作用,认为人类在观察学习别人行为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行为方式。在新生中开展团体辅导,充分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观察的环境,让大学生在彼此的观察中获得成长。正因如此,在团体辅导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团体活动中自主形成或者有意引导的榜样,去带动和影响其他学生(观察者)的行为模式。

三、班级团体辅导的开展

(一)核心理念。“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和助人过程。”[4]团体心理辅导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但相比个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是个体之间多向沟通,存在相互学习、模仿与支持,因而感染力更强、影响更广泛、效果更易巩固。通过团体目标的设立,激发个体在团队中观察、思考、沟通,在完成目标过程中促进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体验新的学习态度,最终实现自我调整与接纳。

新生团体辅导可以基于各个学生团体,但班级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多的团队,因此在面向新生开展团队辅导时,应更多地设计以班级单位的团体辅导[5]。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参与对象具有共同成长目标;第二,通过任务、活动的形式进行辅导;第三,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第四,重视团体活动中人际交互作用对人的影响。

(二)主要目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体验,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相识及信任建立。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对于周围环境、同学还处于未知状态,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不确定、不信任。通过团体辅导活动,设计大量的沟通环节和相互接触机会,打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环境之间的陌生感,增加活动环节中的观察学习过程,在体验和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2.建立个人信心。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对于其能动作用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以及应付困难的程度和持久性。进入新的校园,面对更多优秀学子、在许多方面拥有特长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因此能否快速找准对自己的定位以及获得自信心,成为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因素。

3.培养归属感和凝聚力。对学校、院系、班级的认可与接受程度,即归属感的建立情况将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归属感一方面来自于个人对于团体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集体对于个人的接受与认可也影响着归属感的形成。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每一个团队均有任务,每一名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需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与团结协作。通过任务设计,培养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打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4.心理需求的满足。心理需求是个体行为最为主要的内在驱动力,内在的心理需求决定了个体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通过团体辅导,促进学生间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为那些不会主动与陌生人交往的学生提供一个与人相识、交流的机会,从而实现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通过各类体验与挑战,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在竞争中得到了充分发挥,满足了学生自尊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为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创造必要的心理基础。

5.心理问题预防。 通过团体活动,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新生适应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早预防,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环节。

四、团体辅导示例

(一)我想认识你。场地:宽敞无障碍场地,足够使全班同学围成一圆圈。道具:学生自备签字笔,白纸若干张。

项目步骤:1.热身: 全班同学围成一圆圈,辅导员为每位同学分发一张白纸,一支笔,然后站在圈中央给出指令:指导语:请在10分钟内,通过先握手再留名的方式认识至少15名同学(至少7名异性)。请用眼睛注视对方,面带微笑,握手并说声“你好”,然后留下其姓名。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得到“惩罚”。

分享意义:初次见面的相互交流,主动认识他人,真诚对待同学,珍惜相聚机会。

(二)众志成城。场地:不限。道具:4张完整的报纸。

项目步骤:以分好的4组为单位,辅导员为每组分发一张全开的报纸,请各组成员均进入报纸上,无论用任何方式都可以,就是不可以脚踏报纸之外。保持5秒,即可进入下一轮。最终报纸折叠为最小面积的团队获胜。

分享意义:团队的成功需要每一位成员的配合和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班级争光。解决问题时,借团队合作与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每个个人在团体中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三)解手链。场地:宽敞无障碍场地,足够使全班同学围成一圆圈。道具:无。

项目步骤:让同学围成一个圈,请大家按照指示做:1.举起左右手交叉放在胸前,握住身边那个人的右左手;2.在不松手的情况下,将这张人网张开,成为一个组员之间手拉手的圆;3.请同学共同想办法把圆理顺,使同学之间的手拉手形式变成正常情况下不交叉的方式,并且必须在不松手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分享意义:在团队合作里,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大家会感到无从下手,但实际上只要有所行动就会有变化,只要有变化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性。另外,问题难以解决,往往是因为都只从个人角度去考虑,实际上大家要有全局意识,站在整体角度解决问题,才能有进展。班级是一个整体,个人只有融入集体,参与集体,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人椅。场地:宽敞无障碍场地,足够使全班同学围成一圆圈。道具:无。

项目步骤:让同学围成一个圈, 请大家按照指示做:1.每个同学将他的手放在前面同学的肩上;2.听从指挥,每位同学轻坐在他后面同学的大腿上,前后同学脚尖与脚跟相接;3.按照口令,所有同学同时向前移动,看看能够坚持多久。

分享意义:阻碍游戏的一大原因是懈怠心理,认为这么多人一块做游戏,自己稍微少使点儿劲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殊不知,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件事情是做不好的。在班级中,个人作为一分子,每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团队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个人利益和班级利益的统一,使得大家都获利。

(五)信任背摔。场地:有棉垫的空地或体育场。道具:1米5左右的高台。

项目步骤:1.学生分成7-8人一组,团队中的每名学生依次站上高台,其他学生在台下两两相对抬起双手;2.站上高台的团员以站立的姿势,身体保持笔直后仰倒下,下面的队员以双臂托住。

分享意义:增加挑战者与其他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挑战者克服恐惧心理的同时,增强同学间相互信任。在项目中,如果挑战者完全信任其他成员,笔直的落下,那么下面的同学将受力均匀,安全平稳地接住挑战者;但相反,如果挑战者不充分信任其他同学,在其落下时,将下意识地将身体蜷缩,台下同学反而因为受力不均,容易接不住。通过该项目,使学生在相互鼓励中,彼此放下戒备心理。成功完成项目后,在增加自信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于团队其他成员的信任。

根据目的不同,团体辅导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各有不同。大学新生主要面临的是适应问题,因此在入学初,可以选取如“我想认识你”、“众志成城”、“解手链”等以促进交流沟通为主的团体辅导。随着初步交往的完成,应该在第一学期的中后期,组织以个人挑战类和集体挑战类为主的辅导项目,如“人椅”、“信任背摔”等,以增强团队建设,增加学生间的信任以及班级融入感与归属感。

[1]马海玉.团体动力学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指导价值[J].青春岁月,2010,(12).

[2]许拥旺.马斯洛人格理论对大学新生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

[3]耿静.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

[4]唐超.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2,(15).

[5]廖林强,童炜娟.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以新生班集体建设为例[J].湘潮(下半月),2011,(5).

猜你喜欢

团体新生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重获新生 庇佑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新生改版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