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身失衡初探

2012-04-09李利清虞坚尔

环球中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动静潜意识中医学

李利清 虞坚尔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轻微脑损伤、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注意缺陷障碍等[1],是发生于儿童期的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与冲动[2]。一般认为ADHD不是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种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致[3]。本文试从中医心身医学角度对其发病机理进行阐述。

1 阴阳动静平衡标本论

一般地,人的身心各方面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是保持阴阳平衡的。首先是阴阳对立制约,阴与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其次阴阳互根互用,阳以阴为根,阳得阴助则彰;阴以阳为根,阴得阳助则显。如此才为对立统一之一体。如古人所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之运动与静止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动静相宜,在运动时是在意识控制下,有目的地积聚一定的注意力,全身为一个整体而运动;静止时,则在意识控制下,全身皆静。此为身之动静。

身心皆有动静。心之动静亦宜动静有常,动则心理能量释放;静则心理能量积聚。昼则意识动,潜意识静;夜则意识静,潜意识动。当然,动静皆为相对而言,如潜意识,只要生命不息,其动亦不止。

外在表现的身体之动静平衡为标,受意识、潜意识的控制;内在心理潜意识之动静平衡为本,为外在动静之原动力所在。

当然,动静是相对地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超过一定阈值而失衡时,则会成为病理状态。

2 动静失衡则ADHD病发

ADHD患儿表现为动静之失常:动而不能聚精会神,静而不能休养生息。其意识的控制力明显减弱,注意障碍,该运动时,无法积聚足够的注意力,全身难以作为一体而运动,或者虽能暂时作为一体而动却不能维持足够的时间;该静止时,意识对全身的控制力明显不足而无目的地多动。如是,则ADHD病发。ADHD患儿的症状往往是意识无法自控的,是无意识的,有其内在潜意识的改变为基础。

3 意象是潜意识的通用语言

现代心理学肇始于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之始祖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解释、自由联想均与意象有密切联系,其后的荣格更是高度强调象征性的心理意象的作用,意象的特点在于意象的象征性、使用原始逻辑、表达心理现实的精密性等[4]。

意象是潜意识的通用语言,人类用图像思考早于用文字思考,这种原始思维类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挥着作用。因而,意象可以用直接的或象征性的方式反映人类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理活动[5]。所以,对用文字、绘画和音符表达的象征性意象的理解和诠释是人类了解心灵以及进行心灵交流的必要途径和形式[6]。

现代动力心理学认为,通过房树人测验、沙盘测验等投射测验或意象对话等方式可以了解人的潜意识冲突。而这些潜意识冲突是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反映,同时也可影响人的意识乃至身体健康,影响人体气机、气化。

ADHD患儿相较于非ADHD儿童,潜意识的冲突、在心理上的“自我像”可能有着独特的特性,从而构成ADHD原型的内容。原型虽不可测,但意象可通过房树人测验等投射测验、意象对话行去了解,从而可以了解人的潜意识冲突、心理上的“自我像”,找到ADHD原型的内容。

4 通过意象可以了解原型

依据荣格的原型理论,原型来自于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祖先经验的积淀。即,祖先的经验不是直接遗传给后代的,而是通过积淀形成纯粹的形式,原型是纯粹的形式。原型是通过表征它的意象面显现的[7]。这就揭示了意象的遗传基础。ADHD患儿有着一定的遗传基础,而这些遗传基础中就包含着原型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环境因素,就可导致ADHD病发。

原型理论中,人们的人格面具等表达于外的同时,“己所不欲”则被压抑而成阴影。如此,外在表现—内在阴影组合,与中医学阴阳学说不谋而合。外在表现—内在阴影如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则不病,而一旦失衡,该动时不能集中注意力,该静时又不能安静下来,全身心不能默契配合,则动静失常而为病。通过意象,就可以去了解其失衡,从而去改善之。

5 意象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与象的论述起源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思维方式和意象理论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意象思维奠定了中医“以象定脏”的藏象整体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援物比类”的病因病机思维模式,确立了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思维模式[8],确立了中医“立象尽意”的辨证思维模式[9]。

中医学则把人的精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个层面,归为五行,对应五脏,隐藏于内,如《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而五神受内在五脏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同时五神又可影响人的脏腑生理病理,藏之于内而象之于外,显现于外而表现为诸多症状。中医学藏象理论、五行学说之取象比类等基础理论与现代心理意象理论在“象”上有一定的共通性。

中医学从《内经》时代就重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合一”,《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非常重视情志致病及情志疗法。现在一百多年来,西方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中医学中的心身医学体系仍未有较大发展,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是中医学后辈们的责任。

中医学数千年来在意象等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心理动力学经短短一百多年在意象等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很快就发展到现代心理学众多流派中最绚丽的一颗明珠,并仍有不断发展之势头。可从心理动力学借鉴许多先进之处,从意象等源头处找动力,继承发扬,不断创新,推动中医学心身医学体系的发展,为人类的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1]黄若华.儿童多动症早期诊断与治疗[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4):387-389.

[2]苏林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的临床思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2):871-874.

[3]贾洁红.综合治疗儿童多动症3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308-309.

[4]朱建军,苑媛.来自东方的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1-67.

[5]魏源.意象交流改变人的心理[J].台州学院学报,2003,25(2):93-96.

[6]魏源.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绘画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J].医学与哲学,2005.26(3):59-60.

[7]施春华.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1-53.

[8]吕爱平.浅议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思维中的主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9-1640.

[9]王永炎,郭蕾,孙岸弢,等.中医意象诊疗模式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21-224.

猜你喜欢

动静潜意识中医学
微·视界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动静”之中话物理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