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的人工养殖技术
2012-04-10陆渊
陆 渊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鲶鱼(Silurus asotus)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黑龙江鲶鱼不但个体大,生长快,而且耐低温,耐低氧,肉味鲜美,深受北方高寒地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此鱼的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胡须。鲶鱼不仅像其他鱼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具有生长快,食性广,病害少等优良性状,是淡水鱼的优良品种。
1 池养鲶鱼的人工繁殖
1.1 亲鱼的选择 选择尾重0.5kg以上,雌鱼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能挤出卵粒。雄鱼腹部狭小,轻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雌雄比例为1∶1~1.5,个体大小适宜。
1.2 催情 鲶鱼繁殖实践证明,鲶亲鱼经过产前培育生殖腺达到Ⅳ期末,催产药物最好使用马来酸地欧酮(DOM)与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合剂,剂量为每公斤鲶鱼注射2mg~5mgDOM+2μg~4μgLHRH—A2,两种药物的混合液背部肌肉一次性注射,催产率可达80%以上。
1.3 人工布巢 在产卵池中布置鲶鱼产卵附着物,方法与鲤鱼相似,但鲶鱼卵的粘性不如鲤鱼卵的粘性大,一部分卵粒易从鱼巢上脱落,落到池底易死亡。为提高鲶鱼卵的利用率,应在产卵巢底部布置底巢,其方法用直径0.8~1cm的铁杆焊成3m×1m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用筛绢连接,筛绢上面缝有着卵的棕榈皮,底巢着卵率占总产卵数的20~40%。
1.4 人工孵化 鲶鱼产卵后应及时把卵巢取出放入孵化池,防止亲鱼自残其卵。孵化池最好为水泥池,土池池底要平坦,无淤泥,水深0.5~1m以内,面积不宜太大,卵的密度为3万粒/m2水面。水质需严格过滤,以防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其他孵化过程均与鲤鱼相似。水温在20℃左右3~4d破膜出苗,刚出膜的鲶苗吸附在鱼巢上,在静水或微流水条件下发育,形如蝌蚪状,孵出3d后应及时取出鱼巢,适时下塘。
2 池塘养殖技术
两级放苗。刚运来的鱼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饲养,则因鱼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但如实行两级放苗,即先集中在小塘内精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鱼苗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并在小塘内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小塘内培育的鱼苗达到10~15cm左右,便可从塘内筛选个头大的鱼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鱼种仍留在小塘内进行强化培育,使鱼种生长平衡,规格一致。这就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大鱼吃小鱼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
2.1 鲶苗发塘 鲶鱼出膜3~4d即可主动吞食大型轮虫及小型的枝角类,此时应及时下塘。鲶苗下塘后枝角类的丰欠是鲶苗成活率的关键,应采用施有机肥的方法大量培育枝角类。当后期天然饵料不足时,用50目的筛网从其他池塘中捞取枝角类或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切碎投喂。池中动物性饵料充足,鲶苗生长速度较快,一般667m2放9万尾左右,经10~15d育成夏花,成活率可达50%,发塘水面最好在667m2以内。
2.2 鱼种培育
2.2.1 生态养殖培育鲶鱼种 大量施有机肥培育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小型杂鱼,为鲶鱼提供营养较丰富的动物性活饵。该方法成活率高,规格大。1997年在4000m2池塘中放养鲶鱼夏花2500尾,占总放养量的54.3%,白鲢夏花700尾,占总放养量的15.3%,花鲢夏花1400尾,占总放养量的30.4%。鲶鱼苗放养前17d放养鲫亲鱼200尾,使其自然繁殖,每667m2施基肥和追肥各500kg,并投喂粉末饲料150kg喂养鲫鱼苗,经90d的饲养,鲶鱼平均每667m2产50.5kg,成活率达94.8%,规格达128g/尾。白鲢成活率78%,花鲢成活率85%,这种培育方法技术简单,易掌握,鲫鱼苗做为饵料鱼易获得。鲶鱼苗放养密度应以饵料鱼的多少而定,放养时间必须在花白鲢放养10d后才能放养鲶鱼夏花。
2.2.2 鱼种池搭配鲶鱼夏花 在鱼种池塘中搭配10%以下的鲶鱼夏花,不仅能清除池中野杂鱼、水生昆虫、蝌蚪等,还可增加主养鱼种的产量,提高池塘效益。1995年在驯化主养鲤鱼种池中放养12.2%(500尾/667m2)。1996年放养6.67%(300尾667m2)的鲶鱼夏花,在不影响主体鱼成活率及产量的情况下,每667m2增加鲶鱼产量43.75kg(投喂部分鸡肠子)和16.2kg。
2.2.3 成鱼池塘套养鲶鱼种 这种方法投资少,效益高,不需增加其他管理措施,特别在小型杂鱼较多的成鱼池中每667m2放养100~200尾的鲶鱼夏花,可育成每尾100~150g的鲶鱼种10~20kg,每 667m 增加效益 100~200 元。
2.2.4 颗粒饵料驯化培育鲶鱼种 鲶鱼食天然动物性饵料或陆生动物性饵料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也较高。在饥饿状态下也食人工颗粒饵料,在池塘中用颗粒饵料可进行驯化养殖。但对饵料的营养要求比较高,驯化养殖中颗料饵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比鲤鱼含量高,鲶鱼种饵料蛋白质应为40%左右,动物性蛋白质(进口鱼粉)应占饵料蛋白质的30%以上。颗粒饵料的加工及驯化方法基本与鲤鱼相似,这种方法育成的鲶鱼尾重可达50~100g。1997年用667m2的池塘放养鲶鱼夏花6000尾,用颗粒饵料驯化,667m2产93.5kg,饵料系数3,平均尾重84.5g,成活率为18.44%。作者认为鲶鱼种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饵料不适口,营养不全而导致规格大小不齐,大个体吞食小个体,当鲶鱼体重达10g左右,相互残杀严重,是影响鲶鱼规模化生产主要因素。为提高鲶鱼种成活率应从夏花开始补充投喂部分适口的动物性饵料。
2.3 成鱼养殖
2.3.1 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 鲶鱼夏花放养在小型杂鱼较丰富的成鱼池塘中,667m2套养30尾左右。当年可达0.35kg以上,最大个体达0.75kg。667m2增加鲶鱼产量5~10kg。套养时以水源条件、池塘杂鱼多少灵活掌握密度。
2.3.2 成鱼池塘搭配鲶鱼春片鱼种 鲶鱼游动迟缓,对同一规格游泳速度快的养殖鱼类一般捕食不到,池塘中放养一定规格的鲶鱼只能清除池中的小型野杂鱼及有病的养殖鱼类。商品鱼池667m2放养尾重50~100g的鲶鱼春片鱼种200~300尾。
2.3.3 合理投喂饵料 鲶鱼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内有多少鱼投多少料,防止盲目投饵。同时,要实行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在鱼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进行强化培育,随着鱼体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合。日投饵量应控制在鱼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合理。
2.3.4.实行轮捕分养 因鲶鱼凶猛贪食,在投饵时往往大鱼先抢食,而小鱼吃不到食物,造成鱼体大小差距越来越大,为此在捕捞鲶鱼前应进行一次轮捕分养,将大小鱼分塘饲养,使生长达到平衡。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2.3.5 提倡鲶鱼越冬 秋季捕鱼时,除大鱼出售外,可将部分成鱼移入深水池越冬(塘上搭尼龙大棚),卖早春鱼;这样既可解决旺季鲶鱼销售难的问题,又可延长鲜鱼供应时间,且鱼价可成倍提高,一举两得。
另外,鲶鱼在养殖过程中相互残杀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放养密度和产量的提高。但如果利用一些生产小窍门,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殖鲶鱼,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常见鱼病防治
3.1 肠炎病 肠炎病主要是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及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外表观察病鱼通常可见肛门红肿,排泄物呈灰白色并漂浮于水面,病鱼离群独游,活力下降。解剖病鱼可见肠壁微充血或严重充血,内含淡黄色或蓝色黏液,轻压腹部可流出浓汁,严重时消化道积水,腹部膨胀,肝脏肿大呈脂肪肝状。
3.1.1 肠炎病流行特点 每年的6~8月气温适宜,一方面鲶鱼摄食旺盛,有些养殖户不断提高投喂量,造成部分鱼暴食,引起肠道损伤感染,另一方面是这个季节里水温升高,细菌繁殖较快,稍微不注意,消毒没有跟上就容易引起疾病感染,特别是在梅雨季节,应特别注意。
3.1.2 肠炎病预防及治疗 添加非药物性物质,可以辅助鱼消化系统恢复营养吸收机能,能更有效地促进鱼肠道理想微生态环境的形成,减少腐败性代谢产物的含量,增强鱼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代谢,大幅度减少肠炎病的发生率,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3.1.2.1 细菌性肠炎预防措施。
3.1.2.1.1 有益微生物活力菌,每公斤饲料添加2~3g。
3.1.2.1.2 果寡糖,每公斤饲料添加1~2g。
3.1.2.1.3 多聚磷酸Vc酯,每公斤饲料添加1~2g。
3.1.2.2 细菌性肠炎病发生治疗方法
3.1.2.2.1 每40kg饲料添加50g盐酸黄连素,连续投喂5~7d为一个疗程。
3.1.2.2.2 每40kg饲料添加120g水产专用红霉素,连续投喂5~7d为一个疗程。
3.1.2.2.3 每40kg饲料添加100g护肝宝,连续投喂5~7d为一个疗程。
3.2 鲶鱼原头绦虫病
是由原头科绦虫寄生在鲶肠内引起的疾病。
3.2.1 病原 原头科绦虫为小型绦虫,头节上有4个简单的侧吸盘和1个顶突,顶突有的种类很小(如鲶似原头绦虫),有的不具钩(如原头绦虫),有的具1-2圈钩(如恒河绦虫);虫体分节明显,生殖孔开口于边缘;卵巢分叶在后部,卵黄腺在虫体两侧或环绕节片子宫具有许多侧突,并在腹面有1个或多个开孔或缺。成虫寄生在鱼的肠内,大多数种类的中间宿主为剑水蚤。
3.2.2 症状 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或不吃食,剖开肠管可见肠内有大量绦虫寄生,肠壁发炎,甚至肠管被堵。
3.2.3 诊断 必须剖开肠管进行检查。注意只有在大量绦虫寄生时才会引起病鱼死亡。
3.2.4 预防措施
3.2.4.1 彻底清塘,杀灭虫卵及中间宿主。
3.2.4.2 不从疫区购入鱼种。
3.2.4.3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体抵抗力。
3.2.5 治疗方法
必须外泼杀虫药及内服药饲相结合。
3.2.5.1 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每立方米水体放晶体敌百虫0.5-0.7g,杀灭中间宿主。
3.2.5.2 每千克饲料中加吡喹酮1.5g,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喂2-3d。
3.2.5.3 如病情严重,治愈后最好再投喂2d抗菌药饲,以防细菌感染。
3.3 水霉病
鱼体受伤或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等都易引发鱼类水霉病。表现为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衰弱而死。
3.3.1 发病鱼池用0.04%食盐和0.04%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
3.3.2 受伤亲鱼可用4%碘酒涂抹患部;
3.3.3 鱼卵可用4%福尔马林浸洗2-3min。
3.4 烂鳃病
病鱼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病鱼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鳃丝末端腐烂、充血,有时被成块的污物和泥土粘着。严重时鳃丝被浸蚀成柱状,鳃骨外露发白,鳃盖骨内外层同时被腐蚀时远看呈空洞状,南方称为“开天窗”。发病鱼鳃丝被侵蚀,呼吸受阻。病鱼上岸不肯下水,不吃食,不脱壳,或脱壳不遂而死亡,常与肝脏病、肠炎病等并发,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30%-40%。
3.4.1 疾病预防
3.4.1.1 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粘细菌的孳生源,因此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
3.4.1.2 利用粘细菌在0.7%食盐水中就不能生存的弱点,可在鱼种过塘分养时,用2%-2.5%的食盐水溶液,给鱼种浸洗10min-20min,可较好地预防此病。
3.4.1.3 平均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二溴海因或二氧化氯200g化水全池泼洒。全池泼洒鱼虾菌必净,平均每亩水面每米水深用200~300g。1次/d,连用2d。
3.4.2 疾病治疗 每100kg饲料添加土霉素20-30g、氟哌酸16-20g,连喂3-5d。外用药选择杀菌消毒灵(0.2mg/L)和009速康(2mg/L),连用2次。烂鳃病,每100kg饲料添加鳃病灵0.5-1kg,连喂3-5d。外用药选择精碘(0.5mg/L)“、二溴海因(0.2mg/L),每周用药一次。
3.5 出血病
主要是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种鳍条基中充血。如将皮肤剥开,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肉呈红色。肠道、肾、肝也有充血现象。鳃部呈淡红或苍白,鳞片完整。病鱼游动缓慢,不吃饲料。患病的有当年鱼和1龄以上的鱼,能引起金鱼大量死亡。水温在25-30℃时流行,夏季和初秋是此病发生的季节。
3.5.1 防治方法 尽量稀养,投喂活的水蚤有一定防治效果。用禽用红霉素0.4-1ppm浓度全池遍洒,有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