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战略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12-04-11丛松日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实力特色

丛松日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从战略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丛松日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山东青岛266071)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到要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要着眼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1]

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其价值体系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并且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2020年以前,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与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赢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优势,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需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需要

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一种是领土、GDP、军备、武力、科技等构成的硬实力;另一种是由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等构成的软实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国家的硬实力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指挥人员、作战人员的素质,使任何国家都无需怀疑中国捍卫国家安全的信心和能力。反观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仍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声势轻实效的形式主义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才能在凝聚人心、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而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信息化时代,软实力建设变得比过去更加重要。随着中国国家硬实力的提高,“中国模式”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不断增强,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和号召力均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是中国国家软实力提高的明显表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家硬实力的提高首先应该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但是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在提高当中,人民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较量在世界范围内还未解决,西方发达国家仍在包围、排挤着我们。在国际实力的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因此,可以说,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持久性和广泛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大力增强中国硬实力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当前,中国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呈现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态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硬实力的需要,又是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软实力、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需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先进文化的精髓,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3]346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倒”,怎样才能“站得住”?这需要强大的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来说话。客观上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快速发展,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硬实力,还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吸引力,赢得世界认可和尊重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不仅要有硬实力的支撑,更要有文化上、制度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总结:“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有四个选择: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四个选择’的本质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事实证明,中国历史和人民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共产党,才使中国革命从曲折走向胜利;只有选择改革开放,才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国家硬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持,尤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3]380因此,必须常抓不懈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软实力建设。要提高党的凝聚力和软实力,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党的领导,放弃“四个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只有死路一条。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当前,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图谋,用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期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倒退,让我们痛定思痛。只有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在国内外的各种思潮中不迷失方向,而是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学习、借鉴、扬弃、升华,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坚持“四个选择”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握舆论导向,教育干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

其中,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能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顾全大局、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由于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和无孔不入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十分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这种规范、制约和影响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以及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对党政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伦理要求,这其中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是任何社会对管理者都有公共要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在公共生活中,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必须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和人民利益负有重要的责任。实际上,这两个意识就是先进性意识。而要形成这两个意识,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开放我们没有丢掉老祖宗,没有丢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丢掉列宁,没有丢掉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绝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是振兴中华的“本”。我们要在思想上清醒地认识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到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崛起的标志之一,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无法承担起一个国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1]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12-05-11

丛松日(1962-),男,山东文登人,教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实力特色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医的特色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完美的特色党建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