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检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012-04-12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检察人员检察工作检察

李 云

(湖北省兴山县人民检察院,湖北 宜昌443700)

试论检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李 云

(湖北省兴山县人民检察院,湖北 宜昌443700)

检察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分支,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属于法律文化。因此,研究检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应当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进行。检察文化与一般文化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属于以法律监督为核心的文化范畴。作为一种法律文化,它不仅体现法治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检察文化作为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袭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凸显了检察工作的特点。检察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是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

检察文化;内涵;意义;途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提出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既说明了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对现时期文化发展走向的概括与要求。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不仅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担负着维护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凝聚人、塑造人、规范人”的理念,积极探索文化发展规律,把握检察文化建设要求,深入推进“文化育检、文化强检、文化兴检”工程,推动检察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深刻理解检察文化的内涵是检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前提

检察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倡导和全体检察人员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核心价值体系、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风格的总和。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的检察文化强调价值的共创、共享和共同维护,是检察队伍建设的主要载体。检察文化属于软实力范畴,一般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是指检察机关的物化表现形式,例如检徽、标识、办公办案大楼及其设施环境等物质表现;软件主要是指检察机关的内在精神特质,例如检察干警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势、行为准则等。检察文化蕴含了检察干警的意识、理念、技能、知识修养、道德操守、精神追求、行为方式等一系列的职业涵养、职业气质及职业氛围。由此可见,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检察思想政治建设、执法理念建设、行为规范建设、职业道德建设、职业形象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检察文化从属于法律文化

从检察文化的内涵来看,检察文化从属于法律文化。检察文化是支配和指导检察官进行检察实践活动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综合,是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过程中衍生的法律文化,检察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

检察文化的法律性。检察文化属于法律文化范畴,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公平正义,既是法律文化的职责所在,也是检察文化的应有之义。这就决定了检察文化建设要始终突显其法律性,不能脱离法律文化来谈检察文化,也不能与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产生冲突。

检察文化的公平性。“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主题。这一主题也体现在检察文化建设中,是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检察文化的题材、思想和内容都必须突出公平性。检察文化要以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和“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锤炼检察队伍道德修养,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充分行使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人才保障。

(二)检察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分支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及其检察人员在履行职责和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目的,以创新检察管理体制为途径,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形式的具有鲜明检察特色的组织文化。

检察文化的目的性。检察文化建设意在创设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是检察机关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与新形势新要求下的主流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检察文化通过培育检察人员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意识等主流精神和基本理念,使其内化于心,外践与行,成为全体检察人员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从而使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趋向一致,达到全面提升检察人员素质和文化品位,增强检察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目的。

检察文化的约束性。2011年10月19日,周永康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政法委全体会议时,强调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建设者、有力保障者。政法核心价值观和检察职业道德是检察人员的行为准则。检察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通过各种文化培育形式,使全体检察人员都能够自觉地追求、信仰和实践政法核心价值观和检察职业道德。

检察文化的时代性。检察文化要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文化建设教育干警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形成崇尚公正、清廉、效率和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认识检察文化建设的意义是检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动力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的灵魂,反映了检察人员的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检察文化建设既是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手段,又是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既是检察机关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又是组织文化和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育检、文化强检、文化兴检,保障维护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检察文化具有引领作用。优秀的检察文化是检察职业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优秀的检察文化能规范检察人员的行为,引导检察人员把自己的理想与检察事业的具体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检察职业目标与个人目标融为一体,将检察人员的思想统一到检察工作的总体目标上来,实现检察机关价值、检察人员群体价值和检察人员自身价值的统一。优秀的检察文化能激励检察人员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水平,不断加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修养,养成以德修身、以民为本、谦和热忱的服务意识和行为模式,时时处处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规范的行为举止增强检察工作的亲和力,从而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检察文化具有凝聚作用。检察文化可以增强检察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检察人员对检察文化的同化、规范和融合而产生的凝聚力是不可低估的。通过检察文化可以帮助检察人员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把检察人员的个人目标同化为全院的共同目标,使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地围绕检察院的整体目标而努力工作。这种将个体力量整合为统一目标下的整体力量的凝聚作用能使检察人员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增强检察人员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检察文化具有约束作用。检察文化的约束功能不仅仅表现在通过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各种物质形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检察干警的行为,更主要的是通过检察文化对检察人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由于检察文化使得检察组织的价值观念与检察干警个人的价值观得到统一,检察干警对组织的理念、行为标准等产生共鸣,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意向。同时,检察干警在受到组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后,对组织的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检察院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将外部的约束和检察干警内在的约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检察人员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进一步统一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更好地解决法律监督不到位,执法不规范、不文明,执法能力和办案质量不高等问题。

检察文化具有净化作用。特色文化一旦形成,就反过来影响人、教化人、塑造人,改变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审美情趣。检察机关作为一个特定的组织,不断有新生力量补充进来,实现队伍的新陈代谢。而新进人员由于有很强的融入意识和趋同心理,其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机关风气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和群体行为归于一致。大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在检察机关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养成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仅有利于提高转变检察人员的思维观念、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增强新进检察人员的学习意识、和谐意识、公正意识、进取意识,夯实检察事业发展的根基。

三、科学谋划检察文化建设的思路是检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关键

检察文化建设涵盖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它既包含普遍性的法律监督文化,又包含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化的检察文化。就科学谋划检察文化建设的思路而言,应在遵循普遍性规律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建设方向。

检察文化的信仰要求。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一个没有信仰的职业和一个没有职业信仰的职业者,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可能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检察职业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检察官从心灵深处对检察职业的价值认同和理性回归。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文化建设上要形成“法律至上”的监督理念,建设具有法律监督机关特色的检察文化。从内容和层次上讲,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信仰应包含以下内容。首先,确立理念。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检察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检察干警履行职责的行动指南,确保检察机关始终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始终保持检察队伍忠于法律、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其次,确立检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宗旨。检察文化建设要突出“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检察工作宗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检察官要从思想上树立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检察事业中,唯法是尊,法律至上,理直气壮地开展监督,旗帜鲜明地进行监督,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检察文化的道德建设。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文化的内在价值判断。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业行为规范。检察官职业道德,就是与检察官从事检察活动、行使检察权紧密联系的符合检察官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在检察文化建设中,道德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检察文化的道德建设,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纲。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建设中,使之成为检察人员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二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育现代文明生活风尚,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自觉抵制恶言、恶行、恶事,不做不善、不正、不诚、不敬之事,自觉维护检察机关形象,维护检察人员声誉。四要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要以“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为核心,开展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使检察人员更加“忠诚”,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实法律,忠诚于人民的检察事业;更加“公正”,唯法不唯情,唯实不唯上,唯公不唯利,一身正气,秉公执法;更加“清廉”,自觉遵纪守法,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更加“文明”,遵守各项检察礼仪规范,注重职业礼仪约束,文明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检察文化的赶超意识。精神文化的培育是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以“创先争优”的理念鼓舞干警,激发队伍活力是赶超文化的基本内容。加强检察文化建设,要弘扬逢先必争、逢旗必夺的赶超精神,要把追求卓越,赶超先进作为动力,敢为天下先,勇于争第一。在“争”的过程中,挑战困难、攻坚克难;在“先”的引导下,打造精品,争创一流,实现检察工作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地发展。一要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制定文明创建工作规划,不断提升创建目标,逐步提高创建工作标准。二要注重发现、培养、学习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引导与示范作用。可以推选一批廉洁自律、公正执法、勤于学习、默默奉献的优秀干警代表,组成先进个人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用身边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激励干警勤政廉政,掀起学先进、比贡献的热潮。三要注重发挥领导班子和党组成员的表率作用。领导班子要在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公正执法、勤政廉政上作表率。领导干部要自觉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凡上级要求的,带头坚决执行;凡是政策规定提倡的,结合实际积极贯彻;凡是上级和政策规定禁止的,带头坚决抵制。党组成员还要注重办实事,少应酬,带头参与大要案和疑难案件的查办工作,与干警一起艰苦奋战。

检察文化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推动检察工作发展,要弘扬创新文化,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倡导创新行为。一要创新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检察工作中善于“扬弃”,既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做到确立思路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检察工作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二要创新举措。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检察机制改革,把握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实际的检察业务工作机制、队伍管理机制和执法保障机制。三要创新途径。要立足检察工作实际,大胆实践,认真探索,在比较中发现特色,在发展中培育特色,在创新中打造特色,在工作中干出特色,以特取胜,形成亮点,以点带面,实现检察工作的整体推进和跨越发展。

检察文化的环境构建。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检察机关的环境文化包括检察机关的院容院貌、绿化美化、工作条件、学习环境、文体设施等物化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一要营造文化气息浓郁的人文环境。可在机关内部设置文化标牌和文化标语,营造文化氛围。可建立图书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健全文化活动设施。二要繁荣检察文学艺术。可创建检察机关自己的杂志、报纸、电视专栏,大力培养检察宣传工作者和检察文学创作者,通过阵地和队伍建设真实地反映和再现检察事业业绩,展示检察队伍风采。三要善用新兴媒体。要充分利用技术网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检察文化,使广大检察人员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文化环境中不断提升文化品位。

四、务实推进检察文化系统工程是检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点

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涵盖检察思想政治建设、执法理念建设、行为规范建设、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建设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务实推进检察文化建设,要结合检察机关自身的实际,以树立政法核心价值观,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为前提,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职业化建设为基础,以强化检察职业道德和职业形象、营造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为着力点,以“文化育检、文化强检、文化固检、文化兴检”为核心,全面规划,稳步推进。

文化育检,在“育神”上下工夫。文化育检的首要任务,是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检察人员的思想阵地。因此,在对检察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上,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化,而且要注重道德感化。一要加强教育。要把严格的学习教育和经常性的引导教化结合起来,培养干警讲政治、讲正气、讲大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率先垂范。领导班子成员是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核心力量。班子成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一个组织文化建设工作的方向。因此,在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班子成员不仅要以身作则,成为学习的典范,更要学以致用,做不断创新的领路人。三要强化实践。要深入开展“争创全国先进检察院、争当优秀政法干警等活动”,掀起学先进、争当先进,赶先进、超越先进的热潮。检察人员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扶贫帮困,增强宗旨意识、群众意识和公仆意识。广大检察人员要胸怀全局,立足本职,争当公正文明先锋,争当勤政廉政先锋,争当爱民为民先锋,以严明、廉明、文明的实际行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形象。

文化强检,在“强能”上下功夫。要采取多种措施,督促、教育和引导检察人员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先进文化,提高素质,提升能力,实现会思、会写、会说、会做。一要全员上阵调研宣传。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用心捕捉工作亮点,认真总结典型经验,促进检察人员文化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提高检察人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二要量化考核搭建平台。要通过“日读一言、周学一文、旬阅一报、月读一书、季撰一稿、年习一技”等量化目标,提升检察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三要教育培训提升能力。检察机关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干警以岗位职务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为重点,开展任职续职资格培训、岗前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素质培养活动,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持续开展以提高检察人员执法办案技能为重点的岗位“学、练、赛”活动,始终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练什么”,搞好“传、帮、带”,做到“学、练、用”相结合。

文化固检,在“固本”上下工夫。检察行为是检察干警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等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在文化固检方面,要通过规范行为、严明制度和激励精神打牢根基,进一步加强检察队伍的行为规范化建设。一要严格要求。要细化检察人员行为规范,通过引入ISO9001标准,检查督促检察人员在办案和公务活动中做到举止文明,仪表端庄,行为检点。二要严格管理。要注重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周例会、月汇报制度、执法档案应用制度、办案流程管理制度和执法检查制度、检务督察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向管理要素质,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形象。

文化兴检,在“兴业”上下工夫。文化层次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文化底蕴的沉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养成。因此,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分解检察文化建设任务,细化检察文化建设的目标,有计划、分层次不断提高广大检察人员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一要创造文化环境。要高度重视环境对人的育化作用,通过美化机关环境、“文”化办公环境,着力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二要营造文化氛围。可邀请著名人士、法学专家、知名学者和革命老前辈,来检察机关作报告、讲传统,使检察人员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可通过建立资料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学习阵地,为检察人员不断“充电”提供场所;可通过在计算机局域网上开设电子学堂、网上论坛,为检察人员学习交流构建网络平台;可通过成立青年工作部、兴趣活动组,创办检察专刊,提供文化平台。

[1]刘云山.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29.

[2]张思雨.先进文化育检魂[N].承德日报,2007-12-27.

[3]袁向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积极探求检察文化建设新途径[J].中国·无锡法治建设论坛,2008.

[4]张涛.文化引擎给力检察执法[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11-02.

[5]薄熙来.青年人一定要忠于党的事业、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07-12-26.

[6]陈金钊.论法律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3).

[7]孙丽,郑博超.文化,公平正义的精神支撑[N].检察日报,2007-11-30.

[8]韩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透视[J].南开大学学报,2009.

[9]黄敏,张红.文化育检创先争优[N].四川法制报,2010-12-16.

[10]愈明海,周波,张检.文化传承与民族村镇本土化规划模式探讨[J].绿色科技,2011(7).

G05

A

1673―2391(2012)05―0144―04

2012—0—13

李云,湖北五峰人,土家族,湖北省兴山县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校:谭明华】

猜你喜欢

检察人员检察工作检察
关于检察人员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对检察人员错案追究责任制的几点思考
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后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检察文化与检察工作协调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