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安警事文物的资警育人价值

2012-04-12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公安文物博物馆

彭 宏

(湖北警官学院 公共基础课教学部,湖北 武汉430035)

论公安警事文物的资警育人价值

彭 宏

(湖北警官学院 公共基础课教学部,湖北 武汉430035)

作为公安队伍建设、公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大陆的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具备三重价值。当前,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应明确主体、构建两个基地,打造平台、开掘四种媒介,融汇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好地发挥资警育人的教育价值,服务于公安工作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警察史;公安警事文物;资警育人价值

近年来,中国内地公安警事文物收藏逐渐升温,主要源自官方的推动。官方背景的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带有鲜明的政治指向和文化意图,属于当代中国公安队伍建设、公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其由各级公安机关主导,依托于各地已建(或草建、筹建)的二十余所警察博物馆或陈列馆、展览馆,有组织地对历代警事文物进行征集、收藏、保护、陈列、研究、宣传,以期达到回顾警察历史,建设警营文化,正面宣传警察形象,增强警察从业者的职业认知度、职业自豪感,培养警察意识,树立警察精神,坚定职业信念的目的。同时,它是宣扬公安文化主旋律、加深警民沟通的平台。可见,当代中国大陆的公安警事文物收藏,主要具备了三重价值:总结警察发展历程、承继精神传统的历史价值,作为警察文化建设载体的文化价值,发挥育警、育人功能的教育价值。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蕴含在警事文物之中,需要通过教育价值予以展现和弘扬,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当前主流的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在基本的展览、陈列活动之外,应明确主体,构建“两个基地”,打造平台,开掘“四种媒介”,从而立足于坚实的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文化学术活动,传承历史,建构文化,凝聚精神,更好地发挥公安警事文物的资警育人价值,为公安工作及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

一、明确主体,构建两个基地

文物的表面形式虽是“物”,其中却印刻着人类历史的轨迹,投射出人类智慧的闪光,凝结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其核心是“人”。而围绕文物进行的一切活动,其多重价值的体现,也都要归结到“人”。对于公安警事文物收藏来说,应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指隶属于警察博物馆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收藏和研究人员,还应包括在职公安民警、公安院校在读预备警官,以及辐射广阔的其他社会人群,如警察家属、中小学生等。明确了这些人群的主体地位,公安警事文物汇聚的警察博物馆,就可致力“两个基地”的构建——以警察从业者为对象的职业教育基地,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社会教育基地。

从公安机关内部来看,各级公安机关、各类公安院校、各地警察博物馆,都应贯彻“以文化人、文化育警”的理念,重视公安警事文物收藏的“化人”、“育警”功用,丰富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支持警察博物馆的建设,构建起树立警察丰碑、坚定警察信念、熔铸警察精神的警察教育基地,以促进公安文化建设、公安队伍建设。一方面,应打破专业和人员局限,发动广大在职民警、警校学生参与公安警事文物的整理、搜集、保护、收藏、捐赠、研究等活动。确立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就培植了公安警事文物收藏的土壤,拓展了警事文物收藏的来源。另一方面,可将参观警察博物馆,了解警事文物的渊源,纳入新警入职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党团发展教育、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的进程中,从而广泛深入地在警察队伍中发挥公安警事文物的资警育人价值,“育警”、“励警”、“律警”、“强警”,促进公安队伍战斗力的提高。据报载,近年来北京、河南等地的警察博物馆,就通过上述的一些参观教育活动,将警察博物馆建成了民警的精神家园,增进了民警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了为公安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初显了“育警基地”的教育成效。

从公安机关外部来看,各类警察博物馆及相关研究机构,应突破行业壁垒开放收藏,开放办馆,开放办展,开放研究视域;应与文博、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合作,吸纳其他社会资源,追求公安警事文物更加深广的社会影响,构建受众更为广泛的共建精神文明、继承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一方面,应吁请社会各界为公安警事藏品的寻佚、品鉴、优化提供支持,丰富馆藏数量,提升藏品质量。另一方面,应通过扩大实物的展览、参观、宣讲的范围,拓展学术交流、研讨的形式和数量,全方位、多侧面地呈现警察队伍的历史荣光,褒扬杰出人物、英雄事迹,宣讲优秀传统。应将公安警事文物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延伸到社会人群,增加社会沟通和社会认知,引导和培养社会其他人群对警察的了解、尊重和爱戴,在全社会形成“知警”、“爱警”、“尊警”、“护警”的氛围,尤其要重视对青少年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北京、上海、武汉、内蒙古、洛阳的警察博物馆被当地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些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以此对青少年进行崇高精神、革命传统的教育。在洛阳警察博物馆,各厂矿、企业、机关、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络绎不绝地参观,增进了警民了解,缩短了警民距离,也发挥了“化人”的社会教育基地功用。

二、打造平台,开掘四种媒介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虽然他指的是文字、话语、报刊、影视、广播等有形无形的表意形式和大众传媒,但凝聚了过往历史和文化,包含图文资料在内的文物,也是古人制度、思想、意志、趣味的延伸,未尝不能看做是今人与古人对话的媒介。媒介也往往通过其实体,结合其承载和传达的讯息,汇聚成文化建构、价值导向、利益诉求的平台,发挥其对社会整体和受众人群的影响。当前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媒体时代,网络、影视、广播等电子媒介成为主导,报刊、书籍等纸质媒介依然留存,日常交流的口语媒介代代相传。因此,当代中国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不应仅仅拘泥于“物”,而应创新形式,灵活地开掘四种媒介资源,打造“物媒”、“纸媒”、“语媒”、“电媒”四个平台,四者结合,多平台、多渠道、高效率地发挥公安警事文物的资警育人价值。

所谓“物媒平台”指的就是各地警察博物馆及其馆藏、陈列的公安警事文物。这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发挥其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基础平台。“物媒”的特点是鲜活具体、可观可触,给人的教育鲜明直观,印象深刻。当前各地收藏公安警事文物、建设警察博物馆,打造“物媒平台”,首先不必一味求大、求全、求同,应基于不同的历史传承、地域文化和警种特点,求特、求精、求异,从而优选藏品,提炼精品,打造特色。近日开放的武汉市公安局警用枪械博物馆,就以“汉阳造”、英国老式火药枪“香水瓶”、湖北省内唯一一支“51式手枪”为镇馆之宝,囊括中外各时期400余种警用枪械的实物、图片、视频,藏品精选,特色鲜明,吸引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其次,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还应秉持回顾过去、立足现实的原则,无需纯粹以追旧、好古为宗旨,还应讲究藏品的现实教育、警示意义,为当前的公安工作服务。中国警察博物馆在全国收集当代公安英烈的遗物,如任长霞生前批阅过的群众来信手稿、工作笔记、印章、木梳,以及当地老百姓送给她的绣有“天下为公”的鞋垫等。这些看似“新”、“平”、“实”的物件,其具备的社会价值也是不能用年代来衡量的。再次,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与展示还应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合作。如,建立由全国公安文联联络、协调,各地警察博物馆参与的联动机制,促进藏品的交流、互换、赠与、买卖。最后,这种既能互通有无,强化各地警察博物馆的特色,又能相互提升,共同发展,丰富各地警察博物馆的馆藏,更大范围、更大限度地发挥公安警事文物服务公安工作全局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所谓“纸媒平台”,并不是指文件、资料、档案、令状、证章、票册、笔记等公安警事文物中的实件,而是反映警察史研究、警事文物考证的纸质论文、报刊和书籍。虽受到电子传媒的挤压,但“纸媒”作为“第一媒体”,仍不失为当前大众阅读、学术发展、文化传播、知识传授、舆论宣传的重要媒介。其特点是保存较为恒定,更具体、更细致、更系统,易于激发思考,提炼学理。通过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的思考积淀、解惑答疑、阐发学理、建构学科,打造系统的“纸媒平台”,可以为公安警事文物收藏提供理论指导,挖掘学理深度,增加文化气息,扩大普及程度,对公安警事文物收藏、警察博物馆建设有着长久的推动作用。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和公安高校应及时把“物”的收藏展示成果,转化为“纸”的文化学术成果。第一,可由全国公安文联主导,采用集中和分散结合的原则,调研全国藏品情况,提炼各地藏品特色,尽快编写《全国警事文物大全》、《××省(市)警事文物大全》、《××类警事文物一览》或其他《目录》、《年鉴》类书籍,推进收藏和管理的专业化建设,为警事文物制作翔实的“户口”和“档案”,也为后续的收藏提供理论的依据和指引。第二,应在即将成立的全国公安警事文物收藏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各地的警察史研究、警事文物考证的机构和人员,借鉴成熟的历史、考古、文博、收藏等学科知识体系,在各类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公安警事文物考证、研究论文,出版高水平的研究专著和文集,提升这一领域的学术品位,扩大学术影响。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办专门介绍、研究公安警事文物的报纸期刊,力争学术空间,占据舆论宣传的平台。湖北警官学院警察史研究所2005年创办的《警史钩沉》杂志,就开风气之先,在警界内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第三,应注重“纸媒”传播文化价值、推行教育价值的普及性效果,让各文化层次的警内外人士都能从公安警事文物的介绍中获得教益。可以集中公安文联的写作班子,以小说、评书等通俗的文艺形式,挖掘公安警事文物背后的人物和事迹,书写生动的警营生活,描摹警察形象,彰显崇高的警察精神,通过这些“纸媒”的传播,为警察事业获取广泛的社会认同。

所谓“电媒平台”,指的是通过声、色、光、电的形式,进行公安警事文物的信息传播和宣传教育的各种大众传媒,包括“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影视,以及“第四媒体”——网络。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媒介,其特点是传播丰富、快捷、形象,受众面广泛。所以,当代中国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要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就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资源,注重打造“电媒平台”。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加强与各级电视台的合作,借鉴《鉴宝》、《探索·发现》等节目,录制对公安警事文物进行甄别、鉴定、品评的电视节目,制作对公安警事文物的发掘、探佚、考证的电视专题,并在警界内外播放,在警察历史、警事知识、警察事迹、警察精神等各个方面增加警察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建立专门的公安警事文物网站,开辟论坛、贴吧、好友群等网络平台,上传和下载相关的信息、文档、图片等。这样既能为官方的收藏机构和民间的收藏者提供展示、研究、交流、互动的渠道,也可利用网络的开放空间,更便利、更广泛地传播公安警事文物知识,介绍警察历史,宣扬警察精神。

所谓“语媒平台”,则是借助人类最为古老、最为常用的信息传播媒介,利用口语表述,将公安警事文物涉及的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学科知识、精神传承、道德光辉进行口耳相传的传授和交流。“语媒”的特点在于其直接性、即时性、交互性,现场效果强,其仍是当前主流的教育教学、正统的学术交流常用的媒介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宣传教育功用。在这一方面,警察博物馆及相关研究机构、公安高校具备先天的优势。对前者来说,应依托对公安警事文物的收藏、展示和研究,提升解说人员的知识蕴含和文化素养,训练其熟练清晰、情理兼具的解说口才,让他们帮助参观者开启公安警事文物的精神宝藏,引导参观者漫步于警察历史发展的长廊,真正做到有所知、有所获、有所感。同时,还应将对公安警事文物考证、研究的成果,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的形式,面对面地与专家同仁进行交流,面对面地向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对后者来说,应发挥高校的人才和制度优势,除了将警察历史、公安警事文物研究的成果,及时以“纸媒”公之于众外,还应把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利用好课堂和讲坛等“语媒”平台,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化人”、“育警”作用。

总之,构建坚实的教育基地,打造形式多样的媒介平台,应是公安警事文物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的依凭。唯此,公安警事文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资警育人的功用,更好地为公安文化建设、公安队伍建设服务。

[1]霍志坚.警察博物馆:见证人民公安的忠诚足迹[EB/OL].http://www.cpd.com.cn/gb/newspaper/2008-07/12/con tent_991927.ht m,2008-12-07.

[2]杨烨,穆玉敏.博物馆:铭刻着忠诚的足迹[J].人民公安,2001(5).

[3]穆玉敏,安也致.警察博物馆精彩点击[J].中国收藏,2002(3).

[4]李冠一.谈我国警察博物馆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王爱民,董伟琴.挖掘海军文物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作用[J].档案建设,2011(3).

D909.2

A

1673―2391(2012)05―0170―03

2011—10—22

彭宏,湖北武汉人,湖北警官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

【责任编校:谭明华】

猜你喜欢

公安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博物馆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