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湖上石灰岩矿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问题的探讨
2012-04-10俞解星
俞解星
[摘要]:石灰岩是水泥的主要原料,由于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其开采中水文地质条件至关重要,因为溶洞的存在,常常造成矿井突水。分析石灰岩矿的水文地质条件,预测石灰岩开采中可能遇到的水文地质问题,对于以后石灰岩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灰岩水文地质条件开采
1、区域概况
安溪县湖上石灰岩矿区属南岭纬向构造带的东延部分,位于感德~长坑背斜之东翼。矿区主要地层由老至新有:上石炭统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二叠统童子岩组、第四系。
地貌属侵蚀构造类型,山脉属中低山,山体总体走向为南北向,中部高,东西两侧低。
区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主要地表水体为雪山溪,为常年流水;矿区位于雪山溪的上游,主要为雪山溪上游季节性流水的三条支流(支沟)。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1岩性、岩组、含水性
地表浅部主要为第四系黄土、黄土状粘土等组成。厚度一般在30m左右,钻孔一般揭露为岩芯缺失或少岩芯。雨季常以泉点出露,流量0.005~0.2l/s,旱季时有干枯。
矿区北部为南园组相对隔水岩组,厚度大于800m。岩性为凝灰质含砾砂岩,角砾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等,是矿区北部的隔水边界。
长林组弱裂隙含水岩组仅出露于矿区南部悬钟岩一带,分布面积较小。
翠屏山组裂隙含水岩组分布于矿区南东角及外围,上部受风化影响,裂隙较深部发育,富水性中等,为裂隙含水岩组。
童子岩组弱裂隙含水岩组,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地表,厚度大于500m,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夹薄层炭质泥岩、薄煤层及煤线,中厚层状、层状。地表揭露的泉流量小,一般小于0.01l/s,流量受季节影响,以下降泉形式出露,水质类型为Ca-HCO3,矿化度在100左右。为弱裂隙含水岩组。
受F1 断层的影响,栖霞组地层与童子岩组地层直接接触。地表在矿区的西部外围的雪山溪溪床有出露,栖霞组岩性以硅质岩、灰岩为主,船山组岩性以灰岩、大理岩化灰岩、硅质岩为主,局部夹薄层角岩。据邻区地质资料反映,栖霞组灰岩岩溶率为2.1%,主要分布于靠近地表处,雪山溪两侧硐井揭露上部近地表处见有小溶洞、小溶沟,而在硐井深部岩性完整。从矿区钻孔揭露的岩性情况,仅有ZK4-1及ZK8-4(矿区外)见有溶洞,而其它钻孔仅在灰岩顶底板见有裂隙溶蚀现象,灰岩裂隙不很发育,局部见有溶蚀现象。水质类型为水质类型为Ca-HCO3,矿化度在200左右,为弱溶裂隙含水岩组。
林地组岩性为灰绿~灰黑色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等,为花岗岩体所吞蚀,裂隙不发育,为相对隔水岩组。
岩浆岩在矿区西南外围有出露,深部为矿体底板,岩浆岩为花岗岩、辉绿岩、花岗斑岩等,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地表及矿体底板,辉绿岩、花岗斑岩分布于矿区深部地层,以岩脉形式侵入。花岗斑岩局部裂隙发育见有溶蚀孔隔水性差,花岗岩、辉绿岩裂隙不发育,岩石质量较好,隔水性好,矿区内岩浆岩整体为隔水岩组。
2.2断层含水性
矿区内主要断层有F16、F2、F1断层。F16、F2断层位于矿体上部,对矿体影响极弱。F1断层,地表出露于矿区西部外围,近南北向,向东延伸至矿区深部,区内钻孔揭露断层宽0~1.6m,断层带破碎,局部石英充填,见有溶蚀孔, F1断层为局部充导水断层。
2.3矿区补、迳、排条件
矿区地表水体不发育,雪山溪位于矿区西部外围,在矿区内主要为雪山溪上游的三条支流,径流短并且为季节性沟谷,因此地表水体不是本区的主要补给来源,矿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层间裂隙水。
大气降水是本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按照本区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516mm,区内一般从每年的3月份后开始进入雨季,每年的5-9月份为降雨集中期,10月份后进入旱季。地表径流大致与季节一致,雨季流量大,旱季甚是断流,大气降水大部分沿沟谷以地表径流排泄,部分入渗补给潜水,少数入渗运移补给承压水。
层间裂隙水是深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童子岩组弱裂隙水及灰岩裂隙水是深部矿坑水的两大补给来源,由于F1局部充导水断层的影响,童子岩组弱裂隙水与灰岩顶板水有水力联系,补给矿坑主要以消耗童子岩组弱裂隙水及灰岩裂隙水的静储量。
区内地表径流为大气降水大部分汇集于沟谷,北部为其头尾沟、中部为岭尾沟、南部为珍地沟,三条沟谷流水最终汇集于矿区西部的雪山溪。地下径流为大气降水少部分入渗补给第四系孔、裂隙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岩层面渗透,在低洼地或切割面揭露成泉,这种地下径流路程短;另一种为大气降水或沟谷水入渗,沿层间裂隙、断层破碎带或受工程影响的不良钻孔、采空裂隙等下渗补给更深层的地下水,成为半承压或承压水,在远处或受工程坑硐揭露排泄,这种地下径流路程长。
矿区地表排泄直接沿沟谷排泄,地下以泉点排泄,矿区开采后,主平硐将成为主要排泄通道,地下水沿不良钻孔及断层破碎带补给深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沿采空裂隙补给矿坑水,从主平硐向外排泄。
3矿区开采的水文地质问题
3.1水文地质条件边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为一夹长型条带,如图1所示,北部以F16断层为隔水边界,东西两侧以接触界线为隔水边界,表明矿坑补给来源以消耗岩层裂隙水静储量为主。
3.2水力联系分析
对区内南部的珍地沟、北部的其头尾沟、泉点及外围集安矿主平硐硐口进行采集水样,分析区内地下水相关性。
运用piper三线图对水质进行分析,见图2,珍地沟水质为Ca-Mg - HCO3型,其头尾沟水质为Ca-Na - HCO3型,泉点水质为Ca - HCO3型,集安硐口水质为Ca - HCO3型。矿化度100~200,中性或偏碱性,PH值6.9~7.7;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HCO3- 为主。表明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较为密切。
珍地沟其头尾沟
泉点集安硐口
3.3溶洞分布规律
矿区施工40多个钻孔,仅有2个(其中1个位于矿区西部外围)见有溶洞,而其它钻孔仅在灰岩顶底板见有裂隙溶蚀现象,灰岩裂隙不很发育,局部见有溶蚀现象。
从钻孔揭露的岩溶分析,本区岩溶整体不发育。结合西部邻近矿区石灰岩揭露情况,分析岩溶分布规律:
岩溶主要分布于矿体顶板。由于F1局部充导水断层的影响,矿体顶板直接与童子岩组接触,地下水活动相对较活跃,钻孔揭露石灰岩顶板有较多溶蚀孔,石英细脉充填,溶裂隙发育处见条带状、串珠状溶蚀孔;但部分钻孔F1断层不明显,童子岩组地层与栖霞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栖霞组地层岩性以泥质灰岩、硅质灰岩为主,含水现象不明显。
岩溶主要可溶岩与不可溶岩接触部位。灰岩与岩浆岩、硅质岩或燧石层接触部位岩溶亦较发育。地下水在这一带活动,一侧易溶,另一侧不易溶,故此部位岩溶较发育。沿溶洞发育方向,一般受岩浆岩及不可溶岩层产状控制。
3.4矿坑流量
西部邻区集安矿井多年矿坑流量观测,硐内矿坑流量为41.7~58.9L/S,主平硐硐口流量111.3~236.8 L/S;硐内流量受季节影响不明显,硐口流量受季节影响较大,硐内流量占总流量的1/3左右。主平硐流量是矿坑总流量的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