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低碳发展趋势研究
2012-04-1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田海燕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田海燕
住宅低碳发展趋势研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田海燕
世界住宅的发展以低碳化、智能化为趋势,其中,低碳是基础性要求,智能是实施低碳基础性要求的必要手段。
一、住宅低碳的提出背景
目前,世界住宅建筑的发展以低碳和智能为主流,国内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多为50年,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需要通盘考虑住宅在整个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住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载体,居住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住宅是为人们提供憩息的港湾,其设计与建造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的高低。亲近自然、环保可持续的住宅设计才是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
二、住宅低碳的发展趋势
1.加大对住宅设计的投入和研发,鼓励地产企业申请建筑专利,实现住宅低碳产业化。户型上,各功能空间要合理排序、科学利用;各功能分区使用空间的比例要适度,要能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保证各功能的相对私密性。低碳住宅的内部空间采光充足,通风良好,面积使用率高,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体现了住宅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在低碳住宅的外部空间设计上,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过渡良好,达到公共空间有利于人的社会交往的目的。
2.合理进行住宅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可以更好地保有住宅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态价值,使居住者更好地融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在对旧式住宅升级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新型建筑、新型装修材料的使用。随着各地住房公积金的上调,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住宅市场都会向中小城市倾斜,在大城市以保证刚需为主。这就要求在住宅设计阶段,加大对中小型住宅社区的研究力度,同时考虑中小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或者新城区建设过程中的城市联合体设计。
3.制订低碳住宅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已将住宅环保质量评级纳入考量范围。在将来,还会将住宅能量损耗的主体——家用电器,划入住宅一体化考量的范围。在全家电解决方案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成果,加强与现代IT平台联动,实现对家电的远程遥控。在建筑设计阶段,融入对全家电解决方案的思考,充分考虑建筑的地域性,如,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合理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以降低能耗。
三、住宅低碳实施的重点
低碳贯穿于住宅开发与使用的全过程,涵盖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等各个阶段。规划、设计属于前期的“纸上谈兵”阶段,是重要的务虚步骤,住宅的建设、使用效果如何,关键看这个阶段。在规划阶段,要注重公共交通配置,在交通线路、停车场配置方面要合理规划。在城镇化进展较快的地区,如某些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在户型配置上,应优先保证刚需,以保障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住宅设计观念形成阶段,要从输入系统对、循环系统、输出系统3个方面进行考虑,强调平衡输入、平稳输出和动态和谐,真正做到“宽进、高效、严出”。在设计、建造阶段,要注重智能楼宇的研发和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
1.输入系统设计。由于能源、水、光等的天然输入值高、人工输入值低,因此这个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建造过程资源损耗环节、资源投入系统后利用率环节和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环节3个环节,根据地域的不同,采用不同配比的天然能源输入。如,在西北多风地区,可加重风能在系统内的权重;在华南等低纬度地区,可加重太阳能在系统内的权重;在东部沿海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的地区,可适当调高风能在系统内的权重;在西南地热能丰富地区,可加重地热能在系统内的权重等。在输入系统设计时,要注重可提取性,对于体系内各系统中不适于人居住的环境因子,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矫正。
2.循环系统强调输入系统的资源进入住宅区整体规划的停留时间、循环路径、利用率等问题,体现在节水、节电、通风、通光、降噪声、散热保温等方面,水循环系统强调食与用分类,太阳能利用要防止光污染;要增加清洁能源使用,完善中水再利用系统的相关技术。在人工照明方面,应使用低耗能的LED灯具,以降低后期运行和维护费用。植被方面,既要有造氧功能,又要具备降噪声功能,可多采用造氧功能强的混合型植被,舍弃单一的低造氧能力植物;改变原有植被平面覆盖,转向多层次、多角度的植被立体布局。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可采用新能源技术、环境污染处理技术等手段,将规模较大的住宅区设计成一个自有生态系统,尽可能减少资源输入和废物输出。利用自有生态系统将各种资源和可降解、可利用的物质留在系统内部循环并消化。
3.输出系统着重处理废弃物(如废气、废水、固体垃圾等),或者提供后续可能的循环利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和家居装修、食物烹饪等过程,可能会产生新的安全问题,因此,可使用环保建材,这也是从根本上杜绝二次污染的最有效途径。
四、实施住宅低碳的实际意义
国际上,低碳住宅标准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有关单位要注重住宅和传媒联动,积极普及低碳住宅知识,让从业者和公众以利用、掌握低碳环保技术为荣。业界在加大对外交流学习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国先进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并在学习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提升我国低碳住宅设计与建造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