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与变异
——论流行语的语义演变
2012-04-11尹建学
尹建学
(南阳理工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突破与变异
——论流行语的语义演变
尹建学
(南阳理工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流行语的流行性迫使其突破原有指称对象的束缚,容纳更多对象,导致其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的变异。流行语概念意义的变化有类指化模式与类比模式。流行语附加意义变化的规律为:流行意义的变化整体呈强——弱——消失的趋势,感情色彩的中性化趋势及跨语体流行导致的语体特点模糊。
流行语;概念意义;附加意义;变异
一、流行语语义的构成: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
流行语通常指某一段时期或特定区域内广为传播的语言,其语义是流行语的语言形式所负载的全部信息。像其他语言形式一样,流行语的语义包括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所谓概念意义,就是词语的语音形式所指称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概括。附加意义是依附在概念意义之上的各种联想意义或色彩意味,通常包括评价意义、语体意义、文化意义等。一方面,流行语的概念意义反映的是词语形式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每个流行语的概念意义,总是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这种关系一经形成,要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流行语的附加流行语义,反映的是流行语使用者的一种共同心理。它强烈要求流行语的形式能适用更多的对象,一个词语一旦流行,使用者恨不得在一切场合都能用上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流行语概念意义对概括对象的限制和附加的流行语义要求对对象的扩展形成了矛盾。因此流行语的流行必须突破词语原有指称对象的束缚,而对指称对象的突破,就意味着语义的变异。
二、流行语概念意义的概括与衍生
(一)流行语概念意义的概括:类指化模式
专指性词语流行语,在其产生之初,总是对某一具体对象的概括,其词义具有该对象的诸多特征。词语一旦获得流行,就要适应于更多对象。于是以该对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为依据,将具有这一特征的对象合为一类,纳于这个词语的指称范围,这个过程就是类指化过程。通过类指化,专指性词语变成了类指性词语,扩大了指称范围,也由下位概念发展成上位概念。在类指化过程中,原词义中的一些特征,因为限制新纳入的对象而被删去,只保留那些能概括新纳入对象的特征,其结果是,在外延扩大的同时,内涵缩小。
“山寨”一词早已存在,有很多意思,但作为流行语的“山寨”,最早指的是广东一带没有自主生产能力,靠仿冒其他正规品牌,逃避政府监管的小型手机加工厂。由这些家工厂生产的手机,称为“山寨手机”。随着山寨手机的流行,“山寨”一词成了流行语,它强烈要求突破原有意义的束缚,适应更多的对象[1]。随着“山寨”一词的继续流行,其指向对象按手机——电器产品——一般产品——一般事物的路径不断扩展,每扩展一次,它的指向对象就上升到一个上位概念。
在流行中,其外延不断扩大,同时,内涵却在不断缩小。在当初指“广东一带没有自主生产能力,靠仿冒其他正规品牌,逃避政府监管的小型手机加工厂”时,内涵具体而丰富,当“山寨”的外延扩大至一般事物时,其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抽象,也许只能用“非正规”来概括了,唯其如此才能概括其涵盖的事物的共同特点。
流行语在以类指化模式进行流行时,其指向对象的扩展总是按类属的关系扩展,新扩展到的对象,总是原对象的类。而不论扩展到哪一级对象,总有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将所有的对象连在一起,是一个语言单位在保留基本语义成分的情况下逐渐减少意义成分以将更多的对象概括到自己的类中。类指化过程,就是语义不断抽象的过程,最终会导致流行语语义模糊。
(二)流行语流行中概念意义的衍生:类比模式
类比模式就是以隐喻为手段实现词语在异类事物之间的流行。与类指化模式不同,以类比模式进行流行时,语义指向的对象并没有种属关系,词语的流行是在不同类之间进行的。如“阳光”本指“太阳的光线”,后来转指“人健康开朗,充满活力”。在这个意义上流行起来之后,又流行至“事物现象公开透明”。“太阳、人、现象”三者之间没有类属关系,三者之间之所以能同时用“阳光”概括,也不是因为其间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当一个流行语以类比的模式跨越原来的一类对象适应另一类对象时,其语义特征不是缩小内涵,而是转移,衍生出一个新的义项。衍生新义项的主要手段就是隐喻。
一个流行语通过隐喻手段实现异类事物之间的流行,还可以细分为“辐射”和“连锁”两种不同方式。辐射式是指新义项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新的义项是由共同的“辐射源”向不同方向衍生而成。但不论有多少个新的义项,它们总同作为源头的义项有着某种相似或相关。连锁式是指新义项之间有衍生与被衍生的关系,新义项之间有某种关联,但最后衍生出来的义项与最初的义项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关联了,衍生出来的义项之间像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个词语的流行,可以以辐射的方式获得新的词义,也可以以连锁的方式获得新的词义,也可以两种方式同时起作用。
三、流行语附加意义的嬗变
(一)流行语感情意义的变化:中性化
有些流行语,在其产生之初,由于特定的语境和搭配对象,使其能体现表达者的一些感情态度,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但该词语一旦获得流行,在使用者流行心态的驱使下,它会被不停地扩散到新的语境中去。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具有同一感情态度的语境和搭配对象叫做“情感域”。
在扩散中,一种情况是在同一“情感域”中扩散。流行语在流行中转移到新的适应对象上,随着对象的变化,概念意义可能发生变化,但表达者对这些新对象和最初的适应对象所持的感情态度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流行语的感情色彩并没有发生变化。流行语的流行魅力,使流行语不断地打破原有的语境束缚,扩展到新的语境中去。当流行语最终跨出原来的“情感域”时,变化的就不仅仅是概念意义了。它们的感情色彩或由褒义的“情感域”扩散至贬义的“情感域”,或由贬义的“情感域”扩散至褒义的“情感域”。随着流行语的不断扩散,当最终不论哪类“情感域”都可以适应该流行语时,人们会逐渐淡忘依附于该词语上的感情评价,流行语的感情色彩会逐渐减淡,不褒不贬,趋向中性。时下有一句流行语“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这句话由于透露出政府的不负责任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迅速在网上流传。最初人们引用这句话时,具有明显的揶揄意味,使这句流行语带上了贬义的感情色彩。然而随着该流行语大面积的迅速流传,人们似乎已淡忘了它当初产生的语境,只沉浸在使用该流行语的快感中,在有或者没有讽刺意味的语境中都尽情使用。
(二)流行语语体意义的变化:跨语体流行
由于其来源、传播媒介、流行范围的不同,每个流行语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不同的语体色彩。同样一个热点社会事件在不同媒介中会诞生不同语体特点的流行语。2011年9月7日,上海地铁10号线因信号故障,发生追尾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因此“地铁追尾”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的流行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上海地铁相撞,题目为《地铁十号线列车发生轻度追尾》。于是在网络上产生了“轻度”这一网络流行语,“轻度郁闷”、“轻度低落”、“轻度弱智”、“轻度迟到”等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不同语体特点的流行语,一方面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自己的传播媒介范围内传播流行,另一方面在流行过程中,又突破媒介限制,实行跨语体流行,使不同语体的流行语之间相互渗透。
语言载体对其语言表达的制约是流行语本身的特征属性,流行语的语体特点和流行范围受制于传播媒体。但总有一些流行语,因其流行生命特别强劲,会突破语言载体的制约,实现跨语体流行。“给力”最初源于网络,是典型的网络流行语,但随着“给力”的流行,其开始走出网络,走向书面。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著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率先在主流报纸上使用网络流行语“给力”,随后很多报纸标题纷纷使用“给力”。“给力”被评为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和十大媒体流行语之一。
正如流行语不断跨语境扩散,使其概念意义的内涵不断缩小,最终变得模糊一样,流行语的跨语体流行,最终使得这些跨出自己流行媒介的流行语的语体特点变得模糊以致最终消失。
(三)流行语流行语义的变化:由强渐弱
流行语义与流行语共进退,一个词语一旦退出流行,依附在该词语概念意义上的流行语义便随之消失;同样,当一个词语的流行语义逐渐减弱乃至失去的时候,就意味着该词语淡出流行。流行语义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强弱的变化。《文汇报》(1998年12月8日)刊登了1978—1998年最流行的50个词语。这50个词语中的每个词语的流行语义在当时都是很强烈的,但现在看来,有的流行词语如“大哥大”、“万元户”已很少为人所用,有的词语如“克隆”、“擦边球”等,虽然依旧使用,但其流行意味已非常微弱。那个时代的一些流行语,现在用起来,依附其上的“流行语义”已淡化甚至消失。
流行语义属于外围附加意义,它的变化受流行语概念意义变化的影响不大。流行语流行语义的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流行语指向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当一个事物或现象刚进入人们视野时,无疑是鲜活的,最能激起人们的流行心态,此时是其流行语义最明显的时候。随着该事物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或逐渐淡忘,其流行语义会逐渐弱化以至消失。另一因素便是人们的心理。人们选择使用流行语,是因为流行语能满足人们尚新尚异的个性心理。但这种心态又驱使使用者力图“无往不胜”地将流行语适用于任何语境。此时,概念意义变得模糊,我们也很难再品味出流行语那种浓郁、新鲜的流行意味来。尚新尚异的心理,推动了流行语的发展,也终结了流行语的流行。因此,一般说来,受流行事物或现象的关注度及流行心理变化的影响,流行语刚流行时是其“流行语义”最强的时候,随着流行语的广泛流行,其“流行语义”逐渐变弱。“流行语义”的变化整体上呈强——弱——消失的趋势。
[1]缪俊.“山寨”流行中语义泛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变[J].修辞学习,2009,(1):82—89.
H08
A
1007-905X(2012)09-0085-02
2012-05-10
尹建学(1967—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