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与建筑的当代性

2012-04-10蔡彬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雕塑建筑

蔡彬

摘要:过去谈雕塑与建筑的关系时,人们从形式的角度谈得多,雕塑是建筑的补充和装饰点缀,以及雕塑为建筑服务等等。其实二者的关系更应从文化功能去着眼,某些相似的文化功能,才是雕塑与建筑发生关系的内在原因.雕塑和建筑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因此,雕塑与建筑要力求具备强烈的时代风貌。在主题内容的构思和形象的刻画上要把握时代脉搏,在表现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的城市面貌。

关键字: 文化功能 和谐 人文

Abstract: in the pas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peop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uch talk about form, sculpture is building the supplement of adornment ornament,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for service and so on. In f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hould be to focus on more cultural function, some similar cultural function, is the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internal causes. The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city landscape. Therefore,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to strive to have strong times style. In the theme and the idea of image depicts the should grasp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n performance forms adapted to the new age city appearance.

Key word: culture of harmonious human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建设少不了雕塑、建筑、环境艺术等公共艺术的参与。座座雕塑恰好的坐落在建筑群中,使生硬冷峻的建筑妙笔生辉,传出了建筑实体的内在语言,道出了无言的深情。让我们在感受生活美好的同时,不禁赞叹建筑大师和雕塑家创造了这美的奇迹,把城市推向了另一高度文明的空间。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其说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如说是中国文化的需要。如果仅从艺术和审美着眼,在20世纪前半段,中国城市的发展其实并不那么迫切地需要一种新型的、审美的雕塑艺术,因为一个动荡的年代、破坏的年代和社会转型的年代,并不适合雕塑的发展。雕塑更适合在一个稳定的,建设的,常规的年代生存发展。从20世纪中期开始,苏式雕塑进入中国,它带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雕塑由教室走向社会,推动了城市雕塑创作的繁荣。然而当时没有真正和中国的思想和社会问题发生接触,还没能承担我们民族精神付托的问题,没有将雕塑于中国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本世纪中国引进西方雕塑体制,本质上并不是解决雕塑艺术能不能满足时代审美需求的问题.它更多是通过这种引进方式,表明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它深层的动机来自中国希望学习西方文化,走现代化道路的愿望.

随着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建筑事业和雕塑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一座座城池拔地而起,高楼大厦琳琅满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当今的中国,拆旧、改造、拓宽、加高等内容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趋势。古旧建筑与城镇街区的老房子,老格局,老面貌,老风情正在损毁和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南北无差距,东西相似的面貌。这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城市工作的组织者,决策者,实施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欧洲许多国家几乎城城皆古,街街均史。而当今中国已找不到一座拥有原来风貌的:“古城”了。城市建筑如此,雕塑建设也是处于无序的状态,不同的城市间似乎都像亲兄弟。面貌、思路、定位过于雷同与接近,缺乏独特性。

近年来,我们对都市生活空间的精神植入问题开始了认真的探索和思考,特别是近年来造型艺术家、建筑家、规划师以及所有相关专家开始意识到应从更广义的理念,更宽阔的范围,更学术的角度,更深层的意义从新认识雕塑、建筑等公共艺术的当代意义和作用,赋予他们时代的价值.

一、雕塑与建筑应具有特色文化

文化发展的需要带动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对雕塑和建筑的认识不再停于表面,而是有着越来越深的理解和认识。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雕塑的简单复制,而是越来越迫切需要展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说到中国文化,总会说道博大精深这个词,这也许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那就是不断地发掘。

和谐之美,雕塑与建筑应有和谐之美,雕塑与建筑从来都不是分离的,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多存在各种形式的雕塑,如房顶的雕花,园林中的假山石等,这样的结合让建筑不再单调呆板,而更具有文化的深蕴。这恰好给我们现代的城市建设赋予了一层意义,那就是整体的和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的自然,,这种和谐不仅取决于雕塑和建筑本身的设计,也同样要求两者的规划,任何一种的相对集中,都会显得顾此失彼,有种生硬的古怪,建筑与雕塑本身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因此和谐从来都是中国雕塑和建筑应该具有的特色文化。

二、雕塑与建筑应具有人文精神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艺术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雕塑与建筑应具有人文精神就十分必要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希望生活的环境有更多的改变,在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更多地追求人文与个性化的发展,于是雕塑和建筑的发展又有了另一种特色——人文精神。作为雕塑和建筑的设计者,雕塑和建筑不再是种形体意义上的物体,而是城市的语言,他们可以反映城市的发展,可以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可以阐述自然环境的重要等等,这就要求设计者在热爱雕塑与建筑的同时,对社会和人类的思想有更深的理解、认识,因此雕塑和建筑要紧紧抓住人的要素,作为城市的语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改变雕塑和建筑的单一性,无序性。

参考文献:

陈绳正刘昌明:《建筑与雕塑》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年

孙振华: 《走向荒原》 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

葛剑雄:《人文精神》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雕塑建筑
巨型雕塑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我的破烂雕塑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写实雕塑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自然雕塑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