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鲟常见病害及其预防
2012-04-10何海龙李虹娇
何海龙 李虹娇
(黑龙江省饶河大马哈鱼放流试验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黑龙江省嫩江水产研究所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史氏鲟是《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附录II保护物种,我国采取了人工增养殖放流等技术措施进行资源养护。在史氏鲟的幼鱼培养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所投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史氏鲟机体病变。由于史氏鲟的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史氏鲟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史氏鲟病害的报道较少。目前,对多数史氏鲟病害的诊断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鲟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本文对近几年史氏鲟养殖过程所遇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史氏鲟养殖场、户提供参考依据。
1 细菌性败血病
1.1 症状 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粘液物质。
1.2 病因 该病是生产操作致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多或鱼体受其他病害侵袭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杨治国(2001)在感染此病的俄罗鲟和杂交鲟的病灶部位分离出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体中广泛分布。
1.3 危害 该病可危及人工养殖的各种规格的鲟鱼,在管理不善、连绵阴雨天时较易发病,其来势猛、传播快、感染率高,如控制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1.4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g。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4次投喂,6d为一疗程。
1.5 预防 ①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洁。②定期用二氧化氯(0.3g/m3)、聚维酮碘(0.5g/m3)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A、E等。
2 肠炎病
2.1 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检查病鱼,可见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粘液。
2.2 病因 在水温高于20℃时,因养殖水体水质变差或鲟鱼摄食变质饲料易发此病。该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所致。
2.3 危害 史氏鲟稚、幼鱼(250g以下)易染此病,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大量死亡。
2.4 治疗 每100kg鱼每天用2~4g大蒜素,拌饵投喂,连服5~6d。
2.5 预防 ①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新鲜;投喂人工饲料,要选用颗粒大小适中、未变质的全价饲。②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投喂,定期投喂药饵(每10kg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g)。
3 肿嘴病
3.1 症状 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有时伴有水霉着生,口腔不能活动自如,摄食困难。
3.2 病因 该病经常发生在幼鲟转食期间,由于池底残饵较多,清洗不及时,幼鲟在此摄食时易导致嘴部发炎。从该病对一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的现象来看,普遍认为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但自前未见有关病原的筛选、回感、鉴定等详细研究资料。
3.3 危害 该病在20cm以下的幼鲟阶段发生较多,可造成幼鲟死亡。
3.4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恩诺沙星1g/m3水体,连泼3d;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土霉素3g拌饵投喂,连喂3d。
3.5 预防 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
4 烂鳃病
4.1 症状 病鱼体色较淡,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其上覆盖带泥土杂物的粘液。
4.2 病因 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5℃以上),有机质含量高,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毒力增强,感染鱼体所致。
4.3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20cm以下的幼鲟。染病后2~3d,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
4.4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g/m3水体,连泼2d。②内服治疗,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夭用药50mg/kg鱼体重,连用3~5d。
4.5 预防 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5 水霉病
5.1 症状 受感染的孵化中的史氏鲟卵上,菌丝像根状物浸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或辐射浸在水中,使鲟卵看起来像一个白色绒球。体表受伤的史氏鲟也易继发感染水霉,病鱼伤处灰白色,孽生大量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史氏鲟早期离群在水体上层不正常游动,不摄食,鱼体逐渐消瘦,直至死亡。
5.2 病因 在15~20℃水温条件下,未受精的卵或鱼体的受伤部位先着生水霉,然后向受精卵或鱼体正常组织蔓延。该病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常见种类有同丝水霉、鞭毛绵霉等。
5.3 危害 史氏鲟卵及受伤史氏鲟易感染此病,其对孵化中的受精卵危害较大,受精卵死亡率可达70%-90%。
5.4 治疗 ①每天用卫抗(1-2g/m3)溶液浸泡鱼卵20min;②全池泼洒食盐、小苏打合剂,用药量为食盐400g/m3水体+小苏打400g/m3水体。
5.5 预防 ①提高鳃卵受精率,改进孵化方法,保持良好水质,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清除坏卵。②放养仔、幼鱼的鱼池池壁池底要光滑,避免鱼体擦伤。③运输、转池和放苗时,操作要细致,经过操作后的鱼苗下池时,须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消毒。
6 气泡病
6.1 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6.2 病因 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氮气饱和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6.3 危害 该病对史氏鲟幼鱼(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6.4 治疗 ①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②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③将有病鱼苗装入塑料袋充氧静放12h后放出。
6.5 预防 ①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②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