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意识

2012-04-12王丽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个体职业专业

□王丽华

( 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山西 忻州 034000)

教师的成长就是其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不断的努力学习与实践。由一个“工匠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需要各种外部条件的支持,更需要教师自身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成长”及“自我建构”,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条件。

一、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成熟与否的标志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简单讲,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面,即生理的自我,如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容貌等的认识与体验;社会的自我,如对自己的职业、人际关系等的认识和体验;心理的自我,如对自己的能力、人格等的认识和体验。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至少要到青年期才能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动成熟了、完善了,而是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只有成熟的、完善的自我意识,才能够正确引领、监控、调节和支配人的行为。

从行为方面讲,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分化→统一→再分化→再统一”的循环往复过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人人都有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发展的趋向[1]。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时,个体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通过不断的努力,以期实现二者的统一。在不断的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个体就会形成积极的、正确的自我意识。当个体的“理想自我”过高,而“现实自我”无法到达;或个体的“理想自我”没有确立,而“现实自我”处于支配地位时,人的自我意识就会模糊。这不仅会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而影响人格的健康,还会影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个体行为能力的降低甚至异常。

从心理过程讲,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结合自身及自身的表现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产生自我认识,实际上就是以“理想自我”来评价“现实自我”并得出结论的过程[2]。如“我是一个好教师”、“我讲课讲得不错”、“我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等等。自我评价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从实际情况看,自我评价表现为三种水平,即过高评价、过低评价和适当评价,前两种评价都是不客观、不正确的,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只有对自己的适当评价,才能真正促进个体的成长。个体在产生自我认识的同时,会伴随着情感和道德两方面的内心体验,如在得出“我是学生们喜欢的老师”评价的同时,会开心、自豪,这是情感体验,而同时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则属于道德范畴。这些自我体验会使人形成“我是什么”、“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观念,并且引起对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追求的强烈激情与冲动,如“我要献身教育事业”、“我一定要成为优秀的教师”。自我评价越深入,自我体验就越强烈。自我体验产生的同时,会引发个体的主动行为,使个体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发展,这时自我监控就开始起作用,它会以“理想自我”的标准调节、监控、促进个体的目的行为。当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趋于一致时,自我监控最有效。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自我评价是基础,自我体验是动力,自我监控是保障。很多教学新手正是在良好自我意识的作用下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的。

二、自我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维度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从内容上讲,教师专业成长涉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等方面,而每一方面又涉及很多具体内容,教师就像“武林高手”,“十八般武艺”需样样精通才行;从时间上讲,由新手型教师到熟手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得道成仙”。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很多,除去各种外在因素,影响教师成长的“内因”,主要是其自我意识的水平。

(一)自我认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教师的思维方式、人格特征、情操德行等都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本身及其行为都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形象与修为,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可以说,自我认识一直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教师同行的评价及比较来全方位的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做出胜任或不胜任的价值判断。这对教师来说很重要,这种自我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取向及职业信念,会成为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推力或阻力。由于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教师自我认识的范畴涉及很多方面,包括专业知识层面,如我的知识够用吗?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了解吗?专业能力层面,如我能胜任教学吗?我能做到因材施教吗?我能管理好学生吗?专业精神层面,如我能做到爱岗敬业吗?我能以身作则吗?我能确信我给学生的知识是正确的吗?专业人格层面,如我有爱心吗?我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吗?我有很强的责任心吗?等等。当教师从不同的层面认识自己时,他一定会对自己做出某种评价。必须注意的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不一定是完全符合客观现实的,只有正确的、恰当的自我评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什么是恰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就是教师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发现自己的缺点;既能找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实事求是并积极悦纳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种评价会让教师保持适度的自信,并有积极改变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如果自我评价过高,教师就会过分自信,就会因为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而停滞不前;如果自我评价过低,教师就会自卑,就会丧失信心,得过且过。这两种评价都会导致教师不恰当的自我认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自我体验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自我认识产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自我体验的发生。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情绪性特点,表现在:其一,教师这个职业是“爱”的职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化的情绪色彩及情感倾向;其三,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表现必然会引起教师情绪情感上的变化。这些情绪体验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行为,并影响着教师职业情感的形成。教师的职业信念、职业动机、职业能力等大都源自于自身不断发展起来的积极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的作用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侧重不同。在新手型教师阶段,教师关注的焦点是能否胜任教学,他们需要得到的是外界对自己教学状况的评价。如果得到的是来自于领导、同行和学生的正面评价,他们的内心体验是激动的、兴奋的,工作热情会更加高涨,展现自我的欲望会更加强烈。由于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他们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但也有少数教师由于自我否定而选择放弃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熟手型教师阶段,熟手教师已能熟练的进行教学操作,他们关注的焦点转变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和教学机智的运用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日渐显现的繁琐的工作、教学创新的难为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更多的让教师体验到的是苦恼、郁闷、无助、疲倦及焦虑等消极情绪,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和成就感都有所下降,心理问题相对较多。有的教师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在专业上继续成长,也有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越教越不会教,甚至越教越差,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专家型教师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们自尊、自信,有较强的职业义务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三)自我监控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自我监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由“现实自我”成长为“理想自我”,光靠信念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长期的执着、坚持和不断的学习、反思与实践,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3]。

其一,从教学专长讲,教师的职业是求“变”求“新”的职业。“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不能一味模仿,也不能“固步自封”,否则教学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活力,容易消磨激情,同时也在“变相”地“毁灭”学生;“新”主要表现在教学要创新。打破教学常规,顺应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真正体现教育的应有价值,这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教育能够真正关注学生的“德性和幸福”。但事实上,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害怕吃苦,“滥竽充数”,以致“误人子弟”。

其二,从职业特征讲,教师职业的情感回报程度高,但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重复的、单调的,基本上都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是超负荷的。在我国特有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师追求的唯一目标,也是学校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于是,所有的教师为成绩而战,为升学而争,以致身心俱疲。应对职业倦怠和竞争压力,需要教师不断调控自己的心态,以饱满的情绪完成“育人”之旅。而个别教师自我承受能力较差,又不能有效进行调控,极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其三,从教师自身讲,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的言行举止、人品德行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本身代表的就是公民典范。所以,教师必须“谨言慎行”、“修身养性”。这需要教师“拿得起”、“放得下”,如果没有成熟的自控能力是很难做到的。在教师岗位上,出类拔萃、德行兼备的教师凤毛麟角,而平庸的教师却一抓一大把。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前者把教师当作事业去追求,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在实现教育价值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后者只是把教师当作职业混日子,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愿劳神费心,只求过得去就行。

三、促进自我意识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必要条件

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自我意识的水平如何,关键要看个体具体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接受了怎样的教育与参与了怎样的实践活动。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我意识的水平由低到高表现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大部分人的自我意识水平处在“自我”阶段,极少部分人处在“本我”和“超我”水平。作为教师来讲,处于“超我”的自我意识水平才有可能承担得起“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公民中的模范”等责任。因此,促进教师自我意识发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尤为重要。

1.在专业方面,要为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提供具体的、及时的专业指导与帮助;要为教师创造学习、锻炼与提升的机会;要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并对教学专长不断进步和突出的教师给予必须且必要的支持与奖励。

2.在资源方面,要有合理而充足的资源配置,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可以供教师全天候使用的计算机房;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请“名师”为教师“传道授业”,送教师出去“求经问道”;与“名校”结对子,建立友好往来关系,实行“教师互访”,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学水平。

3.在文化方面,要为教师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管理者要关心教师成长,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办学,创造多姿多彩的教师文化,建设和谐、文明、发展的校园环境。

总之,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各种外部条件的完善与支持,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主动学习与建构。只有拥有了成熟的自我意识,教师才能拥有强大的自我力量,去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教师才能不断地追求新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实现德行兼修,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3).

[2]连榕.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心理历程[J].教育研究,2008,(2).

[3]李中国.教师角色转换中内涵性特征的缺失与补救[J].教育研究,2008,(6).

猜你喜欢

个体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