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栽培技术
2012-04-10汪富存张景全
汪富存,张景全
(大通县实验林场,青海 大通 810100)
大通县隶属于青海省省会城市西宁市,地理位置东经101°39′56″,北纬 36°57′35″,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为湟水的主要支流北川河河谷阶地,地势平坦、开阔,海拔2450m。年平均气温2.9℃,降水量少且集中,雨热同期,蒸发强烈,年平均降水量456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土壤为灌溉栗钙土,土层厚度50cm。以北川河引灌为主,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1 芍药适生条件
1.1 温度
芍药是典型的温带植物,喜温耐寒,有较宽的生态适应幅度。在北方地区可以露地栽培,耐寒性较强,年生长期仅110d,极端最低温度为-46.5℃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开花,露地越冬。夏天适宜凉爽气候,但也颇耐热,夏季极端最高温度达42.1℃,也能安全越夏。
1.2 光照
芍药生长期光照充足,才能生长繁茂,花色艳丽;但在轻荫下也可正常生长发育,在花期又可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免受强烈日光的灼伤,从而延长观赏期,但若过度蔽荫,则会引起徒长,生长衰弱,不能开花或开花稀疏。
芍药是长日照植物,在秋冬短日照季节分化花芽,春天长日照下开花。花蕾发育和开花,均需在长日照下进行。若日照时间过短(8~9h),会导致花蕾发育迟缓,叶片生长加快,开花不良,甚至不能开花。
1.3 土壤
芍药是深根性植物,又是粗壮的肉质根,所以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长较差,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畅,容易引起烂根,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盐碱地不宜种植;以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但应注意含氮量不可过高,以防枝叶徒长,生长期可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使枝叶生长茁壮,开花美丽。芍药忌连作,在传统的芍药集中产区,在同一地块上,多年连续种植芍药,是很普遍的现象,已造成严重的损失,病虫害严重,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导致大面积死亡。所以,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轮作制度。
1.4 水分
芍药性喜地势高敞,较为干燥的环境,不需经常灌溉。芍药因为是肉质根,特别不耐水涝,积水6~10h,常导致烂根,低湿地区不宜作为芍药产区。
2 芍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选地整地
栽植地选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处,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在盐碱较重的地段种植,需要换土;在地势较低处种植,要筑高台,应有充足的清洁的灌概水源。芍药忌连作。大田栽培一般每3~4a轮作1次,否则长势减弱,病虫危害严重。不能按时轮作时,要于栽植前1~2个月进行深翻,深度60~100cm,每公顷可施腐熟粪干22.5~30t或3~3.75t的饼肥,切不可施用没有腐熟的生肥。
2.2 种植方法
2.2.1 繁殖方法 芍药传统的繁殖方法是分株、播种、扦插、压条等,其中以分株法最为易行,被广泛采用。播种法仅用于培育新品种、生产嫁接牡丹的砧木和药材生产。
穴底施以腐熟的粪干或饼肥,与底土掺匀。栽前芍药苗用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加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的混合液处理,以防病虫危害。手持芍药苗,使根舒展地放于穴中,当填土至半坑时,抖动并上提苗株,使根系与土壤结合紧密。苗株上提高度,以芽与地面相平为准,经浇水土坑下沉,正好为适宜的栽植深度。栽植过深,芽不易萌发出土,即使出苗,生长发育也不旺盛;栽植过浅,根茎露出地面,夏季受日光曝晒,易导致死亡。最后填土至穴满,捣实,上堆10cm左右的土堆,以防寒保墒,也起标志和保护作用。视土壤墒情,若土壤湿润,栽后可不浇水,一般栽后即灌水。
2.2.2 栽植规格 观赏栽培株行距(0.6~1)m×(0.6~1)m,栽植点可呈“品字形”排列,这样栽植可以均匀合理地利用土地,利于植株的匀称生长,但田间操作有时不便于田间管理和观察记载,常用横竖成行的“方块形”排列方式。栽植穴的规格,深度约35cm,上口直径18cm,挖坑要上窄下宽,观赏栽培繁殖时不去粗根,药用栽培使用去根后的催根苗,穴深25cm左右。若直接用去根后的芍头栽植,深度还可浅些。
2.2.3 栽植适期 不论播种苗还是分株苗的定植,一般均为春季和秋季,即3月底至4月中旬或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2.3 病虫害防治
为不降低药效和中藏药的品质,禁止使用一切农药。加强苗期土壤水分管理,苗床不能积水,浇水应用大水漫灌或滴灌。周围圃地应加强病虫害防治,杜绝周围其它绿化植物体上的病虫害的蔓延和传播。发生病虫害时要及时剔除病虫苗木,立即异地深埋或焚烧,然后用大蒜汁液进行喷洒。害虫成虫羽化时用诱光灯进行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