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两型社会建设的水文化问题
2012-04-10邵建希
邵建希
(湖南省水利厅 长沙市 410007)
龚 芳 李华明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 长沙市 410007)
两型社会即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崇的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以及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生态文明是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
1 水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水是湖南两型社会经济建设的基本支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湖南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水质污染等因素,仍然存在资源性短缺、工程性短缺、水质性短缺。水资源存在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底下、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呈下降趋势。按“三条红线”的要求,湖南省“十二五”可增加的用水量仅为12.5亿m3,其中,用于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的农业用水可增加8亿m3,其他农业用水不得增加,生活用水4.5亿m3,工业用水几乎只能维持零增长。如果不采取节水和挖潜,水资源将很难支撑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水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环境关键要素。
江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打开湖南地图,湘江水自南向北不舍昼夜,两岸丰富的自然生态空间肌理,以及沿岸城镇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决定了江河的生态环境保障功能。只有推进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才可支撑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水是两型社会最靓丽的自然元素。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水的自然美。水以各式神态融入大自然,或浩瀚奔涌或深邃静谧,展现着无穷魅力。三湘大地,河流如织。建设两型社会,成就山水洲城,必须让水更亮丽,水与城市交相辉映。
2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水文化问题
人们深感水危机已威胁到人类生存时,才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既往的水文化状态。怎样对待水,是当前文化反思中一个迫切的文化问题。
(1)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突显节水理念的缺失。
2009年,湖南省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高达173 m3,是发达国家的3~4倍,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6,城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较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的水文化理念却在现代都市人思维中渐行渐远,整体上节水理念不强、用水结构不当,无限制用水、不计后果的掠夺、浪费水资源现象比比皆是,对于水资源我们还停留在“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意识状态,没有行成节水的文化习惯。
(2)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凸显水环境伦理观念的淡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增长换来的是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城镇建设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增长,特别是大量工业废水无处理排放、农药化肥滥用,致使水环境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凸显出人们内心深处对水环境习性、水文化观念的漠视,人们还未从不文明的习惯和固有的恶性思维中走出来,基本没有形成敬水、护水、惜水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形态,致使水污染问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头号难题。
(3)水域的不断侵蚀凸显对水资源人文关怀的空缺。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水域被人类侵占吞食,围湖造田、工业扩张、城市化建设而挤占水域,盲目填埋河流、山塘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大部分河床抬高、河道淤积、行洪断面减小、河道功能减弱。全省水域面积从1996年的141.48万hm2减少到2009年的135.37万hm2,年均减少0.44万hm2。水域保护意识淡薄,根本没有把河流作为自然生命去对待,缺乏道德的尊重、伦理的保护和人文的关怀。
(4)水土流失加剧凸显对水的自然规律的漠视。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自然因素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而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行为,则是触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无视生态保护,只顾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当前利益,对湖泊、沼泽及湿地过度垦殖与利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采,破坏植被和生态,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还加上河道在治理中被截弯取直,河道硬化,致使河流的天然调蓄功能萎缩,汇流规律被打破。当人类还未来得及庆祝对“征服”自然取得的些许经济效益时,大自然却已经无情地报复了我们。
3 以水为思,构建两型社会的水文化核心理念。
(1)形成水资源节约保护理念。
面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我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水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的基础是资源,没有资源,经济又谈何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好水资源,是两型湖南乃至全社会的根结,节水势在必行。需要充分利用文化教育和科学引导的方式普及节水观念,加强人们节水道德修养,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使广大民众理解节水的迫切性;树立人水和谐的意识,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阻止过度性掠夺性开发水资源现象;树立水责任意识。通过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使民众承担对水的经济责任。同时,我们还要突破微观层面的节水理念,提高用水效率、科学用水、减少污染、加大水的再利用、合理开发水资源。
(2)形成珍惜自然水环境的理念。
据统计,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从1998年的22.55亿 t增加到 2009年的 26.0亿t,水环境将难以承受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民俗观确已成为文化诟病影响着一代人,因为河流的污染和不洁已经实质威胁到流域居民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扭转我们固有的破坏生态的文化习惯和传统产业模式,仍是先污后治、治了再污,那只会是无功而返,加重痼疾。因此,我们要扭转现存的人水关系模式,改变固有的文化习惯,将文化与科学共同作用于环境治理,达到水的良性循环,才可实现“人水和谐”的共赢局面。
(3)形成尊重水自然规律的理念。
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于地球之上,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但人又是地球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对水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只能遵守自然法则。纵观中华治水史册,不难看出,但凡兴水利者,都是遵循了“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规律。大禹“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疏导之道不仅成为著名的治水思想,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尺度上,应该尊重河流与水的生命与规律,敬畏大自然的法则。
(4)增强保护水生态理念。
人类经历了无力治水、过度治水却受制于水的阶段,我们应该对河流湖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河流湖泊以生命状态与人类共处于天地之间,要树立善待水生命、热爱水生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将水生态理念纳入水利建设中,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逐渐提高河流自净功能,保障河流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合适的健康水平,才能以优质的水生态环境打通绿色湖南的督脉。
4 以水为鉴,规范两型社会的水文化行为
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两型湖南,既要迎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水资源和环境的多重压力。必须有效规范两型社会的水文化行为。
(1)以水文化指导经济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万元GDP的用水量是美国的10倍,日本的24倍。湖南产业发展模式中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居主导地位,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有些地区环境透支的情况比较严重,调整产业结构已成当务之急。要着力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严格限制重化工污染企业,在减少排污的基础上,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大废水处理、中水和雨水利用力度,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2)以水文化引导公民行为,改变生活用水方式。
湖南省生活用水及城市公用水的比重虽然只占到用水总量的13.6%,但浪费水的现象也是触目惊心。在公共场所,人们对“跑冒滴漏”视而不见,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1年就要损失数百立方米的水。更有甚者,有些人打开公共场所的消防龙头,如喷泉般无偿使用消防用水,也无人问津。水就这样在我们眼皮底下无情流逝。我们一定要摒弃这些“事不关己”或是“无度浪费”的用水恶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随时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形成良好的节水文化。
(3)以水文化推进用水机制,完善用水管理制度。
水制度文化是水文化意识的具体体现,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他律的层面对节水护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对水资源采取最严格的管理,对提升全社会的水文化意识,规范社会水行为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湖南省已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指标进行了详细分解,制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节水用水条例》等一系列制度,确定了湖南省两型社会阶段实施目标及水资源管理细则,把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在此基础上,还需尽早制定建设工程环境影响、生态条件变化及运行经济效益后的评估网络和制度,进一步量化指标,实行水定额管理,落实用水指标。强化责任,建立防污、节水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机制,量化任务,责任到位。同时要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要建立水权市场,合理界定水权,适时调整水价,利用市场和价格信号来适当配置资源,从而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节水目的。在控制污染排放总量的基础上还可突破传统的文化层面,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确定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有效调动企业治污的积极性,实现水文化管理的转变与经济杠杆的有效撬动。
5 以水为和,开展两型社会水文化工程建设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指出:“在保护和治理湘江的同时,还要繁荣湘江流域的文化,让湘江流域成为湖南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繁荣的地区、生活宜居的地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以人为本,为水利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维护河流生命健康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民生水利、安全水利、环境水利、美学水利为主轴的水文化工程。
(1)全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2008年伊始陈雷部长提出一个新理念:民生水利。“以水安民、以水悦民、为民解忧、助民致富”。以民生水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在坚持民生优先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应着力做好湖南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做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项目;做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项目。
(2)全力推进治污减污工程建设。
加强河道治污减污工程建设,着力恢复河流的基本功能。按照河流水系特征,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治河的方法,开展河道疏浚、沟渠清淤、河湖连通和生态河堤工程建设,以梳理河网水系、提高河道自净能力、维护水系生态平衡。
(3)大力推进江河岸线环境改造建设。
自古以来,人们多喜择水而居,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泉,也能给人以活力和愉悦。还要将“以水为邻”的文化理念融入到江河岸线的建设中,形成一种对水的亲切感和亲近感。既要防洪又要与环境协调,满足人们亲水需求,既要融入自然生态又要挖掘展示地方历史文化。
(4)大力推进美学水利工程建设。
水的灵动、水的刚柔、水的壮阔给予人类无限遐想,人们在水的吟诵、赞叹和启迪中形成了流芳千古的水美学文化。新时期,我们更应借助水的灵气,不断深华和丰富治水、护水、亲水理念,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使水环境得到综合治理,水资源经济价值得以体现,“人水和谐”文化得到进一步提升。让水工程不再“傻大黑粗”(中国水文化协会会长靳怀堾语),而是“灵巧美”,让每一处水利工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