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温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012-04-10高玉华

环球中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吴茱萸阳虚附子

高玉华

温法,系八法之一,又称祛寒法,是用温热药治疗寒证的方法。本文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法的论述谈起,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并通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肝阳虚这一病机特点。用温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每能收到较好疗效。

1 温肝法源流

肝虚在临床上,大多习惯从肝血虚,肝阴虚来描述,但是可以查阅到的肝气虚、肝阳虚的文献很少[1-2]。肝为罢极之本,将军之官,体阴用阳,临床确实多见血虚、阴虚,然而肝的阴阳气血互根互用,所以既会有肝脏阴血之不足,也会有肝之阳气之不足。因此温肝一说虽言者不多,但其早在《黄帝内经》[3]中已有相关记载。温法主要针对寒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寒邪为病,最易伤人阳气。为使寒去病除而阳气得复,施以温法乃其不二大法,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所提出的“寒者热之”为其理论依据。关于寒证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劳者温之,损者温之……阴阳形气俱不足,而调以甘药”。《素问·调经论》曰“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痹论》云“痛者,寒气多也,寒故痛也”。故将《黄帝内经》温法定义为:总体上乃针对“寒证”所设,能兴奋人体整体或局部机能,提高功能水平的治法。而对于温肝的记载,《灵枢·五邪》即有:“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

肝属厥阴,寒邪侵袭于肝,则为厥阴肝寒之证。《伤寒论》[4]中对温肝也有相应记载。378 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讲述的是肝寒犯胃,致使胃失和降,阴寒随肝经上逆,厥阴肝经与少阴肾脉交会于巅顶,清阳被扰,故而出现头痛的症状。259 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寒湿发黄,仲景有论无方,后世在此基础上用茵陈术附汤等方,立意于散寒燥湿退黄之原则。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适用于寒湿凝滞血脉,或湿从寒化癖阻脉络者。

《黄帝内经》、《伤寒论》以降,历代医药学家对温肝法也素有发挥,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5]中提出“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水不利,腰酸痛,名曰肝虚寒也”。《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6]云: “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腹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明·张景岳在《求正录·真阴论》[7]中论及“或拘挛痛痹者,以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的肝阳虚证。清·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8]中,详述治肝三十法,其中以《金匮要略》、《近效方》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者,“暖土以御风寒之法”。近代名医蒲辅周:“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之区别,”又谓“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寒,善惊惕,囊冷阴潮,饥不欲食”,且其主张用附子汤温肝补肝。

2 肝阳虚的病机

首先从肝的生理机能来考查,肝藏血主疏泄,以血为本。血属阴,气属阳,肝体阴而用阳。肝之阳气,可以温煦、升发和条达,肝之阴血又是肝阳气功能活动的基础。所以正常情况下,肝阴肝阳、肝气肝血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所谓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阳无阴不长,阴无阳不生”。病理情况下,则阴阳互相影响,即“阳病及阴,阴病及阳”。因此,在临床中虽然多见肝之阴虚血虚证,但也必然会出现肝之阳虚证。

其次,从肝与肾两者而言,肝藏血,肾主精,精血相互转化,肝与肾“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故有“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之说。亦即肾之阴虚,可以导致肝阴之不足,而肾之阳虚,也就必然会引起肝阳之虚损。

3 慢性乙型肝炎肝阳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中医学认为,肝病急性期以湿热为主,后期则“脾肾气虚,热毒未尽”。乙型肝炎病毒又是一种具有抑制阳气的毒邪[9],故湿热蕴蒸,塞湿阻遏或本有阳虚之体的患者均会出现湿胜阳微之征。治疗上顾及阳气十分重要。后期湿热已祛,阳气衰微,更宜以扶阳为主,清热解毒为辅。由于肝脏的生理生化功能非常复杂,肝病牵涉的脏腑经络不同,病因又各不相同,加之病人的天赋秉义、体质、生活环境也有很多不同,慢性乙型肝炎出现肝阳虚的症状也非常复杂,但总的来说其表现及治疗结合临床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3.1 厥阴肝寒证

症见肝区隐痛,绵绵不止,按之则缓,胃脘不舒,泛酸,或口吐清水,食欲不振,头痛眩晕,苔白,脉细弦,方用吴茱萸汤加减。方由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4 味组成,其中吴茱萸、生姜暖肝和胃,降逆止呕;人参补虚健脾,大枣调理诸药和中。君药选用大辛大热的吴茱萸,是因为肝喜调达恶抑郁,吴茱萸既能散肝寒又能疏肝郁,在此不但体现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也可以看出其选药考虑到脏腑的生理特性,吴茱萸在此方中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疏肝和胃,一药而两擅其功,足见其选药精当。其它常配以柴胡、黄芩、枳壳、黄连等疏肝理胆,调和肝胃之药。此法促进肝脏解毒,发挥保护肝细胞等作用。

3.2 寒湿内阻证

症见面色暗黄,头身困重,脘腹痞满,恶心欲吐,腹胀如鼓,四肢肿胀,尿黄或如浓茶,苔白厚腻,脉沉缓。以黄疸性肝炎属阴黄或肝硬化腹水者多见,方用茵陈术附汤加减。方中附子、干姜、白术、肉桂温运脾阳;茵陈利胆退黄;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运脾阳、利胆退黄、消肿利水之功,是治本之法。其它常配伍清利药、滑石、通草、虎杖之类,在祛湿同时兼清热毒。

3.3 寒凝血脉证

症见面唇苍白,肝区疼痛较剧,手足逆冷,舌暗胖大苔白,或见瘀斑、瘀点。慢性乙型肝炎迁延日久或伴有肝硬化者多见此证。方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桂枝祛风,配附子温阳行湿;草、姜、枣和中养胃,有祛风除湿,和中养胃之效。在肝病证治中辛温通络药常与三棱、莪术等破血药同用,此法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

4 验案举隅

4.1 厥阴肝寒证

患者,女,42岁,2009年4月20日初诊。因肝区疼痛2周入院。入院时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 352 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158 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阳性。入院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诊见:患者精神萎靡,少气懒言,面色晦暗,干呕、吐稀白涎沫1周,日吐涎沫量在100~200 ml,胃中寒冷,喜热饮,大便溏,小便黄,舌淡、苔白边有齿印,脉细缓。证属肝胃俱寒,脾气虚弱。肝寒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干呕吐稀白涎沫,胃中寒冷,则喜温恶寒,渴喜热饮,肝气受邪犯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舌。治以温肝暖胃,方以吴茱萸汤加味。处方:吴茱萸10 g,熟附子9 g,党参、姜半夏、生姜、炒白术、大枣各10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4月29日二诊:7剂后,患者干呕除,胃中寒冷好转,吐涎沫量减,舌脉同前,守方7剂。5月6日三诊:精神转佳,食欲改善,吐稀白涎基本消失,胃中寒冷减轻,舌淡红、苔白边有齿印,脉缓。肝功能ALT 60 U/L,AST 46 U/L,HbsAg、HbeAb、HbcAb阳性。

4.2 寒湿内阻证

患者,男,55岁。于2010年8月因头身目黄、肝硬化腹水住院,诊见身黄,目黄,小便黄,面色晦暗无华,无光泽,周身乏力,纳少,腹胀便溏,下肢肿,四肢发凉,舌质淡,两侧有瘀斑,苔白,脉沉细,腹软,有移动性浊音。住院化验查血红蛋白(Hb)102 g/L,ALT 220 U/L,AST 102 U/L,HbsAg、HbeAb、HbcAb阳性。入院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辨证:寒湿困脾,气虚血瘀。患者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气瘀滞不能疏泄则见身黄,目黄,小便黄,血瘀则见面色晦暗,舌两侧瘀斑,水停于腹中则见移动性浊音。治以温肝化湿,健脾消肿,方以茵陈术附汤加减。处方:茵陈30g,干姜、熟附子、肉桂各9 g,黄芪20 g,党参、苍术各15 g,车前子、猪苓各15 g,三七粉兑入5 g,大腹皮30 g,生甘草10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服上方7剂,身黄,目黄,小便黄均减轻,腹胀,四肢发凉有好转,舌脉同前,继服前方,加大补气药量,黄芪改为40 g,党参改为红参15 g,7剂,患者好转出院。患者出院后门诊三诊:黄疸已不明显,腹水退净,下肢肿胀已消,颜面仍有虚浮感,乏力,小便微黄,舌脉同前,守方10剂。

4.3 寒凝血脉证

患者,男,45岁。2010年6月因肝区疼痛病情加重转入本院诊治,自述1个月前因乙型肝炎右胁不适、脘腹胀闷就诊于外院,予以拉米夫定片治疗,因转氨酶不下降反继续升高遂停药。诊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暗滞,脘痞纳差,口干口苦,右胁痛,大便干,小便黄,舌暗苔白,脉细涩。检查:轻度肝掌,左腹蜘蛛痣,肝脏肋下可触及。住院化验检查示:ALT 285 U/L,AST 210 U/L,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B型超声提示:肝硬化,脾大。入院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辨证:寒凝血脉。患者肝肾不足,肝气郁则口干口苦,右胁痛,肝脉血瘀则见肝掌,蜘蛛痣,脉细涩。方用桂枝附子汤加减。处方:桂枝、熟附子各20 g,川芎、白芍、当归各10 g,干姜、猪苓各15 g,三七粉兑入5 g,生甘草10 g,7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7剂,肝区疼痛减轻,大小便正常,纳可,舌脉同前,继服前方7剂。三诊:肝区疼痛基本消失,纳可,舌淡暗、苔白,脉细。肝功能示ALT 80 U/L,AST 64 U/L,HbsAg、HbeAb、HbcAb阳性,患者好转出院。

5 讨论

笔者认为温肝法即温补肝之气血,温散肝经之寒邪,通过温肝以恢复肝的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临证要用于肝阳虚衰及七情内伤、肝气郁滞以致气不能敷布,郁而寒化的病症,其临床多见厥阴肝寒,寒湿内阻,寒凝血脉证。而在治疗中多以温中有补,以温为主,兼施疏泄为主要治疗法则。

参考文献

[1] 张炜.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16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70-71.

[2] 刘红,夏章,曹廷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候学调查与分期辨证模式[J].环球中医药,2011,4(2):109-113.

[3] 王冰 注.黄帝内经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4] 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6]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7] 张景岳.类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8] 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

[9] 王文宝.益肝气温肝阳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安庆医学,1995,16(2):35.

猜你喜欢

吴茱萸阳虚附子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