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储备隐忧
2012-04-09张弛
张弛
2012年3月5日,由印度外贸局宣布的棉花“出口禁令”震撼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买家蜂拥至美国抢购,期棉价格应声强势反弹。不过消息来去匆匆,一个星期后,印度官方便撤回了禁令。
伊朗危机,给中国石油安全投下了阴影,制约了中国外交的从容度。
印度《商业标准报》引述本国分析人士的话说,政府突然决定禁止棉花出口,与担心中国近期大量进口印度棉花有关。
中国采购印棉自1999年开始,当时采购量仅为中国棉花进口总量的0.74%,到2011年时达到30.15%,差不多占1/3。也就是说,在中国每生产三件衣服,有一件用的就是印度棉花。据报道,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印度近70%的棉花都出口到了中国。《商业标准报》引述巴克莱资本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印度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棉花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國。
印棉“出口禁令”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其在国际棉花市场掀起的巨大波澜,引发了公众对棉花等战略物资安全的关注。
国储“新政”
中国政府已于2011年3月宣布建立棉花收购和储备制度。此举是将临时收储皮棉(注:由农民直接从棉株上采摘,棉纤维还没有与棉籽分离,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是“籽棉”。把籽棉进行轧花,脱离了棉籽的棉纤维叫做“皮棉”。一般意义上说的棉花就是指皮棉。)的措施常态化,使得政府能够在市场价格跌破一定水平时,敞开向棉农“无限量”收购棉花。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和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收储工作。
自1999年放开棉花购销价格后,中国—直在新疆、山东等13个棉花主产区实施临时收储皮棉,以缓解市场波动。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统计显示,自去年9月8日启动棉花“新政”,截至2012年3月初,全国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270多万吨,其中,新疆成交156万吨。
新疆是中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地,每年产量约占全国棉产量的1/3,且供给稳定。为扩大棉花收储能力,新疆第一座中央直属棉花储备库于2011年9月19日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该项目位于库尔勒,服务范围可辐射南疆棉花主产区,年中转能力30万吨。按照既定规划,中储棉还将在南北疆再各建一座储备库,初步完成在新疆的棉花储备格局。
能否真正“无限量”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资金。据第一纺织网分析师陈晓燕介绍,新疆棉花收购至少有70%依靠农发行的贷款完成,这些贷款在9-10月新棉上市时下发,次年6-8月底需要“双结零”(即本金、利息都需要归还银行),企业方能在下一年度继续获得银行融资。
到2012年3月31日,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到期。新疆棉花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虽然新疆大多企业已经回笼资金50%左右,但如果后期交储量减少、现货市场销售持续低迷,企业资金回笼的压力依然很大。”
2012年的棉花“无限量”收储计划日前业已下达,其中标准级皮棉临时收储价较上年提高3%,每吨增加了600元,且收储实施范围和棉花品级可灵活调整。但由于种植成本提升,种棉收益不如其他农作物,“新方案恐怕难以提高植棉积极性”。与此同时,纺织企业原材料、人工等相关成本稳增不减,下游订单寥寥,纺织成品消化压力较大。显然,建立一年的棉花收储制度仍面临考验。
中国战略储备制度溯源
战略物资概念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凡对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意义重大的能源、原材料都可归于此类。据《1979年重要战略材料储备法》规定,包括主要的工业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计有62类93个品种。如棉花、石油、橡胶、食盐、粮油、肉、糖以及有色金属等。
这类物资,一旦因爆发战争、经济制裁、贸易壁垒、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而缺乏,往往难以迅速补充或找到替代品,引发社会动荡。很多国家选择以国家力量储备战略物资,经济一时困顿也难改其衷。以美国为例,其战略物资储备法规定,战略物资储备量必须满足三年战争消耗需要。
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具体负责国家战略物资的储备工作,是发改委职能机构。中储局在各地均设有相应机构,目前已形成国家物资储备局、储备物资管理局(办事处)、基层单位的三级垂直管理体制。
事实上,对于常见的几种战略物资,近些年来引发的关注和讨论都比较多。比如:石油安全战略,粮食安全包括转基因的问题,从未淡出人们视野。
2007年12月,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直属国家发改委,独立于能源局,是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体系中的执行机构。
2010年8月,在三家粮油央企(中储粮、华孚集团、中储棉)重组的时候,因为这几家所经营物资的特殊性,甚至一度引发拟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局”的讨论,但后来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叠床架屋式的行政架构,与现有的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职能相冲突。
2012年2月,《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规划》出台。根据该规划,中国将对钨、钼、锡、锑、稀土等战略性小金属的发展作出专项规划,并提出“建立完整的国家储备体系”。而在此之前,商务部已经调低了钨、锑、铟、锡、钼等5种战略性小金属和贵金属白银的出口配额,预计其出口配额将继续以2%3%的幅度逐年递减。
此外,中国拥有36%的稀土储量,却长期承担着全球90%以上的供应,为改变这种不平衡的贸易格局,稀土也已于去年5月被提至国家战略储备高度。
除了新疆的棉花收储,对于其他特殊物资,一些省份也相应开始筹建局域性的收储中心。2012年,作为全国九个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试点省区之一,广西已启动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美国的国家能力
论杠杆作用,在所有战略物资中,矿产与能源是当仁不让的老大。
美国堪称是当前的世界性“帝国”,其全球能力离不开战略性矿产储备体系的支撑。它的战略储备体系从1946年开始建立,历经60多年变迁,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适应性。侧面显示了这个国家在庞大和灵活之间的高超平衡力。
它的平衡调整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前中叶,工业革命与两次世界大战,矿产品需求急剧增长,引发了土地广袤的美国大规模开发和出口矿产,但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美国国内矿产储量迅速下降,矿产品供应脆弱性问题凸显。很快,通畅的意见传导机制使美国于1946年通过《战略与关键材料储备法》,正式建立了战略储备制度。
20世纪70-90年代,两次发生的石油危机和国际铜、锡、锌价格的快速上涨,对美国产生震動,一度引起霸权衰退的舆论忧思。为此美国重新评估矿产重要性项目,并出台《战略与关键材料储备修正法1979》,开始大规模扩张储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的长期扩张,美国矿产供应的脆弱性得到改善;同时,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每单位GDP的矿产资源消耗大大降低。荚国对矿产储备项目再次进进了评估,并认为99%的战略储笛物资超过需求,造成了闲置。为此,美国国会相继通过《1993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和《1997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对战略储备物资的储备目标进行有步骤地大规模削减。
美国是典型地讲求市场自发配置的国家,而中国历来注重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尽管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建立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但却一直没有对战略储备物资类别作出权威、详细设定。并在经济转型的八九十年代,政府责任大面积收缩,商业化和短期利益很快侵蚀战略领地,物资能交易的能变现的,则都交给市场。原有储备体系出现了执行不严、管理不善、应变不足等问题,前几年曝光的粮食储备空仓现象即是一例。目前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只有30天左右,远未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90天的“达标线”。如今的伊朗危机,给中国石油安全投下了阴影,制约了中国外交的从容度。
鉴于中国已成为无法再韬光养晦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除了需迅速重构外交智库外,也需搭建完备的战略物资收储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杨娴建议,下一步宜从法律层面长远规划、管理战略物资储备,建立专门化的协作机构、动态的调整机制以及国家储备基金和交易平台。
编辑 罗科 美编 虎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