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网球人才流动情况探讨
2012-04-11马连鹏
马连鹏,田 旭,张 鲲
我国竞技网球人才流动情况探讨
马连鹏,田 旭,张 鲲
分析中国网球竞技人才流动的基本机制和发展趋势,探讨竞技体育人才流动机制的理论依据。用文献调研、逻辑分析法研究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优秀网球竞技人才的流动性存在着典型的不同特征,网球优秀竞技人才的流动性是推动网球运动发展的根本性因素,网球优秀竞技人才在垂直流动、水平流动、职业转换和国际流动几种形式当中存在着不同的前景和需要。
竞技体育;网球竞技;人才流动性
网球运动启源于英国,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国网球已经从只有少部分人了解、接触逐步发展成为了广大群众能够积极参,竞技选手可以在世界最高级别赛场上摘金夺银的运动项目。其实,我国优秀的网球运动人才还并不是很多。为了有效的发展和利用有限的优秀网球人力资源,我国在网球优秀人才的培养、发展与流动方面实行了很大的改革,这些举措效果明显。特别是2011年以来,李娜为中国网球书写了灿烂辉煌的一页篇章。不少体育同仁认为,李娜模式这种走出举国体制方式的发展实际上拓展了优秀竞技人才资源的流动性,正是这种由体制内向体制外的人才流动拓展了李娜的发展潜力,这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种背景,为了更清晰的理解我国网球竞技人才流动的基本机制和发展趋势,并为我国建立合理的竞技体育人才流动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竞技网球优秀人才的流动性问题进行回顾与探讨,这对于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以及我国整个竞技体育的发展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
1 网球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1.1 外籍人员从国外向国内的流动是网球传入中国的方式
1885年前后,随着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彻底瓦解的同时,为了取得更多的在华利益,大批的外国人涌入中国,也正是在大批外籍人员流动的过程中,网球运动传入了中国。先是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之间出现网球活动,后来一些教会学校也开展起这项运动,这批学生也成为在中国最早接触网球运动的人群。这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教师、医生、政府部门官员等职务,同时将网球运动在上层社会进一步传播。
1.2 新中国成立前网球在中国的发展特征是少数人的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前,网球运动只在少数上层社会人群之间流行,参与的人非常少。网球成为当时达官贵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一项时髦运动。在一些教会和贵族学校、大学,网球被列为体育课的内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网球的受益范围也有所扩大,网球运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了斯坦豪斯杯赛,这是中国网球史上最早的校内比赛。1906年,北京汇文学校、协和书院、清华学校之间,上海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沪江大学、以及南京、广州、香港的一些学校开始举行校际网球赛,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尽管网球运动在中国普及程度很低,但却保持着同国际网球运动的联系与交流活动。1924~1946年间中国共6次派对参加戴维斯杯比赛,但多是在第一、二轮被淘汰,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下。
1.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特征是举国体制下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在起点低、基础差、对外交往少的情况下开始发展。1953年在天津首次举办了包括网球在内的四项球类运动会(篮、排、网、羽),1956年举行了首届全国网球锦标赛,后来又定期举行全国网球等级联赛,并实行升降级制度,还定期举办全国网球单项比赛。这一阶段网球运动的开展仅限于培养竞技选手,而且全国开展网球专项运动的省份并不多,也仅仅限于上海、广东、北京、天津等几个解放前就有着网球发展基础的省份,西北五省没有一支专业网球队伍。这一时期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思路还仅限制于国内的发展,和国际进行技术交流、比赛的机会还非常少,开展网球运动的省份也只是以全运会上夺取金牌作为最大的奋斗目标。
但是,由于举国体制存在的基本思路就是举全国之力办大事,这在当时对我国的网球运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让我国的网球运动展现了零星的耀眼和辉煌。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网球的双边来往主要是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像匈牙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南斯拉夫等,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1955年,为迎接波兰队来访,国家体委把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部分上海选手调到北京建立了网球国家队,并和波兰队打了一场比赛,波兰的头号种子选手斯科涅斯基曾经是欧洲的亚军,中国队的梅福基战胜了他。这个结果让波兰队大吃一惊,很多欧洲的媒体也做了报道。在当时国际比赛很少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1958年6月23日,中国网球队领队张振亚、教练马启伟(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之子)率领队员梅福基、朱振华、宋连根、吴生康(著名国手夏嘉平之外公)四人参加温布顿大赛,梅福基单打在正式比赛中第一轮战胜了一位奥地利选手,他与朱振华的双打第一轮又战胜了一对英国选手,双双进入第二轮。新中国选手首次参加温布顿比赛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惊人的,当时,中国队赠送给温网的一面队旗至今还保存在英国温布顿的博物馆里。1959年梅福基、朱振华、戴永明三位选手再次参加温网比赛,梅福基又一次打进第二轮,这是中国网球早期绝无仅有的壮举。之后中国网球队继续在欧洲参赛,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朱振华第三轮击败了罗德·拉沃,罗德·拉沃当时已经是世界头号种子选手,先后两次囊括全满贯,创造了至今无人能敌的网坛神话。拉沃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我记得又一次,一个小个子中国人击败了我。”当时的中国选手虽然没见过拉沃打球,但都知道拉沃是个了不起的选手,由此可见,我国当时男子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1959年第1届全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恰逢国庆十周年,开幕式接受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检阅,各项比赛精彩激烈,网球比赛是解放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共有二十个省市、71名选手参加,上海队包揽了全部5个单项冠军。全运会后,北京、河南、云南、四川、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市网球队纷纷成立,形成了中国网球的第一个高潮。
1.4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特征是竞技选手的国际交流增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的转变,在改革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理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在原国家体委主管网球运动的领导出国访问期间,看到了世界网球运动发展的先进水平,也看到了中国与世界高水平的明显差距,清楚地意识到要提高中国网球的竞技水平必须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打法,将先进的网球发展理念和中国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技术特点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人特点的网球训练方法和手段。所以,在原国家体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国家网球队多次派队出国学习,并参加了戴维斯杯等一系列的国际重大赛事,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迅速提高了中国网球的发展水平。现任国家网球队的教练余丽桥就是那一时期出访、参加重要国际比赛的主力队员,当今中国女队水平的快速提升可以说与这位教练当年率先走向国际赛场,更好的掌握国际网球运动的发展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胡娜事件”,中国网球队员胡娜就是在美国参加戴维斯杯比赛的时候突然到美国大使馆申请政治避难,“胡娜事件”带来了众多的社会舆论,也让中国网球队在一段时期内出国学习、比赛的次数、人数受到了不小的限制,在通往国际网球赛场地道路上受到了小小的挫折。
1.5 现阶段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特征是群众网球和竞技网球运动全面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群众体育运动的重视,网球运动因其高雅、趣味性强、运动量的可控制性等特性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国家的重视下,全国各地都建起了相当规模的网球场,广大群众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网球运动从此不再是只是上层社会、专业运动员的专利。为了促进群众网球运动的发展水平,全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网球比赛,有老年网球赛、高校网球赛、全国业余大师赛,全国分区赛,全国晋级赛等,各地还都形成了定期举行的地方赛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球文化,如在西安举行的“天地源”杯网球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年,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网球爱好者进行技术交流、增进友谊的盛大节日。在竞技网球方面我国女子网球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是我国网球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这种发展战略思路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李婷、孙甜甜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双打冠军,实现了中国网球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郑洁、晏紫获得2006年澳网、温网双打冠军,实现了中国网球在世界公认的最高级别赛事上金牌零的突破。此外郑洁还取得2008温网女单四强、2006年埃斯托利尔公开赛冠军、斯德哥尔摩公开赛冠军、2006年多哈亚运会女单、女双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双季军。李娜取得了2006年温网8强、2004年广州公开赛冠军、2008年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赛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四名、2008年澳网混双冠军、2006年塔什干女网赛单打冠军。这些成绩的取得显示了中国网球未来发展的信心,增强了加快融入世界职业网球步伐的决心,提高了学习世界网球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意识,同时也是网球项目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催化剂。
2 人员的流动性是促成网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根本因素
从中国网球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球运动风靡于英美等国家的时候,中国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网球,随着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大批的涌入中国,他们也随之带来了网球运动,自此中国的上流社会成员开始参与这项运动。随后一些教会学校、贵族学校、大学将网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多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学生开始接触到了这项运动,这些学生为以后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国情的实际情况,我们国家提出了发展竞技网球运动的目标。在解放前就有网球发展基础的上海、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市率先开展了专项网球运动,而教练的组成基本上都是当时归国回来的华侨,上过教会学校、贵族学校、大学的学生,他们都接受过西方业余的网球训练,新中国的第一代专业网球运动员就是在他们西方网球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全国网球比赛的举办,更多的省市组织了专业队伍,其教练组成有从上海、广东等网球发展强省通过组织调动去的专业教练,也有优秀网球运动员退役后被组织分配去担任教练的,国内教练的这种由网球运动发展强省到未开发省份的流动,扩大了国内专业网球队伍的数量,显著提高了国内专业网球的发展水平。但是,这一阶段中国网球运动缺乏与国际网球的交流,技术水平和打法明显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加大了与国际网球交流、比赛的频度,尤其是在女子竞技水平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和国外强队相比发展历史短暂,国内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与健全的赛制,要参加世界职业网球比赛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当年“胡娜事件”的当事人胡娜若干年后也坦言,当年那样做就是想实现参加职业比赛的梦想,并无其他想法。这其实说明,当时条件下我国网球优秀选手的流动是受到严格管制的,甚至是整个竞技体育优秀人才只能在国家体制内流动,是不允许国际间的自由流动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群众网球运动蓬勃的发展了起来。一些网球运动发达地区培养出来的优秀网球人才在流动到其他网球运动欠发展地区后,终于起到了在当地推广群众网球运动领头羊的作用。从北京来陕西工作的刘国柱老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年刘老在北京接受过正规的网球训练,来陕西工作后曾代表陕西参加过两次全运会,后来网球运动在陕西就停止了。改革开放以后,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刘老先从青少年的网球业余训练开始,后又积极倡导群众业余网球比赛,在刘老的技术指导与各项网球活动的策划下,陕西群众网球运动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群众网球运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女子竞技网球的历史性进步,也是得益于优秀人才的自由流动与国际交流。中国女网五朵金花之一的彭帅,最早到美国接受专业训练,后又得益于曾排名世界第二的美籍华人张德培的指点,她的快速进步也带动了中国女队整体水平的提高。随后中国队阶段性的聘请世界著名教练来做技术指导,他们带来了最前沿的网球训练理念,也明显提高了李娜、郑洁等一批女运动员的比赛水平,在一些世界大赛上她们多次击败威廉姆斯姐妹、伊万诺维奇、米斯金纳等世界一流水平的选手,已经在世界女子网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对于中国网球的人员流动来说,不得不将李娜做一单独讨论。李娜5岁半时,就被送去学打羽毛球,从1989年起,李娜在少儿网球队开始了艰苦的训练。1996年,14岁的李娜进入湖北省网球运动队。1997年,李娜被耐克公司选中到美国训练7个月。李娜于1999年转为职业球员,2000年与李婷搭档夺得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巡回赛女双冠军。2001年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李娜囊括女单、女双和混双三项冠军。曾经在2002年退役两年。2004年复出重返国家队。2009年初,网管中心作出允许运动员自主训练、自主参赛、自负盈亏的决定。新措施实施后,李娜被纳入“单飞”名单,开始自己花钱聘请教练、安排训练、支付参赛费用,她的网球事业也一路飞进,成绩上不断取得突破。2011年6月4日,李娜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夺得苏珊·朗格朗杯。这是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网球大满贯赛事的冠军。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李娜在拿下首盘后,又在第二盘末段成功顶住了卫冕冠军、意大利名将斯齐亚沃尼的顽强反击,最终以6-4/7-6(0)的比分胜出,成为了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单打冠军奖杯苏珊·朗格朗杯的亚洲选手,书写了中国网球灿烂的辉煌时刻。凭借该场胜利,李娜成为了自1896年起第一位获得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世界排名升至世界第四,追平日本名将伊达公子此前所保持的亚洲选手纪录。可以看出,在李娜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支持,但李娜的辉煌却恰恰需要她走出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实现自主发展。实现这一步,其实是我国竞技体育优秀人才流动出现的一种新方式,即从体制内发展向体制外发展流动。
3 对我国网球竞技优秀人才流动基本方式的审视与思考
3.1 垂直流动
长期以来,我国网球运动都是在走一条竞技体育的道路,举国体制成为促进网球运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人才垂直流动的形式是举国体制的一个重要特性,因此,在网球优秀人才的流动方面,考察其垂直流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确保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战略的实现。优秀运动员的流动也呈现出垂直流动的特性,每一名网球运动员都将进入国家队视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有培养前途的运动员也会被国家队直接选入,这一条垂直通道的建立,是在体育管理部门的监管下形成的。各地方队必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地方与国家利于发生冲突的时候,毫无选择的要舍弃地方利益。国家队向地方队要优秀人才的时候都是指令性的调令,同时向地方队退回运动员时也是强制性的。但是,由于我国网球竞技缺乏广阔的发展基础,网球竞技人才匮乏,所以在北京奥运会以前,我国网球竞技在世界上基本上无法奢望取得优异成绩。时至今日,我国网球优秀人才的发展路径和流动性是有了明显拓展,网球竞技人才环境有了很好发展,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人数不断增加,网球竞技在国际大赛上也取得了一些辉煌的成绩,但从基层向高层选拔优秀人才的垂直流动仍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方式。
3.2 水平流动
在我国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以垂直流动为主要流动形式的情况下,各地方队之间人才的水平流动长期以来是很不畅通的,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前,各地方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对优秀网球球人才省市间的水平流动态度并不积极,有些还通过行政干预限制优秀人才外流是一个普遍现象。
其实,对于我国网球竞技的发展来讲,加强省际交流与人才流动是推广网球运动,拓宽网球优秀竞技人才发展平台的一个有效方式,只有加强这种水平的流动性,才能达到向网球竞技弱势地区推广普及网球,向网球竞技水平发展优势地区获得有效的交流和学习,从而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网球竞技走向更大更强。
3.3 职业变动
运动员出身的网球选手,在职业变动一般存在于如下几种情况:1)退役。在运动员退役方面,进入企事业单位或自谋生路的情况非常多。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网球竞技人才流失的问题,虽然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途径还非常局限,需要积极拓展更多的途径,但在人才流失的时候如果让退役的网球人才在新的领域还能够做到推广网球运动,普及竞技体育文化,这对于我国的网球运动来讲也不失为一件好事。2)专业队与学校间的流动。很多网球选手在即将走出省队而未能向更高的国家队的时候,他们把眼光放在了进入高校,一方面可以继续自己的网球专业,同时还可以加强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以求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铺垫。这种情况对于在高校里普及网球运动和推广竞技文化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3)运动员向教练角色的转变。其实,在我国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也有相当一部分优秀选手依然从事着网球运动的职业生涯,他们由于经验丰富而在不同级别运动队担任了教练员职业,这对于我国网球运动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不过,加强这部分人员的教练员业务继续教育与提升,特别是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训练技术与管理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并让网球运动文化在我国得到更好的推广与普及。
3.4 国际流动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运动员国际间流动政策:优秀运动员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并经过原国家体委和各单项全国体育协会的许可,方可与国外俱乐部签订受聘合同,但从上世纪末,随着我国外出运动员的数量日趋增大,我国网球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的情况也不断增加。现在,李娜、彭帅等个别优秀球员,已经开始运用商业模式管理自己的比赛和训练,更多地参加国际比赛,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技战术水平和对抗能力,为我国网球职业化的道路作出了有意的探索。
同时我国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时候能够积极聘请引进世界著名网球教练来做技术指导,这些在客观上都起到了良好效果,达到了学习目的,对于促进我国网球竞技水品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4 小结
网球运动的人才流动机制的新发展,为我国网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在网球人才流动机制上,我国已经开始了体制内管控和体制外“职业化”共同发展的道路,伴随着李婷、孙甜甜、郑洁、晏紫、彭帅和李娜的成功,这也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合理流动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相信,今后我国网球运动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将会更加趋于多元、合理、和谐。
[1]张 鲲,蔡恩伦,姚 婧,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特征及趋势[J].体育学刊,2008(2):37-40.
[2]黄远翔,周鹏飞.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的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64 -67.
[3]孙 丽,庄茂花,陶 磊.略论竞技体育人才交流[J].冰雪运动,2002(3):66-68.
[4]赵 照,刘 东.“孔雀东南飞”所引起的——对中国体育人才流动的透视[J].人才开发,1995(2):12-13.
[5]吴丽君.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0(2).
[6]陶志翔,胡亚斌,赵源伟,等.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 .
[7]蒋宏伟.国家女子网球队训练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
Discussion on Talents Flow of Competitive Tennis in China
MA Lianpeng,TIAN Xu,ZHANG Kun
This paper analyzed China's tennis basic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thletic talent,theoretical basis of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in China's circulation system.With the use of a literature survey,logical analysis,it concludes tha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our country's best tennis athletic talents of liquidity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and outstanding athletic talent mobility is a fundamental factor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in China,while China has varying perspectives and needs for tennis athletic talents flow in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ccupational conversion flows,and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several forms.
athletics sports;tennis sports;personnel mobility
G845
A
1003-983X(2012)02-0147-04
2012-01-25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78ss07035)
马连鹏(1973-),男,陕西镇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