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代大学生性别文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12-04-12张红梅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观大学生文化

□张红梅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性别文化是一个社会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文化正态发展和完善必须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顺应主流方向的需要。大学生的性别文化是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既有着社会历史的特点,又有着时代的特点。其性别文化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建立。作为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主力军的大学生们持有什么样的性别观,也会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产生不可轻视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性别观进行剖析和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性别文化现状

1.性别文化和先进性别文化的界定

(1)性别文化,从文字解义分析来看,是一个词组,其词义上是由“性别”和“文化”这两个词构成。其中,“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融合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成果。本文对于“性别”的界定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展开的,因而,笔者所探讨的“性别文化”也就是基于生理性别差异而形成的“性别文化”。是指在社会发展中围绕男女性别差异而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评价体系。它包括人们对于男女性别的认知意识、性别道德观念、性别审美情趣等,还包括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

(2)先进性别文化,是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我国当代的先进性别文化是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把追求男女平等观作为目标,同时以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一定要以承认妇女的社会主体地位,同时人格和尊严方面也要承认男女同等为基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和建立和谐性别关系,以及更好促进男女性别共同全面发展作为目前先进性别文化发展的目标,鼓励追求性别文化的自由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男女平等的同时,社会性别文化的形成应该具有选择的多样化和向弱势群体的倾斜为原则,并具有允许批判性、超前性和挑战传统以及为大众所接受的特点[2]。

2.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性别文化现状

本学期对本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发放500份问卷,收回了489份。从问卷的回答情况,可以概括的了解本院大学生的性别文化现状。

(1)拥有性别平等意识,但科学的性别知识较为缺乏。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认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未作深入理解。只有4%的被调查者“了解先进性别文化的内涵”,39%的被调查者表示一知半解,而52%的被调查者是没听说过。看来学生对于性别文化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今天,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普遍拥有平等的性别观,但对男女平等没有深入正确的理解。首先,他们认同了男女平等而非男女相同。多数学生认同:“男女平等并不是男女无差异。承认男女差异,追求实质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同等对待。”但是,却未对男女平等的理念作深入理解。

(2)性别的二元对立强化了大学生对两性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3]。中国传统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也形成了中国人观念中浓厚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男权主义,女性依附于男性生活,处于附属、被动、服从的地位[3]。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综合文化环境的发展结果,导致不是生理性别的观念结果。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性别刻板定型观念被传承接受下来,给后人的性别思想意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学校中也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的观念。本调查问卷中在回答“你认为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是什么”的问题上,在263个男性样本中有37%表示同意“血气方刚”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回答“你认为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是什么”的问题上,有60%表示同意“温柔体贴”的女性气质。在回答“当你择偶时,考虑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上,男生考虑最多的是“气质修养”,而女生考虑最多的是“能力才干”。对“男人比女人活得累”的问题,回答结果看,在男生样本中有48%表示认同,是“因为男人自身对自己的要求高”;44%表示认同,是因为“社会对男人的要求高”;在女性样本中有40%表示不认同,是“因为女人承担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负担”;有25%表示认同,是“因为社会对男人的要求高”。在这几个问题上,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都显示出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同,显示出传统性别观念在他们身上的烙印。

(3)在当代多元性别文化影响下高职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性别困境。“90后”的当代高职大学生,是在享受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果中成长起来的,性别观念的形成不单单是来自受家庭的影响,更多的受到各种社会信息渠道的影响,这样一方面是接受传统性别观念,另一方面是在跨性别表现成为流行时,一些大学生在性别文化的形成上迷失了方向。比如“超女”“快男”的媒体宣传,形成的很多中性化性别现象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性别文化认同的影响很大。专家认为,中性化不一定是坏事,但中性化要综合男性和女性的优点,而不是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4]。所以,中国文化观念中传统认为的阳刚味道很浓厚男性气质和温柔善良的女性气质,有时候往往是能够在一个特定的人身上同时存在,形成和现时代媒体所宣传的“中性化”性别气质。不过,目前高职院校中对于合理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接纳这样的“中性化”性别文化,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中性性别观取向中性化理解产生偏差。

(4)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弱、自我价值期望低。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有74%的学生喜欢自己的性别,不喜欢自己性别的男生仅有11%,主要因为要承担的压力与责任大,少数男同学觉得自己没风度而不喜欢自己的性别。相反,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比例则高达33%,主要是因为在家庭中要操持主要的家务劳动还要担当生儿育女的任务,实在是劳累,还有少数女同学会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容貌而排斥自己的性别。看来,女生还是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纳入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中,忽视了自己主体意识的独立。在对“将来你愿意做女强人吗?”的回答上,只有5%的女生明确表示愿意,而高达79%的女生都认为不要刻意成为女强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生的自我价值选择比较低。所以多年来,女性工作人数的数量与做出较大成就的数量不成正比,与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的两组数据相吻合。我国从2004年到2008年,男生和女生的就业比例几乎相当,大致都在80%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在各类各级的科研机构中女性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日益成为各项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女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高层人才中的比例却非常低,所占比例不到1/3,形成了我国科技界女性“高位缺席”现象。人们往往认为女性科技人员处在科技人员“金字塔”的最底层。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玉兰曾经感慨到“所有高端数据比例都在5%左右”。她曾经供职科技部“863”处,根据多年来的统计显示,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中,没有一位女性。虽然,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来越高,但是事实上我国女性在科技界没有撑起半边天[5]。

3.对当代大学生性别文化和谐发展的思考

(1)纵向上发展地看待传统的性别文化,兼收并蓄的传承中华性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和谐思想。无论是儒家思想或者是道教思想以及佛教思想,和谐思想都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6]每个历史时期,除了主线发展的文化思想,也必然的会有非主流的文化意识出现和发展。曾经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要求女性“三从四德”,就是男女不平等,甚至是极端歧视女性正当权益的性别文化。这样的历史文化现象,我们是早就已经抛弃了,但是,难免还有一些性别歧视的社会现象存在,比如就业的男性岗位和职位设置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性别文化,树立平等和谐的性别文化观。对传统女性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辩证的、合理的区分,使其中真正反映女性特质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剥离出来并为当代性别文化建设服务[7]。

(2)横向上扬弃地看待外来性别文化的浸润和冲击,开拓西方性别文化中华化。不同民族文传统也必将孕育出不同的性别文化内容。西方文化传统中对女性的尊重和性别平等的思想占有很大的分量,形成了和中国传统性别文化观的鲜明对比。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吸收、渗透,产生着新文化生长的契机和动力[8]。在扬弃对待外来性别文化的过程中开拓中西性别文化的有机契合成果,对于形成新的科学的性别文化产生促进作用。

(3)时代发展上需要客观分析大学生的性别文化取向,以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9]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受时代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组成的性别文化也不例外,也必然的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个烙印,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总是从开始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进步性,逐步地演变为不适应社会进步的局限性。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而经济基础的发展和上层建筑本来就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的发展也总是遵循着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使理论和认识得到提高,并且也得到检验和升华。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10]性别文化是人类认识的一种发展成果,我们在看待社会文化内涵组成部分的性别文化也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条件,时代条件赋予怎么样的认识程度,性别文化也必须顺应这个发展条件,既不能超越现实的时代条件,也不能滞后于现实的时代条件。因而,我们在分析和看待大学生性别文化的时候,也要正确分析时代特征和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代同步,既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不能超越时代的现实情况。

4.当代大学生性别文化和谐发展的取向引导

(1)树立和谐性别文化观。所谓当代中国性别和谐,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性别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性别关系,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性别相处的存在形式[11]。胡锦涛主席在访美时曾说过,中华文化是唯一一个连续五千年发展没间断过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深厚沉淀形成的性别文化也是维系我们民族道德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外来异域特点浓厚的性别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必然会产生矛盾和碰撞,要求大学生能够尊重差异性。

(2)树立当代大学生先进性别文化观。先进性别文化指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生存与发展的文化[12]。目前,社会上即有的性别文化现状和社会发展本身所需要的性别文化状态不适应。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态已经从传统农业、体力优势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智能科技时代,传统的带有浓厚性别差异的性别文化严重阻碍着平等的性别文化观的建立,人们的社会自我意识和社会自主意识也日益增强,必须要树立先进的性别文化观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3)树立当代大学生科学性别文化观。树立当代大学生科学性别文化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下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其在主导社会意识发展方向上的意思极其重大。大学生性别文化观的内容选择、价值建构、思想认同都必须顺应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打开国门后,随着外来的经济和技术的进入,西方自由化的思潮夹杂的各类性别观、异域性别文化认同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科学性别文化观的建立,学生在面对、看待、梳理和接受这些非传统非主流的性别文化观时候,会有思想认识上的迷糊和方向选择上的碰撞,这时,就要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流的东西来引领和主导。因而,大学生梳理科学的性别文化观既是大学生自身意识形态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需要。

[1][12]王金玲.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J].浙江学刊,2003,(4).

[2]彭佩云.关于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思考—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基本理论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妇女报,2002-09-23,(1).

[3]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

[4]徐啸.性学教授高校讲座:警惕少数大学生性别中性化[N].楚天都市报,2008-10-18.

[5]2009中国科协年会专辑·焦点话题.女状元频出,女科学家比例却越来越低[J].学会,2009,(9).

[6][11]冷舜安.当代性别和谐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5).

[7][8]周群英.论先进性别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同建和发展[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12).

[9][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文化观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