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关于不怕困难、抵御风险的思想观点
2012-04-12夏东民孙道同
夏东民,孙道同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2.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上海200433)
论毛泽东关于不怕困难、抵御风险的思想观点
夏东民1,孙道同2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2.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上海200433)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具有克服困难、抵御风险、排除干扰的传统和能力;也正是由于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不怕困难、抵御风险”的思想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同国内外敌人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得以发展壮大,并取得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巨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苦奋斗作风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着重就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党具有不怕困难、抵御风险的传统和能力”的思想观点作以分析和论述。
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平坦的路,更没有直路,道路总是曲折的。毛泽东同志说过,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改造客观世界,革命的阶级和政党,不论是搞阶级斗争,即向国内反动派、反动阶级或者帝国主义斗争,或是向自然界作战,都是相当困难和艰巨的,而且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必然会遇到无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风险。困难和风险是客观存在。而困难和风险来自何处?毛泽东作了科学分析。他在所作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讲话》中说道:“所谓困难,无非是社会的敌人和自然界给予我们的。”[2]3931945 年 4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说得既形象又深刻:“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怕风波就不能做人。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波,有大风波,中风波,小风波,我们不要怕风波。”[3]317同年 10 月,毛泽东在一次演说中又说道:“中国人民面前现在有困难,将来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4]321949年 7月,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又强调指出:“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也不怕。”[5]315
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党的高级干部发出警示:我们党要准备应付将来的大事变。在党的七大,为使全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要引起全党高级干部的警觉,毛泽东在《结论》报告中用了很长的篇幅专门讲了“准备吃亏”的问题。他说:“我们更要准备困难,我下面讲的困难有十七条”,即:第一条,外国大骂。第二条,国内大骂。第三条,准备被他们占去几大块根据地。第四条,被他们消灭若干万军队。第五条,伪军欢迎蒋介石。第六条,爆发内战。第七条,出了斯科比,中国变成希腊。第八条,“不承认波兰”。这里是比喻我们得不到承认。第九条,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第十条,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第十一条,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第十二条,经济困难。第十三条,敌人兵力集中华北。第十四条,国民党实行暗杀阴谋,暗杀我们的负责同志。第十五条,党的领导机关发生意见分歧。第十六条,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第十七条,其他意想不到的事。毛泽东当时所列举的十七条困难,并不是“空穴来风”,而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发展的必然,只不过当时发展的程度上还不十分严重,有不少同志还没有看出来。应该懂得,我们党的中央和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有了迎接最困难、最坏的情况出现的思想准备,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困难就可能得到克服,胜利的局面就可以早日到来。
马克思主义者是唯物主义两点论者。毛泽东在讲了十七条困难后,又讲了“我们一定要胜利、一定能胜利”的八个有利条件。这八条国际国内、党内党外都讲到了,很全面,也很辩证。毛泽东还强调指出:“现在对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大考验,考验我们究竟成熟了没有,有本事没有。”[3]393这话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二、中国共产党具有克服困难、抵御风险、排除干扰的传统和能力
第一,我们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久经考验、经验非常丰富、意志非常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经过24年的建设和发展,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党在政治上、理论上已经完全成熟。当时,中国共产党有120万党员、几十万干部、100多万军队。这样大的党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任何风险风波,不怕任何敌人的。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很大的党,一个24年有了很多经验的党,一个准备胜利的党。他在党的七大上十分坚定地说:“这样大的党,这样大的民族,怕什么。”[3]392毛泽东坚信全党团结一致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他说:“全党团结一致,一百多万党员团结一致,什么敌人我们也不怕。”[4]49“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也不怕。”[5]315
第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怕任何困难、不怕任何风波和风险,是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的。这是因为:困难或者风险是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你承认它,它存在,你不承认它,它仍然存在,绝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一定要如实地看到困难,有多大就说有多大,绝不可把大困难、中困难说成小困难,也不能把小困难说成没有困难。首先是承认它,采取恰当的对策、方针、措施和办法,就可以把困难克服,或是使之由大变小、由多变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而在战术上要重视困难的原因所在。
第三,因为我们党是进步的新生力量的代表。1946年8月,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55年3月,他在所作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讲了一段非常精辟且富有哲理的话:“帝国主义、国内反革命分子以及他们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等等,都不过是垂死的力量,而我们则是新生的力量,真理是在我们方面。对于他们,我们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不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面对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2]393
第四,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所以我们党不怕鬼、不信邪恶;当革命力量比较弱小时,我们不怕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不怕它们的疯狂屠杀和镇压,也不怕它们的军事“围剿”;当我们比较强大时,敢于攻打中等城市、大城市,敢于同几十万国民党军决战等等;我们也不怕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犯,不怕日本侵略军的残酷“扫荡”和“清乡”,也不怕帝国主义的恐吓;我们党不仅敢于同日军作战,而且敢于同美、英帝国主义军队作战。总之,我们党是任何艰难险阻和风波、任何敌人都不怕的。
第五,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坏事和好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艰难困苦是给我们革命事业造成了麻烦,从一个方面看它是“坏事”;但从另一个面而言,“艰难困苦能使我们事业成功”。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说道:“艰难困苦给共产党以锻炼本领的机会,天灾是一件坏事,但是它里头含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3]390
第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怕任何困难、不怕任何风波和风险,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充满着必胜的信心。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所讲的“信心”,是建立在对“光明的前途”和“黑暗的前途”两方面都做了充分估计的基础上的。这样就非常全面,非常扎实可靠。1945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即将结束时讲了这样一段话:“从前我们党内有一个传统,就是讲不得困难,总说敌人是总崩溃,我们是伟大的胜利,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现在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光明,也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黑暗,把各方面都充分估计到。”[3]390这段话非常全面,富有哲理,是发人深省的。毛泽东所说的“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现在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计到光明”一定能克服困难、抵御任何风险,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因为:
其一,经过24年的锤炼,我们党在政治上、理论上已经完全成熟,形成了稳固的、在全党和国内有崇高威望的中央领导集体。党的七大选举了一批久经考验的革命家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是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战胜任何敌人、继续把中国革命胜利推向前进的领导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6]365
其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特别是党的七大确定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具有深远意义、可以长时期起作用的决定因素。正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统战、教育、根据地建设、国统区工作等领域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从而使抵御风险、克服困难有了可靠的思想和政策保证。
其三,中国共产党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严明的,遍布全国、深入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各级党组织,有几十万经过考验有丰富经验的党的各级干部和上百万在各方面起先锋模范作用的共产党员,这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抵御各式各样风险风波、排除万难、战胜敌人的组织基础和组织力量。
其四,中国共产党有一支自己创建的、由其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经过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的锤炼,政治立场十分坚定,战斗意志非常顽强,它不怕任何强大敌人,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经验十分丰富,组织纪律严明,绝对服从党的指挥和调动。毛泽东同志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7]1039。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这支军队已经发展到120万人,这是抵御风险、克服和战胜困难、战胜强敌的支柱和中坚力量。
其五,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说过,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战斗的民族。他还说:“人民是有能力的,他们的力量是最伟大的。”[8]“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7]1096这是抵御风险、克服困难的最可靠、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历史经验证明,帝国主义是不可怕的。
三、中国共产党在同国内外敌人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开始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1927年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7年10月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自此,党有了自己的红色政权;随后又创建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建立、根据地建设的初期,有的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和我们面临的困难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识,他们瞧不起在强大敌人包围下的革命根据地,存在“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虑,革命意志发生动摇,觉得“革命胜利的前途渺茫得很”。毛泽东同志在多次讲话和文章中驳斥了这种悲观论调。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说的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9]
后来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预言和论断是非常正确的。经过十多年的斗争,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党和人民军队的力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民兵发展到260万;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
第二,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总计为193个旅(师)160万人,占其全部正规军兵力的80%。蒋介石声称,只需三个月到六个月,他就可以取得胜利。当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以及外来援助方面,都明显地超过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的对比为3.4:1。国民党军队接收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分装备,又得到了美国政府庞大的军事援助,因而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人民解放军不仅没有海军和空军,陆军的装备也很差,主要是缴自日、伪军的武器。国民党政府统治着约占全国76%的面积、3.39亿人口的地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拥有全国大部分近代工业和人力、物力资源;解放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4%,人口约1.36亿,近代工业很少,基本上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国民党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则没有得到任何国家公开的支持。因此,对处于劣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否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党内一部分人存有怀疑和忧虑,许多中间派人士也认为共产党应当进一步对国民党采取退让政策等等。
对于这种敌我力量悬殊、极为严峻的形势,党中央、毛泽东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十分坚定、明确地回答了国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这是因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4]1187
为了战胜蒋介石,中共中央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确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富有远见的方针和政策。应当看到,在敌我力量悬殊、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敢于以革命战争反对蒋介石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中国共产党人有一种不怕强敌的大无畏的精神。后来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党中央、毛泽东的分析和论断以及所采取的对策是正确的。
第三,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着许多严重困难,这是众所周知的。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紧接着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安全。9月15日,朝鲜战局恶化。大批以美军为主体的“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后,急速向北推进;9月28日,美军攻占了汉城,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同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投降”。此时,“联合国军”在南朝鲜已经集结33万兵力。就在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的当天深夜,朝鲜首相金日成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他向毛泽东发出“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的急电。10月7日,美军在开城地区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与此同时,美国派出B29重型轰炸机和其他作战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狂轰滥炸。
当时,中美两国的国力和军力相差悬殊。1950年,美国钢产量8 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 800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60万吨(美国是中国的146倍),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28倍)。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因此,面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摆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面前突出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出兵援朝?出兵援朝能不能取胜?会不会导致同美国直接对峙?美国大举轰炸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和内地大城市怎么办?这些都是需要十分慎重、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稍有疏忽或者考虑不周,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为此,在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的主持下,连续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加以讨论。在10月4日下午的会议上,毛泽东让大家首先讲讲出兵的不利情况。与会者各抒己见,很多同志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理由主要是: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美军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1 500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36门),更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担心战争长期拖下去,我们负担不起,等等。有的同志甚至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新中国有点划不来。毛泽东耐心地听了大家的发言后,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的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11]257在5日下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仍然是出兵或者不出兵两种意见。在别的同志发言之后,从西安赶到北京的彭德怀同志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11]258会议最后作出了由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的决定。
在当时那种敌我力量悬殊、苏联又不愿出动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中央决定出兵入朝作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和巨大压力的。事实是,是否出兵入朝作战,中共中央、毛泽东的决策经历了一个从考虑出兵,到暂缓出兵,再到最终决定出兵的过程。可见,当时的决策是何等艰难,后来的实践证明,当年冒着极大的风险作出的这个重大决策是非常正确、非常英明、有长远意义的。如果中国不出兵援朝、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如果不给美帝国主义迎头痛击,使中国处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本不可能。
第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包括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内的共有10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变成了非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两霸”争夺变成了“一霸”独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这种形势给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带来了空前的巨大压力。在复杂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内有的同志动摇了,他们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发生了动摇,认为现在不是一个中心,而应该是两个中心,即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反“和平演变”;有的同志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不行了,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等等。不难想象,如果我们党经不住这次风波,顶不住这股压力,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丧失信念,对我们党一直追求和实践的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对党的基本路线发生动摇,将要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但是中国共产党毕竟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在国内外有崇高威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久经考验、经历过无数风险、深得人心的执政党。当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英明,头脑非常清醒,政治上非常坚定,尽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但是我们不怕帝国主义的威吓利诱,顶住巨大压力,沿着党所开辟的新道路继续奋勇前进。邓小平同志多次教育全党,警示全党。1989年11月,他在会见外宾时坚定地表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会改变。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什么威胁也吓不倒我们。我们这个党就是在威胁中诞生的,在威胁中奋斗出来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6]345-346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再次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6]382-383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是非常准确且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1.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670.
[11]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A84
A
1007-4937(2012)01-0039-05
2011-11-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0JD710072)
夏东民(1956-),男,江苏苏州人,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邓小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孙道同(1932-),男,江苏六合人,教授,从事邓小平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