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之妻晁氏、李氏生平、母家考略
——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四)
2012-04-12汤江浩
汤江浩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曾巩之妻晁氏、李氏生平、母家考略
——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四)
汤江浩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本文为《曾巩及其主要亲属行实考略》系列论文之一。主要对曾巩元配晁氏及继室李氏之生平行实、父族亲属等问题进行了考辨。对于晁氏、李氏归嫁之年,晁氏移柩南丰之年等有争议的问题,根据所发现的新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曾巩 元配晁氏 继室李氏 行实
曾巩元配晁氏,不幸早卒;继室李氏,出自名门,卒于曾巩之后。关于晁氏、李氏生平、家世等问题之研究,现尚有不少疑问。本文试作考辨如下:
一、曾巩元配晁氏之行实、母家考
我们先探讨有关晁氏的问题。《曾巩集》卷四十六《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乃曾巩为亡妻晁德仪(字文柔)所作墓志铭[1]。此文有两个问题需要订正。其一,关于晁德仪归嫁曾巩之年。此文云:“年十有八嫁余。”此云“十八”有误,当为年十四归嫁。
清人杨希闵《曾文定公年谱》即以晁氏归嫁系于至和元年(1054),有云:“是年元配晁夫人来归,年十八。”[2]即采用曾巩所撰墓志称“年十有八嫁余”之说。
洪本健先生《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于皇祐二年(1050)曾巩条下有云:“曾巩《祭亡妻晁氏文》(《曾巩集》卷三十八):‘归我之昔,明年始笄。’据此,晁氏嫁时年方十四。《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云:‘晁氏,讳德仪,字文柔……以嘉祐七年三月甲子卒于京师,年二十有六。’逆推之,晁氏生于景祐四年(1037),皇祐二年(1050)十四岁时出嫁。而墓志铭谓‘文柔年十有八嫁余’,与祭文不一。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云:‘疑十八为十四之误,公年三十二而始娶者,盖待服除也。今以祭文为正。’从之。”[3]洪先生此言甚得。
今再举一证,以助洪先生之说。《曾巩集》卷四十六有《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乃曾巩为其岳父晁宗恪(即晁德仪之父)所撰墓志铭。此文叙其卒、葬有云:“享年六十有三,熙宁二年某月某甲子卒于官,四年某月某甲子,与其夫人某县君闾丘氏合葬于扬州江都县之广陵乡。”[4]可知晁宗恪在熙宁二年卒于官。又《曾巩集》卷三十八有《祭晁少卿文》,即曾巩祭岳父晁宗恪光禄少卿文。文云:“巩蚤以孤,蒙与托嘉好,自始迄今,逾二十载。(中略)。不意今者,公遽沦亡。得讣歔欷,涕随声发,海滨独哭,心与谁言?仍闻归旐,旅次馀杭,隔此涛江,寓陈薄奠”。据此可知晁公卒后,其家人将其灵柩运到了馀杭。此时曾巩正在通判越州任上,故云:“得讣歔欷”,“海滨独哭”;又因职任在身,不能往吊,只能隔江遥祭,故云“隔此涛江,寓陈薄奠。”可知祭文写作之时必在熙宁二年底至熙宁三年初。祭文中所言“蒙与托嘉好,自始迄今,逾二十载”,即叙与晁氏结亲之年也。由熙宁二年(1069)上推二十年,即皇祐二年(1050),所叙之时与曾巩《祭亡妻晁氏文》所称“归我之昔,明年始笄”,完全相合。可知现传曾巩为亡妻晁德仪所撰墓志铭中所谓“年十有八嫁余”,当为“年十有四嫁余”,此误当为传抄或刻印所致,曾巩原文必不如此。
此外,从风俗、礼制、情理等方面来考察,曾巩初婚也当以皇祐二年(1050)为妥。其实,到皇祐二年时,曾巩已32岁,从当时风俗习惯来看,这样的年纪在宋代已是成婚极晚了。根据曾巩人生际遇及家庭生活实际来考察,他拖延到三十余岁始解决婚姻问题,一方面是因早年婚姻之缘分未到,另一方面也因家庭多难。曾巩之父曾易占卒于庆历七年(丁亥,1047),曾巩晚至32岁始成婚,正其待父丧服除以后,这正是遵守人人必从的礼制,这样的晚婚理由尚可让人理解、接受。若谓延至至和元年(1054)以后,曾巩已36岁“高龄”方始初婚,而且又无其他令人同情理解的特殊原因,则晚婚至此,于情于理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其二,关于晁德仪之葬期。墓志铭作“(熙宁)十年二月庚申葬于建昌军南丰县龙池乡之源头”。此云“二月”有误,当为“三月”。曾巩于熙宁十年春知洪州任上,曾向朝廷请假回南丰老家安葬一批逝去多年而未得正式安葬的亲属,这一请求得到了朝廷批准。这次安葬的亲属有卒于熙宁元年的胞弟曾宰(字子翊),卒于嘉祐七年三月的元配妻子晁德仪(字文柔),卒于嘉祐六年的八妹曾德耀(字淑明),卒于嘉祐六年的女儿庆老以及卒于治平三年的女儿兴老,共五人,并都作了墓志铭。(见《曾巩集》卷四十六《亡弟湘潭县主簿子翊墓志铭》、《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曾氏女(德耀)墓志铭》、《二女(庆老、兴老)墓志铭》,兴老、庆老并夭于襁褓,葬时同穴,故合为一志)据现存《曾巩集》不同版本来看,四篇墓志铭记载具体安葬的时间有三种:晁德仪之墓志作“熙宁十年二月庚申”,曾德耀之墓志作“熙宁十年三月壬申”,曾宰与二女墓志俱作“熙宁十年三月庚申”。这种差异可能流传已久,陈杏珍、晁继周先生点校本《曾巩集》,于诸志之葬时皆不出校异文,今以“四部丛刊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该本乃上海涵芬楼借乌程蒋氏密韵楼藏元刊本影印)校核上引诸志,虽有篇目次序、个别文句与陈、晁点校本有异,但关于葬时皆同,可见在元代时已有歧说。
今检陈垣《二十史朔闰表》[5],熙宁十年三月庚申,即三月十日,而熙宁十年二月没有庚申日,可知“二月庚申”实乃“三月庚申”之误。是年三月壬申,即三月二十二日,亦疑“三月壬申”当为“三月庚申”之讹误。因为选择此日,与其说是营墓于此日,不如说是于此日举行安葬仪式,故曾德耀之葬日,似不必单独另择吉日举行仪式。
另外,关于晁德仪之遗骨何时从京师移归南丰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乃在熙宁十年春,曾巩专程往京师扶柩而归。窃以为熙宁十年春,曾巩不曾往京师,其亡妻文柔之遗骨也非此时移归。早在熙宁二年,曾巩出任越州通判时,已将文柔遗骨托人护送回南丰老家。我们对这一推断,试加论证如下:
《曾巩集》卷三十八有《祭亡妻晁氏文》,题下注云:“治平元年五月三十日。”这一注文,不知是曾巩之原注,还是编集者所加,总之来源甚久。今考祭文所云:“禫月之终,奠此一尊。” 禫月,宋代用郑玄之说,为逝者卒后第二十七月;禫月满,即除服。据曾巩所撰文柔墓志铭,文柔卒时在嘉祐七年三月甲子,由此推之,至治平元年五月三十日,恰为二十七月满。可知题下所注祭文作时甚为准确。又此篇祭文末有云:“时良返子,讬葬先林。言如不复,谁谓我人。长号叙哀,寓以斯文。”在此曾巩即对晁氏之灵立下誓言,他日一定选择良时吉日将晁氏归葬于曾氏先茔。这一誓言,又见于《曾巩集》卷三十八《又祭亡妻晁氏文》。此文不长,为便于论述,现具录于下:
巩无状遭祸,早失贤妻。徘徊京师,零丁孤宦。乃至旅榇,未就先茔。夙夜思惟,心颜愧怍。今蒙恩补外,道出东南,敢启菆宫,进登舟御,间关回阻,将致乡园。而巩比至淮濒,迫趋官守。其于奉承灵舆,经涉大江,方复假人,经营护视,永惟见亮,尚赖有灵。若夫触冒川途,几数千里,使保清谧,则惟馀休。至于推择吉辰,修严葬礼,俟得时日,敢不躬亲?惟其鉴之,故以情告。[6]
此篇祭文,虽篇幅短小,但也情辞哀切,低回百结。从其所叙曲折,可知曾巩作此“又祭文”的时间与原因。所谓“今蒙恩补外,道出东南”,即指熙宁二年曾巩自请补外,出通判越州。在曾巩一生中,由任职京师到蒙恩外补东南,亦仅止此次,故可确定无疑,因此我们推定此文作于熙宁二年到职越州通判之际。前引曾巩治平元年祭晁氏文,知巩已立誓将晁氏归葬祖茔。故今趁任职越州,道出东南之便,将晁氏灵柩扶归:“敢启菆宫,进登舟御,间关回阻,将致乡园。”但终因官期追迫,不能一路护送归乡,只好于江淮之间分途,另托人护送回南丰故园,曾巩自往越州赴任。至于安葬之事,也只能待于来日,故称“至于推择吉日,修严葬礼,俟得时日,敢不躬亲?”这也是将治平元年祭文中的誓言,再作承诺。
根据以上所引曾巩两篇互有关联的祭晁氏文,我们推定晁氏之遗骨已于熙宁二年移归南丰故里,似无疑问。
关于晁德仪的生平经历及所生子女与母家情况,根据曾巩《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作于熙宁十年)、《祭亡妻晁氏文》(作于治平元年)、《又祭亡妻晁氏文》(作于熙宁二年)、《祭晁少卿文》(作于熙宁二年)、《寿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作于熙宁三年以后)、《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作于熙宁四年)等文,以及我们上文所作考辨,试综述如下:
晁德仪,字文柔,生于景祐四年(1037),卒于嘉祐七年(1062)三月甲子,享年二十有六。卒后,先殡于京师。熙宁二年(1069)始移柩归南丰。熙宁四年(1071)追封为宜兴县君。熙宁十年(1077)三月十日(庚申)葬于建昌军南丰县龙池乡之源头。晁德仪于皇祐二年(1050),年十四,嫁归曾巩为元配之妻,生有二男一女,男曰绾、综,女曰庆老。庆老于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壬申夭折,年仅三岁。熙宁十年(1077)曾巩为晁氏作墓志铭时,曾绾时任太庙斋郎,曾综尚未仕。元丰七年(1084)六月林希为曾巩作墓志铭时,曾绾时为太平州司理参军,曾综为太庙斋郎。至哲宗元祐以后,韩维为曾巩作神道碑时,曾绾为瀛州防御推官,知扬州天长县事;曾综为瀛州防御推官,知宿州蕲县事。
晁德仪母家乃开封府祥符人,其先世家澶州清丰县。其祖晁遘,尚书驾部员外郎,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祖母张氏,生子四人:曰宗曜,进士;曰宗恪,光禄少卿;曰宗愿,真州军事推官;曰宗懿,尚书司门员外郎;女一人,嫁进士桑况,张氏累封寿安县太君,卒于熙宁二年十一月,与晁遘合葬于开封府祥符县旌孝乡。晁德仪之父宗恪,字世恭,少年入仕,所任官职甚多,颇有政声,官至光禄少卿,享年六十有三,卒于熙宁二年岁末。
关于晁宗恪的卒时,曾巩《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作“熙宁二年某月某甲子卒于官”,又曾巩《寿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称宗恪之母张氏“卒于熙宁二年之十一月某甲子”,“卒时子宗曜、宗愿皆以死,既而光禄居丧,以疾亦死。”光禄,即指光禄少卿宗恪,既称居母丧而死,故推其卒年亦当在熙宁二年十一、十二月间。
晁德仪之母闾丘氏,卒于宗恪卒后之明年,即熙宁三年某月某日,熙宁四年与宗恪合葬于扬州江都县广陵乡。据曾巩《光禄少卿晁公墓志铭》,宗恪子男二人,曰仲景,海州司理参军;曰仲孺,试将作监主簿;女六人,长女即德仪(文柔),其他几位仅知嫁与某官刘某、某官高元振、某官燕若济。又据曾巩《寿安县太君张氏墓志铭》(晁德仪(文柔)祖母)中称:“余之亡妻,于夫人之孙女为第三,而光禄之长女也”,“而诸孙男女凡三十人,男多已仕,女多已嫁矣”,可见其家族之兴盛。
关于宋代晁氏家族的研究,当代学者已有不少论著。宋代晁氏之旺族大略为唐末晁佺三子晁迪、晁迥、晁遘所衍三支,由其大体居处之地别称东眷、中眷、西眷,在北宋时中眷最为兴盛,东眷次之,西眷稍弱,但三眷本同一祖,流派清晰,互有往来照应。晁宗恪属西眷之二世,其三世“男女凡三十人,男多已仕”,虽今可考者有限,固不可忽视当时之影响,亦不可忽视曾巩与晁氏家族的这层亲缘交往关系。
二、曾巩继室李氏之行实、母家考
这里我们再对曾巩继室李氏的有关情况稍作考探。李氏逝世于曾巩之后,今不见李氏卒后之墓志碑文,故李氏生卒、享年不详。关于李氏归嫁曾巩为继室之年,清人杨希闵于《曾文定公年谱》“嘉祐七年”条下云:“继娶李氏,来归不知何时。”亦有学者据李氏所生女兴老生、卒年推之,订李氏来归之年为嘉祐八年(1063)。今考曾巩《二女墓志》有云:“曰兴老,吾继室李氏出也,卒时始二岁,实治平三年九月甲寅。是时,余方锁宿景德寺,试国子监进士,不得视其疾、临其死也。”兴老既卒于治平三年,年仅二岁,则其生年当为治平二年,则其生母李氏来嫁之年似当在治平元年间。据前文所考,治平元年(1064)五月乃为曾巩亡妻晁文柔之禫月,并作有祭文。今检《曾巩集》中尚存多篇纪念晁氏之诗文,可见曾巩对晁文柔感情极深,故于治平元年五月除服后始娶李氏为继室的可能性较大。
李氏嫁曾巩后所生仅一女一子,女即兴老,三岁而夭;子即曾纲。据曾肇为曾巩所作《行状》、林希所作《墓志》,曾巩共有三子二女,三子即绾、综、纲,二女早卒。前文已考绾、综乃晁文柔所生,则纲为李氏所生无疑。在元丰七年(1084)曾肇、林希撰文之时,曾纲已因恩为承务郎。至哲宗元祐以后,韩维为曾巩撰神道碑时,载曾纲为右承务郎,监常州税务。曾肇、林希之文皆载李氏封号为嘉兴县君。
正德《建昌府志》第十一卷《丘墓》于“曾文定公墓”条下载韩维题墓碑文(即韩维所撰神道碑),文中称曾巩第二子作“紵”。又《曾巩集》卷四十六《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载文柔第二子:“曰琮,未仕也。”正德《建昌府志》所载韩维文,又有云:“纲,右丞务郎,监常税务,馀未仕,孙女五人。”[7]今以1970年出土于江西南丰县源头村的林希所撰《宋中书舍人曾公墓志铭》之原碑[8],及《曾巩集》附录所载韩维《神道碑》校之,曾巩第二子在林希原碑及《曾巩集》所载曾肇、林希、韩维文中均作“综”,故前引所作“紵”、“琮”皆误。正德《建昌府志》所载“纲”以下文字,讹误、缺漏甚多。当为:“纲,右承务郎,监常州税务,二女蚤卒,孙男六人,(中略),假承务郎,馀未仕。孙女五人。”
关于李氏的母家,《曾巩集》中保存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其中有《试秘书省校书郎李君墓志铭》、《试秘书省校书郎李君妻太原王氏墓志铭》,二文作于治平三年,乃曾巩为妻李氏之伯曾祖李迂及其夫人王氏所撰。李迂墓志的主体部分较为详细地叙述了李氏自先秦以来的世系传承。据称楚丘李氏为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之后,这对于研究李氏在唐宋两代的世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曾巩于李迂之夫人王氏墓志铭中曾称赞李迂之孙李汉卿:“尝为《李氏九世谱》,甚博而详,多夫人之所为言也。”可知曾巩在李迂墓志铭中所叙李氏世系实乃吸收了李汉卿的研究成果,所叙唐以来传承世系当较为可信。
另外,《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乃曾巩为其妻李氏之姑母李夫人所撰墓志,其中又对李氏家族情况有所载述。据称在宋太宗、真宗朝曾任尚书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的李昌龄乃为曾巩妻李氏之伯祖;而范仲淹、郑戬、骆与京三人皆仁宗朝名臣,又皆为李氏之姑父,可知曾巩妻李氏之父族,在唐宋两代都是名望甚著的家族。今据上所引三文,列李氏世系三表如下:
表一:李氏唐以前世系表:
皋陶——苗裔:李耳(周守藏史)——孙:昙(秦司徒)——子:玑——子:牧(事赵郡)——子:泊——子:左车(广武君)——子:遐(涿郡太守)——子:岳(谏议大夫)——子:秉(颍川太守,徙家颍川)——秉后七世:膺(河南尹)——子:瑾(复家赵)——曾孙:楷(晋治书侍御史)——子五人:辑、晃、芬、劲、睿(以所居巷东西自别,故劲称西祖)——劲子:隆(后魏阜城令)。
表二:李氏唐、五代至宋初世系表:
隆后九世:栖筠(唐御史大夫赞皇文献公)——子:吉甫(相唐宪宗)——子二人:德修(楚州刺史)、德裕(相唐文宗、武宗)——德修子:熅(宋州宋城令,徙家宋之楚丘)——子:确(莱州胶水令,后因曾孙昌龄相宋太宗真宗,追赠太子少保)——子:谭(磁州邯郸令,后因孙昌龄相宋太宗、真宗,追赠太子少傅)——子二人:迂、运(见下表)。
表三:李氏宋以来世系表之(一)
谭长子:迂(诏试秘书省校书郎,不起。娶丁氏、王氏)——子:昌震(王氏所生,为建州松溪令,赠尚书驾部郎中)——子:汉卿(王府侍讲、尚书虞部员外郎)——子:彦龙——彦龙有四子。
李氏宋以来世系表之(二)
谭少子:运(太常少卿,赠礼部尚书)——子二人:昌龄(宋太宗、真宗时曾任尚书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昌言(赠刑部尚书,妻聂氏,封晋平县君)——昌言子:禹卿(光禄少卿,女嫁曾巩为继室);昌言女三人:嫁范仲淹、郑戬、骆与京,皆一时名臣。
注释:
[1] 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卷,第633页。
[2] (清)杨希闵:《曾文定公年谱》,光绪四年(1878) 新城杨氏福州刻《豫章先贤六家年谱》本。
[3] 洪本健:《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4页。
[4] 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29页。
[5]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9页。
[6] 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32页。
[7] (明)正德《建昌府志》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明正德刻本影印,1964年。
[8] 洛原:《宋曾巩墓志》,《文物》1973年第3期,第29-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